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教育者,无论是一线教师、校长,还是教育科研人员,能否树立投身于教育,为教育事业服务终身的理想是非常重要的。陈鹤琴的“活教育”课程观,在课程设置上应当更加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体现出了地域特色。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陈鹤琴高度重视“劳动生活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这和当前许多学校只是重视文化课程的设置、增加文化课程的课时量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集体劳动中,陈鹤琴自封为“老狮子”,并亲切地称其他教师为“大狮子”,学生是“小狮子”,打破了师生界限。通过共同劳动,“老狮子”“大狮子”与“小狮子”之间结下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2.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要求幼儿园劳动教育落实在“做中学”,为提高幼儿园劳动教育质量,促进疫情影响下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配套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从幼儿园、社区和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打造“三位一体”共同推动幼儿园劳动课程建设的新局面。目前我园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呈现出家园合作“踽踽独行”;幼儿劳动能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缺乏正面反馈等问题。通过对幼儿园、家庭以及社区共建劳动课程的调查研究,提出从幼儿园、社区层面做到:(1)强化幼儿园劳动教育的主人翁意识;(2)统筹课程内容、联通实施途径;(3)丰富社区支持劳动教育的方式与内容。从家庭、幼儿层面做到:(1)家庭正确认识劳动教育;(2)幼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3)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实现“三位一体”式幼儿园劳动课程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曾小妍 《现代教学》2011,(7):132-133
我校是陈鹤琴早年实施“活教育”的实验基地。从陈鹤琴先生倡导的“一切为儿童”“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发展到今天的“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建构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体系。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逐步认识到,我们还需要不断更新校本课程理念,赋予校本课程的新内涵,给予校本课程设置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诗风 《山东教育》2008,(1):96-97
现代教育家蔡元培说:“劳动,是人生一桩最紧要的事情。”劳动是人类生活的本能,劳动教育是对孩子进行人生教育的根本。小学劳动学科作为基本技能学科,理应承担起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基本劳动技能的重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给广大的小学劳动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希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确立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价值,提高课程实施对学生发展作用的有效性,克服课程对学生发展影响“表层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职校生对德育多不大感兴趣,而教师大多空对空讲大道理,远离学生思想实际,结果是学生听课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学效果低质低效。新一轮公共课程中德育教材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但如何让课堂“活”起来、“乐”起来,让德育理念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关键在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力求做到“五化”:即教学内容生活化、德育课堂开放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语言生动趣味化、学生评价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一、设疑激趣 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都在动物园或电视中看到过狮子,(板书:狮子)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学习的21课,是讲两只小狮子的故事。(在“狮子”前面加上“两只小”三个字) 3.齐读课题。 过渡:在一座大森林里,狮子妈妈生下了两只小狮子。你们想知道这是两只是什么样的小狮子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用铅笔勾画生字。 3.同桌齐读,标出共有几个自然段。 4.请三个同学读课文,甲读1-2自然段,乙读3-6自然段,丙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相似文献   

7.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幼稚园课程改革的杰出代表、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奠基人。重温陈老的课程思想,对当前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一、“大自然、大社会”的课程内容与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他主张“应当把幼稚园的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但这种有系统的东西应当以什么为中心呢?这当然要根据儿童的环境。儿童的环境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自然的环境;一种是社会的环境。自然的环境就是各种动植…  相似文献   

8.
刘乐 《南昌教育》2006,(5):17-18
陈鹤琴先生关于“幼稚园的课程理论”提出了“五指活动”课程观,陈鹤琴先生说:“五指活动的五指,是生长在儿童的手掌上的……是指要注意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但是不离社会实际,领导儿童作合理的活动,予以适当的教养。”他义说:“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心身的发展,五指运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从陈鹤琴先生的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幼儿教育课程的理解是非常科学合理的。他的整体教育观、生活教育观、活教育观原则一直指引着我们对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陈鹤琴先生关于幼稚园课程理论的核心是“五指活动”课程观。陈鹤琴先生说:“五指活动的五指,是生长在儿童的手掌上的……是指要注意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但是不离社会实际,领导儿童作合理的活动,予以适当的教养……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身心的发展,五指运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中。”从陈鹤琴先生的论述中可以认识到幼儿教育课程的整体化、生活化、游戏化。我园以此理论为依据,进行了一系列的园本课程开发的探索性实践。幼儿园的课程应关注幼儿的…  相似文献   

10.
实现高校劳动教育目标,发展高校劳动教育其关键在于构建和实施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而构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首先需要厘清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意蕴,并为其合理性进行辩护,主要表现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基础,将“立德树人”作为价值目标,走向“具身化发展”的价值取向。但是,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在开展过程中却面临着课程意识滞后、课程设置片面化、课程实施主体缺位以及课程评价不完善等诸多现实困境。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困境的消解,需要高校提升课程意识、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课程实施主体支撑、构建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闫峻 《农村教育》2004,(3):46-4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在此类课程中,包含了三个领域:“研究性学习课程”、“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其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学生中的成功开展对后两者的实施起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在  相似文献   

12.
陈鹤琴是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幼稚园课程改革的杰出代表、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奠基人。其“活教育”课程思想为我国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即课程要体现民族性;课程内容要贴近儿童生活;课程的编制要预设和生成相结合;要以儿童为中心,充分体现儿童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我们讲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开头就讲:“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为了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相似文献   

14.
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今天仍为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的设置提供着可借鉴的宝贵财富,即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要以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为核心,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当前科学发展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应走进自然、贴近生活、展望未来,通过开展主题化、游戏化、故事化的科学活动和进行基于过程的课程评价,提升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唐淑华 《辽宁教育》2002,(12):31-32
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诞生既适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发展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一、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1.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课程。这一课程首先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剧,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已引起了人们的注重和探讨。在此也想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及影响因素,就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当如何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做更系统一些的讨论。一、国家对就业指导课的定位教育部早在1995年发布《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明确指出将该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列。党中央国务院2004年10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三个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教育专业模块整合式课程的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建设,需要满足教师教育由终结型向终身型的转换、教师角色从“支配者”向“对话者”的转换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化的要求,其目标依据是使学生成长为现代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模块整合式”课程,指向课程设置模块化、资源整合化、学习者成为行动研究者以及内容动态化。它由具有弹性和可整合的公共课程模块、小学教育理论课程模块、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课程模块、小学教育实践环节课程模块以及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组成,表达着课程是学习者学习发展过程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综合科学课程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挑战。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高等学府 ,其综合教育更有其独特的目的与意义。为克服高师院校目前综合课程设置的“拼盘化”、“杂、散、乱”倾向 ,本文提供了高师院校综合课程设置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19.
李飞 《辽宁教育》2023,(4):65-68
劳动教育是一门发展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体验学习、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基础性课程。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切实解决劳动教育“虚化“”弱化”等问题具有一定针对性和重要指导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在正在进行建国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其重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三类领域:“研究性学习课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与“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其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学生中的成功开展对后两者的实施起着极大的帮助作用,三者是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关系。国家教育都于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把“研究性学习”课程规定为主要内容。本文试图对照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育方式的差异,以期加深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