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在1931年3月写的《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一文中指出:“《时事简报》不做文章,只登消息。……也不是完全不发议论,要在消息中插句把两句议论进去,使看的人明白这件事的意义。但不可发得太多,一条新闻中插上三句议论就觉得太多了。议论要插得有劲,疲沓疲沓的不插还好些。不要条条都插议论。许多新闻意义已明显,一看就明白,如插议论,就象画蛇添足。只有那些意义不明显的新闻,要插句把两句议论进去。”(见《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少主观色彩对新闻事实报道的影响,在消息写作中,一般不提倡作者直接议论或抒情。新闻报道被称作是“藏舌头”的艺术,发表的应是“隐形意见”或“无形意见”。如果新闻中有太多观点、态度和情感的直接流露,就会影响新闻的客观性。这已成了消息写作理论中的定论。然而,消息中是否就完全不能有议论呢?其实,早在1931年,毛泽东在《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中,就消息写作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也不是完全不发议论,要在消息中插两句议论进去,使看的人明白这件事的意义。但不可发的太多,一条新闻中插上三句就觉得太多。议论要插得有劲,疲沓疲沓…  相似文献   

3.
“画蛇添足”历来是新闻写作的大忌,新闻应该让事实说话。如果在事实之上妄下断语,或者主题已明再来一番议论,这种“蛇足”于新闻非但无益,而且有害,这已是新闻写作之至论。在新闻改革中,许多同志注意排除多余的议论,削枝强干,用事实说话,形成了很好的写作风气。但也有把新闻中的议论一概视为“蛇足”而加以排斥的倾向。有的新闻看起来热热闹闹,事实俱在,却缺少几句  相似文献   

4.
“画蛇添足”历来是新闻写作的大忌,新闻应该让事实说话。如果在事实上妄下断语,或者主题已明再来一番议论,这种“蛇足”于新闻非但无益,而且有害,这已是新闻写作之至论。在新闻改革中,许多同志注意排除多余的议论,削枝强干,用事实说话,形成了很好的写作风气。但也有把新闻中的议论一概视为“蛇足”而加以排斥的倾向。有的新闻看起来热热闹闹,事实俱在,却缺少几句点题之笔,未能给人带来深沉的思索。看来新闻中一概排斥议论,是会把新闻写“平”的。试比较两则新闻: 一则载于《瞭望》杂志。报道说:“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在去年调整学校中层领导班子时,根据十八名担任处长和系主任的正副教授的实际情况,免去了他们的行政职  相似文献   

5.
在多年的新闻生涯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抢抓新闻要“一看二慢三通过”。所谓“看”就是要亲自到现场,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新闻的来龙去脉,要耳闻目睹。一句话,就是要深入采访。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是事实的反映即报道。倘若我们不躬身去“看”,我们听到的新闻,可能是非属实的传闻。这种道听途说的新闻,加上我们头脑中的想象,把它传播出去,就要背离新闻真实的原则;新闻真实性除了要求必须报道事实外,还要求反映事实  相似文献   

6.
现在不少经济报道不为群众喜闻乐见,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经济报道的指导性有误解,在运用上有不适当之处。一是导语成了政治术语的堆砌。往往“在××指引下”,“在××精神鼓舞下”,加上本行业本部门的原则性号召,如“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养猪业要有一个大发展”等。二是用议论代替事实报道。总觉得不多议论几句,新闻就缺乏高度和深度,失去指导性。这种议论还往往借群众之口,夹带着大量的“认识到”、“大家说”、“职工们异口同声地说”之类的话,实际上是笔者借采访对象之口讲空道理、贴标  相似文献   

7.
为了减少主观色彩对新闻事实报道的影响,在消息写作中,一般不提倡作者直接议论或抒情。新闻报道被称做是“藏舌头”的艺术,发表的应是“隐形意见”或“无形意见”。如果新闻中有太多观点、态度和情感的直接流露,就会影响新闻的客观性,这已成了消息写作理论中的定论。  相似文献   

8.
胡乔木同志在谈到新闻表达方式的时候说过:“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他还多次批评过一些新闻“宣传味道太重”,即在表达方式上,议论多,太直太露。在研究如何改进新闻写作的时候,乔木同志的这些意见值得我们认真考虑。因为,“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这个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我们虽已讲了几十年,但在实践上还远远没有贯彻好。现在,在各地报纸上和电台的广播中还经常出现议论太多的新闻。  相似文献   

9.
何光先在《新闻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一文中说:增强新闻的思想性,需解决三种认识上的差误。有人认为把报道者的思想、观点“强注”进去,就违背了新闻的客观性,这是一种误解。提倡新闻的思想性,是要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取舍、分析,揭示出客观事实固有的本质,以达到报道者预定目的或意图。有人认为,提倡新闻的思想性,就会出现“穿靴戴帽”之类的空话、大话、套话。这也是一种误解。“穿靴戴帽”是新闻事实的身外之物,不是新闻本身所固有的本质,与新闻的思想性或  相似文献   

10.
一般地来讲,新闻是靠事实说话,但不能绝对化。有些情况,新闻报道也该有议论。甚至必须议论。从事新闻工作者,不能笼统地反对新闻中的议论。有人说,新闻是“新变动事实的传播”。也有人说:“新闻是新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试想:宇宙之大,新变动(新发生)的事实,不计其数;任何一个传播新闻的人,不论他是官方机构的新闻发言人,还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专业记者,都是有一定的立场、观点的。因此,任何一件成为新闻的事实,在它被传播出去以后,绝对不会是原始形态的事实,它必定是经过新闻发布者加工了的“新闻型”的事实了。所谓“用事实说话”,其意义的核心,就是要求从事播发新闻的同志,一定要使所说(写)出来的话,能够确保真实、确凿,要经得住查证与核对。至于采用什么样式的传播体裁(包括议论)都是可  相似文献   

11.
消息以报道事实为本,评论以阐发新闻的内涵为本。一般说,应当各司其职。当然分工不是隔绝。消息为评论提供议论的根据,评论必须以新闻为依托。消息又因评论而显扬。有人说:“消息中不应有外加的议论”,完全正确。有人说:“新闻中的议论并不都是蛇足”,不无道理。看来,谁都不否认消息中存在议论这个事实,也不主张完全摒除消息中的议论。那么,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以为: 一、消息中的议论要少而又少,最好是避免在消息中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中的议论,不同写作体裁也有所不同。通讯、特写和记者来信等,一般是夹叙夹议较多些,尤其是那种政论式和述评式的报道,常常有整段整段的议论.消息中要不要有议论?这是新闻界有争论的问题。有的主张,消息写作是靠事实说话,借助事实而不是依靠议论表达一定的思想。记者(通讯员)只把事实交代清楚就够了,让读者做结论。所以,消息写作不需要议论。赞成者说,有些消息有点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只要切中要害,读者并不觉乏味,反党提神.如果以为新闻是靠事实说话,就意味着完全排斥议论,那是片面的看法,恐怕过于绝对化了.消息写作反映事实,却不是单纯的记录和“照  相似文献   

13.
经济报道在地方党报中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有的已占到一半以上。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具有专业性和复杂性,经济报道要把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呈现给读者,就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以通俗、易懂、有趣、生动的形式来表现新闻。长期以来,经济报道语言干瘪、专业味太浓等问题拉开了和受众之间的距离,“内行看了不过瘾,外行看了不明白”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这种情况下,以提高可读性为目的的“经济新闻通俗化”成为了一种潮流。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它又不是对客观事实有闻必录式的纯客观再现,报道新闻时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实进行认真筛选,通过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实来阐述某一个道理、答疑释惑,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要围绕“为什么”、针对性地抓住某一个问题写深与透。编辑们经常提醒报道员“写报道要注意抓问题”。从一些同时起步的报道员成长经历看,过几年发展大不一样,有的报道员起步就很注意抓问题,很快就写出了很叫响的新闻作品,有的却始终原地“打转”,不见长进。究其根源,不会和不善于“抓问题”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很明白的一个道理,新闻要有可读性,才会有人看,只有有人看的新闻,才谈得上传播效果。在这一点上,图片报道和文字报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一篇没有生动细节的新闻稿件。就没有可读性,就不可能凝聚读者的注意力。同样一张图片所定格的瞬间不生动,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通俗地讲就是图片不好看,也是浪费版面。用文字表达一个新闻事实,关键在于记者在还原新闻事实时,如何将最能体现新闻事实本质的,又能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细节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6.
新闻写作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有人称它为新闻写作的规律.新闻的宣传作用同新闻写作的这一特点是一致的。“事实胜于雄辩”,只有用最有说服力的事实写出的新闻,才能有力地影响读者,起到真正的宣传作用.现在有些新闻,从写作角度讲,一个很大毛病就是不善于用事实说话,议论多,事实少,不是概念加例子,就是“事不够,空话凑”.对这样的新闻,读者不仅不愿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自然也削弱了宣传效果. 新华社记者解国记、刘云莱采写的关于中牟县落实“三挂钩”政策情况的报道(见附文),好就好在突出了新闻写作这一特点,生动具体,说服力强.  相似文献   

17.
消息中能否有议论?我的看法是:应当把记者自己的意见、看法等等毫不可惜地全部排除在消息之外。 (一) 新闻中的议论,是一个特指的概念。它的确切含义是记者就自己报道的新闻事件发表个人的意见和评论。至于与新闻事实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发表的意见,那是新闻报道的一部分,不是这里特指的议论。为什么新闻中不应有议论?这是因为新闻的本源是运动中的事实,新闻作品中的消息、通讯等等是对运动中事实的报  相似文献   

18.
陈力丹 《新闻传播》2004,(11):33-34
消息体裁的新闻,目的在于客观地报道发生的事实,一般不允许作者其中发议论、作价值判断,但是,有些新闻事件需要较多的解释,带有一定的社会宣传意义。那么,用通讯体裁写新闻就较为适宜,因为通讯的特点是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这四种基本的方式报告事实,写作起来相当灵活,还可以由作者发表意见。当然,通讯仍然要以报告事实为主,不然就无法与评论相区别了。正由于通讯体裁灵活,写好通讯其实比消息要困难。这种困难并非指写作本身,而是说把较为抽象的事件写活了很不容易,需要选择一个适当的通讯切入口。选得恰当,才便于讲道理。特别是事件通讯,必须要通过“人”来反映,围绕“人”做文章,通过人的活动、思想展现事实。因而,通讯一般地带有情感色彩,这也正是通讯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按照新闻要用事实说话的规则,新闻应直叙其事,尤其是动态新闻,往往一事一报,简洁明快,读者一目了然,记者无需外加的议论。然而,新闻写作实践表明,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多余的议论、画蛇添足的议论应当排除,而精辟的议论、画龙点睛的议论应当倡导。据笔者分析,以下几种新闻写作情况需要运用议论手法: 一、动态新闻中涉及复杂的事物,需记者略加议论,以点明实质,让读者便于理解。例如1980年全国好新闻《新乡七里营“视察田”调茬后又获好收成》在叙述事实“当年毛泽东同志视察过的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大队的350亩棉花地,改茬种小麦和水稻后,今年又获得和将获得好收成,小麦亩产七百多斤,水稻碧绿茁壮,丰收在望”后,加以议  相似文献   

20.
科技新闻除事实本身以外,还必须有科学性,千万不要想当然,为了使报道能吸引人就随意加点什么东西进去,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