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问题探究”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引导、训练学生思维,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对“问题探究”进行评价,教师一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核心;二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围绕核心性的教学内容编拟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一般应主要关注教学思想、教学技能、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从而使评价科学合理,达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基本功的集中反映,也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中心环节,更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一切思维活动都是由问题开始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产生不满足感。好的问题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本文试对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谈些体会。一、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误区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情境设计已引起大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启发学生思维,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真实问题情境教学,“贵”在取材真实,“妙”在提出问题,“美”在启发思维。  相似文献   

4.
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质量的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5.
中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认识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探究,发现规律结论;启发想象,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结构创设出生动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发现的欲望,并引导其思维逐步深入,从而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发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的教学中,总存在一些想当然、而其实不然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教学“盲点”问题.对于“盲点”问题,很多学生所采取的态度往往是“退避三舍”或“视而不见”,结果造成问题解答的失误.在平时测试或高考等各种考试的命题中,如果稍有不慎,我们的命题者也会陷入茫茫的“盲点”中而造成试题的错误,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数学教学中的盲点问题进行思考.在本文中我们所思考的问题是:在教学中如何利用盲点问题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一个提升数学思维品质的平台.1利用盲点设陷,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学观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达到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主动发展”。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采取哪些教学策略呢?笔者作了初步的探析。一、创设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教师精心创设不同的、逐层递进式的问题情境,造成学生认…  相似文献   

8.
数学家哈尔莫说过"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创设问题,把教学内容"问题"化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一堂课,"问题"创设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一堂没有"问题"的课,应该说就是有问题的课.因此,认真探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创设很有必要,而且很有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目标,强调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有利于探索学习的有利条件。笔者在实验新课程的地理教学中认为,借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威尔关于构建学习的“思维模型”理论,从研究学生的地理学习规律入手去促进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以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而要体现这一新理念的关键,就是教师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正如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所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11.
张明琦 《新课程研究》2010,(2):61-61,71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等塔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再创造出要学的数学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启发推动学生主动思维。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过程的前提条件,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思维场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倡导教学民主,使学生充满信心地参与教学活动;二是创设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近期,笔者开设了一节“平面的基本性质”的公开课,现结合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谈谈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动脑筋进行思维探索,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思维与讨论之后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稿的教学建议第二条指出:“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比课程标准试验稿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建议,不难发现本课程将创设情境提到了更高的高度。其实,“创设情境”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然而,以往教学中的情境是否都是符合课标精神的有价值的情境?什么样的情境才是品德课堂真正需要的有价值的情境?又该如何创设?  相似文献   

14.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和发现.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未来社会将更多的强调人们要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判断进行思维的能力,在集体中协同工作的能力。而数学誉为思维的体操,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课程标准中提出这样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其深远的意义。作为这一改革实验的直接参与者,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景,倡导探索、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在操作中探索新知。下面结合“比一比”的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现实生活情景,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我们的数学教学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探讨”教学模式的内涵 “问题探讨”教学模式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自学,组织学生讨论,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精神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好情境,启发和鼓励  相似文献   

17.
欧润生 《考试周刊》2012,(89):142-143
实施中学物理新课标后,在教学中如何,于设情境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师应紧贴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求思维;利用物理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发散思维;运用知识“通感”创设人文情境,启迪学生跨越思维:利用多媒体创设活泼生动立体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维。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呢?一、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习,思路才开阔,思维才敏捷,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有趣的图形”一课,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时,让他们找一找生活中类似的图形,学生兴趣很高,都想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发现,如中秋节的月亮是圆形,瓶盖的面是圆形,筛子是圆形,…  相似文献   

19.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是数学家哈尔莫斯说的一句名言。数学之所以能成为锻炼思维的体操,是因为数学发展始终都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事实上,问题也是教学的出发点,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解决的办法。数学教学正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反复的过程中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方面)的形成、推证和探索过程的质量是衡量数学教学效益和活力的最重要指标,所以“问题”确是数学教学的心脏。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教育部新的课程标准颁发,在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中掀起了“学习新课标,创设新课堂”的教改热潮。创新教学模式,必须要改变分数第一的观念和讲授教学的方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任务型”活动课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