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送》是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一,也是"人生三书"的最后一本,是龙应台在经历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病,兄弟的相聚又分离,孩子的叛逆远去等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写下的对于人生悲欢离合的独特感悟。在《目送》中,我们读到了另一个龙应台:不再谈犀利的社会议题,不再关心国家大事,而是以温婉细腻的笔触,描绘最平常的生活之美,充斥着对亲人的眷恋和对命运轮回的敬重,向我们讲述一场场生命的"目送"。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被公认为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成绩卓著的优秀散文作家,以其散文创作的娴熟高超的技巧和缜密细致的风格,展示了新文学的艺术生命力,散文代表作《绿》《背影》《荷塘月色》《儿女》等受到历代读者好评和热议。龙应台,作为台湾著名华文作家,其亲情散文文笔温柔纤细,深情动人,读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作为不同时期亲情散文创作的优秀作家,朱自清与龙应台的散文创作,既有相似之处,风格又各有特质。本文将以文本细读为依托,从主题意蕴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对其散文作品《背影》和《目送》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发掘出朱自清与龙应台亲情散文各自的丰富内涵和美学价值,使他们亲情散文创作的特点得到更清晰地显现,引发读者对于其散文作品的多角度理解。  相似文献   

3.
龙应台的散文名篇《目送》被誉为21世纪的《背影》。解读《目送》,需要理解把握"生命"这一深刻主题,但在教学时还需要深入浅出,切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寻找文本思想情感与学生生活、生命的契合点,从而展开深度对话。由"一篇美文"向"一本佳作"、"一位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由课内到课外、由书内到书外的"大阅读"理念。  相似文献   

4.
苦难与温情一直是余华小说所蕴涵的两大主题。余华小说之“彻底”,不仅体现在对“苦难”的惨酷雕琢,同时也体现在对“温情”的倾注上。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一样,余华的《兄弟》也是一部表现苦难的作品,更确切地说,就是人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无比坚韧的承受力。不同的是,这一次余华在描写波涛汹涌的人生苦难时,也描写了细水长流的家庭温情。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新疆作家郭文涟散文集《伊犁往事》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作者继《远逝的牧歌》《生命的随想》《岁月起落里的歌声》之后的一部集中反映伊犁风土人情的散文合集。伊犁素有塞外江南的美誉,作者以深情细腻的笔触,多角度地记述了数十年来新疆伊犁等地区的沧桑变化、风土民情、人生百态及秀美山川。书中温情  相似文献   

6.
在成长的岁月中,在图书馆一隅,总有那么一类书在缄默地等待与你相逢,细心的少年展开它,便可以透过它认识整个世界。《目送》就属于这一类书,它看上去是极清雅的一小册,扉页上仅印着"目送"和作者龙应台的名字,没有任何花哨噱头。谈到龙应台,多数人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个台湾著名文化人、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她出版过许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从《野火集》开始,龙应台针砭时弊、鞭辟入里的文章风格便为其赢得了巨  相似文献   

7.
<正>毕淑敏档案盘点:毕淑敏的身份很多,她是医生、心理师、作家,还是一个"生活家"。她的作品多与自己的职业角色有关,笔下流淌出的质朴文字,渗透着睿智、哲思和温情。她的心灵之旅好比一篇哲理散文,主题是"爱";她的传奇人生经历又似一本长篇小说,主题还是"爱"。她的主要著作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处女作《昆仑殇》(《阿里》),长篇小说《红处方》  相似文献   

8.
金潮     
正校长:费建中指导老师:李秀芳王益明张美珍岳月清随感初三吴晨龙应台的《目送》是我最爱读的一本书。书中七十多篇散文,基调是忧伤的。她写父亲的逝世,写母亲的老迈,写儿子的远行,写友人的牵挂,等等。她写失利和脆弱、失落和放手、缠绵和虚无……她一点一滴道尽了人生的深沉及起落。有人曾这样评论  相似文献   

9.
苏雪林众多散文作品中,真正能够代表其散文水平,能与现代散文名篇比肩并立的是《绿天》和《屠龙集》中的"人生三部曲"。从中,可以基本把握苏雪林散文趣味、知识的"双重统治",以字作画、长于描写,文字典雅、善于修辞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初期,迟子建开始活跃于文坛。30年来,她在小说和散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充满"诗的意蕴"的语言、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内容使其散文呈现出非同寻常的艺术魅力。文章以迟子建散文集《北方的盐》为例,从作品的言语表现风格入手,结合各种修辞手法在叙事写景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分析其散文呈现出的朴素自然、柔美细腻和含蓄温情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