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对我国2006-2016年省级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技术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科技服务业整体发展效率较低,已有生产要素投入潜力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科技服务业TFP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其中主要源动力来自技术进步变化,而技术效率变化对TFP增长的贡献较弱;生产率指数区域发展不均衡,高水平与较高水平区逐渐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散,地区间技术效率变化差异显著。要促使科技服务业效率提高,需要加大研发投入促进自主创新,完善制度环境加强管理创新,因地制宜缩小区域差异等。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1997-2005年中国27个省市区生产性服务业面板数据的基础上,本文利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考察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原因、地区差异与变动趋势.研究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仍表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但下降的速度在逐年放缓;分析期内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原因不同,前期为技术进步,后期为技术效率;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速度要远低于中西部地区;相对而言,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DEA的非参数方法测算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并通过对其分解,计算出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发现1987年以来,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依赖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小,而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依赖技术效率的提高。然后从国际贸易和FDI的视角,利用省级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进出口贸易和FDI促进了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系数大于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系数,而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和 FDI促进了技术效率,抑制了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4.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研究长江三角洲和上海市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数及其增长来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服务业产出增长率与TFP指数高度正相关,2003—2011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TFP指数均值为0.997,而上海市相应指标值为1.023,高于长三角的数值;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增长趋缓;提升服务业TFP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逐渐向服务领域转型,应依赖技术创新,鼓励企业研发,促进服务业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2000~2009年间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则起到了阻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运用Malmquist-DEA指数方法测度了2000—2007年湖北省8个地市、7个行业、4个隶属部门的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资源配置中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总效率,并根据M指数值将科研机构效率分为低效型、徘徊型、低增长型和高增长型。测算结果表明,分地区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全要素生产率大多呈增长趋势,技术效率提升起到主要作用;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技术进步的下降是大多数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从隶属单位来看,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都有所下降,而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有小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7.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研究中国2001-2009年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效率,结合面板回归对科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001-2009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1.055,被喻为“双驱动”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推动着科技创新;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呈较优发展态势,说明科技带动各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单方差因素分析东、中、西部地区Malmquist指数统计结果表明,只有技术进步指数有显著性差异,其它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各投入要素利用效率最高是科技,且东部比中、西部地区科技利用效率高.面板回归表明,每万人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对科技贡献最大,其次是研发经费强度,教育投入强度对科技贡献最小.  相似文献   

8.
我国煤炭行业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2001-2006年煤炭行业面板数据(panel data),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煤炭行业增长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状况,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煤炭行业16家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有逐年好转趋势但总体效率水平仍然较低,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投入拥挤问题,集约式生产应该是煤炭产业的重点发展趋势;2001-2006年中国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6.2%,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且在不同时期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也存在较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通过Malmquist指数法对农业技术进步进行分解科技进步率和技术效率(即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尝试去探讨广义技术进步能否促进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并观察各部分技术进步指数对中国(全国平均)和不同农业用水量分区的农业用水效率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技术进步对中国各省区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且主要来自科技进步的贡献;2技术进步有助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且我国各省区农业用水效率更多受科技进步影响。对于农业用水量较高省区,农业科技进步率和技术效率对该地区农业用水效率影响显著,且作用效果都比较突出;而农业用水量中等地区的用水效率提升更多来自规模效率作用;3技术进步会引起农业水资源利用的"回弹效应",且目前表现为效率性回弹。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基于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将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分解为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变化两个部分,运用该方法测算了中国改革以来整体工业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并进一步探讨了地区之间工业TFP增长差异的特征。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TFP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生产效率的下降对TFP的增长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工业TFP增长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地区技术进步程度的差异是造成地区工业TFP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使用Malmquist方法测算2003—2008年间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并对国内研发投入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国内研发投入的增长对技术效率的增长产生比较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国内研发投入的增长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和技术进步产生不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法测算了中国31个省区市1997-2008年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情况,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阶段性与区域性规律进行了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分析.结果表明,房地产开发企业TFP增长率在1997-2000年阶段最低,在2001-2004年最高.房地产开发企业TFP增长源泉中技术效率的“水平效应”明显,技术进步的“增长效应”相对有限.中部地区TFP增长率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低,并形成了东、中、西三大俱乐部收敛.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解析了江苏制造业28个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效率变化,进一步分析了贸易开放、贸易竞争和人力资本对制造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近年来江苏制造业技术进步效应有所放缓,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进步或技术效率改进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显著;贸易开放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效应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而贸易竞争力则主要通过技术效率改进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江苏省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目前还主要受到资本深化所带来的技术效率改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利用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2003—2012年高技术产业进行动态变化研究,并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两部分。结论表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TFP增长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并且发展不稳定;珠三角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明显高于长三角地区,两大区域的规模效率无明显增长,因此两大区域在提高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5.
采用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我国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分析了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序演进及地区差异的基本特征,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技术来源的四种渠道与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一定的增长,主要动力为技术进步;企业的自主研发活动、国外技术引进及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研发活动对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国内技术购买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相比较而言,国外技术引进对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产业聚集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在于:知识或技术溢出和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实证分析显示,(1)制造业聚集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均有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生产性服务业聚集的促进作用更大。并且,制造业聚集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主要通过提高技术效率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2)分地区研究表明,产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3)从作用途径来看,制造业聚集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等途径传递,而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等途径传递。且在所有的作用途径中,基础设施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7.
利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研究了1999-2008年中国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及其分解,并针时TFP变动的时序特征及地区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研发创新TEP增长主要是由于技术效率推动的,技术进步改善的作用相对有限,研发创新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呈显著负相关,TFP并不是研发创新产出增长的主要源泉;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研发创新TEP增长率也存在显著差异,且呈现东部、西部、中部依次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其核心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本文使用2003年-2009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DEA模型,测算出各省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Ma-lmquist指数测算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再将面板数据分区域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近年来水资源利用效率变化的分界点出现在2007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依次递减;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增长都可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改善,但技术进步由于回弹效应使得影响值较小;技术进步对中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最为明显,而对西部地区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9.
汪克亮  杨力  杨宝臣 《软科学》2014,(3):12-15,25
基于1992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DEA方法测算了28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考察其地区差异与变化根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技术进步分解为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与中性技术进步,重点分析了偏向型技术进步对我国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了年均2.37%与累计41.25%的增长,并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中性技术进步是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形式,偏向型技术进步总体上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力度在逐渐减弱。为了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各省份一方面必须要同时重视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特点进行适宜的技术选择。  相似文献   

20.
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研究2000--2014年期间江苏省整体及其13个地级市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在此基础上,引入技术进步和效率变化,构建农业生产函数模型,实证研究江苏省农业技术进步、效率变化、劳动力投入及其他投入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进行苏南、苏中、苏北的区域差异分析.研究表明:江苏省全要素生产率是逐步提高的,其增长主要来源于农业技术进步,且农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下降共存;农业技术效率变化对苏南、苏中和苏北3个区域的农业生产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技术进步主要对苏中和苏北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