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废名与熊十力关于佛教哲学论争的问题,对废名的《阿赖耶识论》一文中的心与物、理智与因果、阿赖耶识种子与意识等关系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阿赖耶识论》是废名的一部佛学专著。本书从维护有宗唯识学的立场出发,摄儒入佛,提出"世界是心不是物"、"世界是有不是‘生’"、"世界是理"等三个基本命题。作者著此论有远、近二因,一是由其"友军"儒家挑拨起来的,一是由哲学家熊十力直接引发的。为了破《新唯识论》,他从摧毁进化论入手,意在动摇熊氏的理论根基,进而达到颠覆其整个理论大厦的目的。研究废名的佛学思想,对于解读其1930~1940年代创作的诗歌和长篇小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审丑"是废名小说艺术的一大特色,废名小说的"审丑"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表现乡村的破败和国民的落后,二是为了以丑衬美,三是借以表达一种现代意识,四是为了营造一种独特的风格.但废名的"审丑"有时也出现"败笔","趣味恶化"是废名某些小说不可掩饰的弊病.  相似文献   

4.
<正>熊十力是著名的哲学家,民国时期曾在北大任教授,为人狂放不羁,常常因为一些学术问题和别人激烈论辩,曾经和作家废名论辩乃至大打出手,被世人引为趣谈。熊十力开了一门课,有一次在讲课时涉及到一个尚没有定论的学术问题,他大发议论,如同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不料,他正讲得津津有味时,一个张姓学生认为他说的不对,站起来反驳他的观点。为了说服这个学生,熊十力引经据典,耐心地开导和启发他。不过,这个学生也有自己的一套见解,熊十  相似文献   

5.
废名小说语言的隐喻性手法其实质就是为了弥合中西文学,打通诗与小说,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当废名在进行这项实验时,他就不自觉地趋向于雅可布逊体系中隐喻的一端,这就是废名小说"现代主义"色彩的由来。隐喻性的写作手法为废名小说带来了象征主义的因素。隐喻性的写作手法还为废名小说带来了超现实主义的因素。不过,废名创作中的"现代"色彩又不单纯是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其中还有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和佛教文化的因子。这里发生的是一种契合。废名在进行他的小说语言试验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接上了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传统,有意无意地利用和发扬了汉语"以神统形"的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2011,(2):6-11
悦读相伴:"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谁口出狂言?熊父回头一看,是自家小儿熊继智。闻听此言,继智的父亲与兄长诧异不已。熊继智不仅狂,而且暴烈、不羁。他曾因学术之争打梁漱溟,与废名殴斗,但第二天又与人家和好如初。这时的他,早就改名为“熊十力”。“十力”为佛家术语,专指如来佛祖的十种智力。  相似文献   

7.
在诗歌领域,废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成绩: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新民歌研究和新民歌创作,新诗研究和新诗创作.在诗歌观点和创作上,现代时期的废名和当代时期的废名是完全相反的.废名对诗歌有深入的思考,他的写作建立在他的思考之上,二者具有互文性."完全"是废名诗学的核心概念,强调"自然"、"天成"和"诗的内客",它既是一种新诗观点,也是一种新诗评价标准.废名的新诗可以说是"第三种诗歌",既不同于中国古典诗词,也不同干西洋现代诗,但在文本上,却既像古典诗歌,又像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既具有古典诗歌的意境和含蓄,又有现代西方诗歌的晦涩和多重意义.禅意,晦涩和哲理从根本上是废名诗歌"完全"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  相似文献   

8.
卢尘逸 《初中生》2011,(4):7-10
轻狂自独具武昌起义后,熊十力任湖北都督府参谋。1911年12月,熊十力与吴昆、刘子通、李四光于武昌雄楚楼聚会,庆祝光复,史称"黄冈四杰"。聚会期间,李四光曾书"雄视  相似文献   

9.
熊十力一生所致力者在于建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因此宗教问题不是其研究的重点。不过,对于在近现代中国影响巨大的佛教和基督教,熊十力亦有很深的见地。"体用不二"是熊十力哲学的宗旨。因此,他以"体用不二"来评判各种宗教,并形成为其宗教观:其一,宗教诉诸于感情,哲学诉诸于理性。其二,宗教基于"体用二分"立教,此乃宗教之根本特征。其三,宗教与哲学一样具有"本体论",但其本体论最终会被哲学本体论所取代,即哲学将取代宗教。  相似文献   

10.
自1923年以后至1929年结识马一浮之前,熊十力在思想上已有两次重要变化,这决定了<新唯识论>初稿的基本思路是"以变易为体",即坚持一种非现成性本体论.但结识马一浮之后,后者却坚决反对这一思路,致使熊十力对<新唯识论>初稿渐生疑虑,并于最终决定修改此稿.由熊十力本人改定的前半部与主要由马一浮改定的后半部一样不再延续"以变易为体"的思路,而逐渐转向马一浮所主张的"变中见常"思路,即从非现成性本体论转向现成性本体论.这次转变实为熊十力自1923年以来的第三次思想变化.  相似文献   

11.
格非的研创生涯似树,《废名的意义》是树上的一个枝桠。《废名的意义》兼有作家的敏悟,以及学者的理性;其中渗透了格非对小说文体审美的追求,对世纪之交中商品经济下知识分子精神理想的反思。格非从"个人与现实"的角度进入废名,运用西方叙事学理论对废名小说的文体和叙事方法进行新的探索及重审。《废名的意义》不仅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研究,对格非自身的多方重塑也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废名的成名作,《竹林的故事》受到过许多批评家和文学史家们的关注。《竹林的故事》在"美"的外衣之下掩藏着深深的"哀"的情感,这些"美"与"哀"的表达,是废名自然的生命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本体"是熊十力哲学的最高范畴,他通过出佛原儒、会通中西的方式创立"新唯识论"体系,而其骨架是体用论。学界对于熊氏的研究多停留于静态、粗线条地研究其哲学思想,或者是单一从中西比较哲学的视角来思考熊十力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很少深入探索其历程,且对其"新唯识论"的理论突破和创造之研究仍需深化。鉴于熊十力"新唯识论"本体论的问题意识及其思想体系的基本历程和内容,进而来窥探熊十力在回应中西学术论争和存在形上迷失的哲学特色和体系全貌,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哲学内容和哲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14.
废名的散文化小说散发着一股"水性",这与他的家乡黄梅多水及其人格追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是一个爱水之人,爱水的澄澈柔美和随性散漫。废名的情感里有着浓厚的水情结,当某种情感植根于作家的思想时必然会影射到他的创作中。废名以"水"为底蕴架构起来了水蕴诗情般的"桥"的艺术宫殿,其散文化小说以水式的行文结构书写了漫游在空灵的水境中水一样的超脱纯爱之人。  相似文献   

15.
废名在抗战期间,从北大回到故乡湖北黄梅,从事小学教育。其自传体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有大量的儿童教育片断描写,集中表现了其儿童观和儿童教育思想。废名认为"每个儿童都有他的世界",教育者应尊重儿童本有的世界;"自然"是儿童的好学校,主张让儿童接受"自然"的教育;学校教学要从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出发。废名对儿童天性的尊重以及对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倡导,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废名的意义》是当代作家、学者格非的博士学位论文《废名小说的叙事研究》的另一名称,收录于散文随笔集《塞壬的歌声》。作者分"桥""水""树""梦"四章,从西方叙事学角度出发,通过细读文本的方式,对废名小说进行深入研究。这篇研究文章兼有作家写作和学者研究的双重特色,本文试探讨其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近代化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中西文化的分辨成为近代中国的文化难题.熊十力的学说正是以"返本开新"为旨归,试图从传统儒家精神中开出现代的科学、民主思想.在熊十力看来,中国文化是"性"上立基的,西方文化是"欲"上立基的,并试图通过以"性"摄"欲"的方式来融合中西文化.但这也是其学说的缺陷所在,道德价值和富强价值毕竟是错落开来的两层不同维度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废名诗化小说把平凡的人生描写与诗情画意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冲淡平和的奇特艺术世界,从而形成了废名诗化小说独特的思想和艺术特色.而纵观废名诗化小说的写作特色,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我们又可以从中发掘出中国古代诗歌、"世外挑源"情节和由里及表的庄禅哲学对其创作的影响,从而也对我们认识废名的诗化小说更加深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深入理解废名诗论,深入解读废名诗作,真正走近诗人废名,是废名研究中值得开拓的一个课题.本文认为:废名的诗论具有独特的智慧与超前的眼光,废名的诗作具有深玄思想与新奇的意象,它们揭示了废名诗魂的自由本性,展现了废名自由诗魂的飞翔轨迹.  相似文献   

20.
熊十力是二十世纪中国重要的哲学家.有一个叫徐复观的陆军少将听到友人对熊十力的推崇,又在上司那里看到熊十力的著作<新唯识论>,大为佩服,就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有志于做学问,希望得到指教.熊十力回信,讲了一番治学做人的道理.有一次,徐复观穿着陆军少将的军服到重庆北碚金刚碑勉仁书院拜见熊十力,请教应该读什么书.熊十力叫他回去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