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在对湖南省4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从理性认知、“为我”与“为他”、自我与规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四个角度分析了当前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对自身的道德状况有比较客观的认识,能够正确处理好“为己”与“为他”的关系,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维持在一个适度的张力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主体自律的道德自我,但也有少部分大学生存在道德认知模糊、道德冷漠的现象,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过大,出现道德自我同一性危机;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其道德自我仍属于客体他律型道德自我,不能表现出一贯稳定的道德行为;从性别上看,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高估自己的道德水平,也比男生能更好地协调“为己”与“为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是否拥有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关乎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义”与“利”的观念冲突、他律与自律的人格冲突。因此,更新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对大学生实施冲突观的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判断力是消除这种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李戬 《文教资料》2010,(9):168-169
大学生在道德学习的认知学习、情感学习与行为学习方面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以“知”明是非,引导大学生道德认知学习;“情”唤共鸣,激发大学生道德情感学习;“行”重养成,矫正大学生道德行为学习是高校德育策略的有力探索。  相似文献   

4.
道德模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其行为体现了道德准则的要求。运用道德模范力量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防止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消极影响,增强大学生自我良好道德意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将道德模范事迹学习纳入责任教育专题”、“通过网络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道德模范的光辉形象”、“以道德模范力量带动大学生园区文化建设中的自我教育”等三个方面来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5.
网络道德是一种自律性道德。从儒家伦理思想中发掘出与网络特点相契合的、具有现代价值的“慎独”思想,治理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不良道德现象,做到“慎习”、“慎言”、“慎友”、“慎行”、“慎微”,对于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个体总是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导下去感受和体验生活,根据自己内心的尺度来把握生活的价值和意义。采用《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问卷》对全国31个省份的中学生和大学生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对中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现状和生活体验现状,中学生与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和生活体验的差异,以及中学生道德价值取向与生活体验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学生总体保持积极的道德价值取向,最看重的品质前五位依次是“关爱”、“诚信”、“宽容”、“负责任”、“沟通”;中学生与大学生在某些消极的道德价值取向上存在显著差异;(2)中学生在生活体验方面选择“衣食无忧”、“平平常常”居多,“丰富多彩”居中,少数中学生选择了“空虚无聊”、“衣食困难”;中学生与大学生在生活体验方面不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但中学生更突出地体会到生活的平淡无奇;(3)中学生所持道德价值取向与其生活体验的关系大致呈现以下趋势:积极道德价值取向与消极的生活体验呈负相关,与积极的生活体验呈正相关;消极道德价值取向与消极生活体验呈正相关,与积极生活体验呈负相关。针对上述结论对目前教育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善行河北”引领大学生道德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行河北”活动为大学生道德实践提供了契机。创新了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模式。提高了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的认知,提升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了大学生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之际的道德“真空期”导致了道德失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表现与其身份严重不符。本文对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现象、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问题自8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教委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善大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通知、纲要和实施办法,出版界也出版了许多道德教育类的读物。但,对目前大学生的道德风尚究竟如何评价,依然存在许多争论,争论的症结在于怎样解决传统与现代道德教育的冲突。目前大学生德育水平评价目前舆论界对大学生道德水平总体看法不一,一派认为大学生道德生活“紊乱”、”‘无序”和“滑坡”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出现了“滑坡论”、”‘代价论”等观点;另一派认为目前大学生道德水…  相似文献   

10.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是道德建设的关键。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知而不行”、“知而错行”、“高知低行”等“知行背离”现象。深入分析知行背离的表现及形成原因,并对实现知行统一的实效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训学习中,将职业道德能力培养与职心理素质提高相融合,变"说教为主"为"养成实训",引领学生在学期间自觉地把优秀的职业道德规范内化成自身的一种能力,成为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又努力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的高素质毕业生。为实现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功能,充分发挥了高职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方面的优势,增强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实证研究发现:在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上,大学生都比较缺乏;不同学科、年级、层次的学生之间的人文素质差异不是很明显,不同性别学生在人际交往和道德行为方面却存在一定的差异。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方面,其对人文精神方面的影响总体来说并不显著;大学教育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积极影响较大。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作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论述了要办好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必须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育人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树立德育为先的思想理念,形成“三育人”的创新教育模式,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德治国就是要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良好的伦理道德基础。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实践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所必然要依靠的主要力量。以德治国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加强高校德育工作是落实以德治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虚拟社会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影响。构建虚拟社会中的大学生伦理道德培育体系,既顺应了社会发展之要求,又保证了大学教育之质量。构建虚拟社会中的大学生伦理道德培育应以大学生这一主体为核心,坚持虚拟与现实、自律与他律、绝对与相对、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等原则,围绕基本伦理道德、道德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文化及法律法规等内容,从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合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三个方面来构建虚拟社会中的大学生伦理道德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高校师德的内涵出发,根据大学生对高校师德建设的认知现状,探讨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及大学生在高校师德建设中的作用,并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在高校师德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大学英语是高等学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大学英语课要面对全体学生,寓德育、智育、美育等于教学活动之中,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大学生要在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担当起自身的使命,必将奠定在其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其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养成的基本途径,大学生自我教育与修养是其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主要途径。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养成的过程中,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与自身修为、知识与道德、语言与行动等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雷锋精神的培育,对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社会发展与民族振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辽宁省高校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的整体态势良好,但仍存在有待改进之处.文章结合德育环境理论,从大学生主体、家庭、学校和社会角度分析当前雷锋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及其成因,认为应从注重雷锋精神培育的全面性、创新雷锋精神培育方式方法、构建"四位一体...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致使大学生的道德观趋向多元化,其特点是总体的一致性与局部的矛盾性,愿望与行动的冲突,优秀传统道德与现代化精神的对立。因此,应强化对大学生人生观审美观的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和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