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我国的亲亲相隐制度源于儒家思想,其蕴涵了现代刑法的基本价值:满足了人性的根本需求;合理解决了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冲突;暗合了现代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思想。亲亲相隐制度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之需要。解读亲亲相隐制度的合理价值蕴涵,并借鉴国外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重构亲亲相隐制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期待可能性,即行为当时能期待行为人避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其他合法行为的可能性。期待可能性体现的是法律所追求的公平、合理的思想,符合刑法所需要的谦抑精神。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大陆法系国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现已习趋完善,而在我国尚属于一个新的理论。本文就期待可能性的起源与发展、“亲亲相隐”制度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关系、期待可能性理论核心、适用合理性、评判标准以及期待可能性与我国刑法理论的比较等问题作些探讨与阐述。  相似文献   

3.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规范责任论的核心概念,起源于德国,后流传到日本得到发展。我国刑法中没有期待可能性理论,但其越来越受到我国刑法界的关注。我国应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现行犯罪构成体系中对其正确定位,尽快地恢复“亲亲相隐”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4.
刑事法制的亲伦关怀是一个国家法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体现。对中国亲亲相隐制度的历史考察和中外亲亲相隐制度的比较分析表明,中国本土的亲亲相隐制度以巩固家国秩序为宗旨,以维护亲伦礼教为目标,以规定个人义务为特征,但它毕竟契合人性,体现了对人情的尊重和对事理的顺应。中国现行刑事法制中的关系人犯罪立法非但无视亲伦关怀,甚至混淆了道德与法律、强加了法律义务。我国刑事法制应当承认容隐权,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重构亲亲相隐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法学领域对“亲亲相隐”一直持否定态度,但“亲亲相隐”并不必然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违背,本文从分析我国“亲亲相隐”的历史渊源及现状入手,通过比较分析当代国外刑事立法的一些成功经验,结合犯罪行为的可罚性理论,以及现代刑法应符合人道主义原则等,阐述了在刑事法律中适当引入“亲亲相隐”原则的合理性及其进步意义,并在结尾就如何引入这一原则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我可以不证明我的亲属有罪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学领域对“亲亲相隐”一般持否定态度,但“亲亲相隐”精神并不必然与现代法治相违背。许多现代国家的刑法中存留有“亲亲相隐”的条,一些国家的刑事诉讼法中也有一些“亲亲相隐”的规定。将我国传统法化中“亲亲相隐”的有关理念引进现代法制体系中,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容隐权制度,有益于关照传统,维护亲情,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亲亲相隐”最开始是作为一种伦理准则而存在的,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逐渐成为一项法律制度。试图以法学与伦理学视角考察这一制度,论述了传统容隐制度的合理性和弊端,对区别于传统的“亲亲相隐”制度的现代容隐制度的建立做出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亲亲相隐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和伦理原则,在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主要是由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制度决定的。该制度从自然伦理层面看,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从社会伦理层面看,体现了经权相济的思想。亲亲相隐制度对我国建立现代的法治社会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9.
"亲亲相隐"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一部分,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法律原则,对古代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刑事诉讼法》第188条规定了近亲属强制出庭作证予以豁免,该条规定让"亲亲相隐"再次引起法学界广大学者关注.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我们可以选择性地继承,适当地完善我国当代刑事法律中亲亲相隐的制度,从而更好地实现法治.  相似文献   

10.
"亲亲相隐"思想是我国几千年来传统法律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亲亲相隐"被视为封建糟粕而遭到弃用,大义灭亲的圣贤法治理念开始出现。自2013年1月1日开始,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开始正式实施。新《刑事诉讼法》中的第188条完善了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规定人民法院不可以强制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出庭作证,因为强制其在法庭上进行指正,不利于家庭关系的维系。近亲属不必作证的新刑事诉讼法内容从一定程度上宣告了"亲亲相隐"思想在法律中的逐渐回归。文章通过对中西法传统中"亲亲相隐"思想发展的的疏理以及对现行新《刑事诉讼法》中新增第188条的分析,以期找出容隐制度对于我国的法制体系和当前社会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在立法、司法和刑法理论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期待可能性能在防卫社会与保障人权的价值取向中求得平衡,防止国家刑罚权的滥用,对人类普遍脆弱的人性倾注同情,协调人情与法律的紧张关系。借鉴国外期待可能性理论,对于发展与完善我国刑法理论,解决其中一些理论困惑和冲突,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期待可能性指行为人在行为当时做出合法行为的可能性。如果行为在实施行为当时的具体情况下,无选择合法行为的可能性,那么,即使行为人能认识行为的违法性,对行为人也不能给以规定的非难。期待可能性理论正是从“法律不强人所难”的精神出发,体现刑罚的人性基础,把最好的社会政策上升为最好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3.
亲属相隐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在我国已存在了数千年,该制度对现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亲属相隐制度的历史发展进行考察及其利弊所进行的分析,我们认为在我国现行刑法中重建该制度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外部环境对范长江西北采访之成功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大公报》的“光晕”效应;胡政之的“伯乐”作用;范长江的采访成果达到了人们对新闻记者的“角色期望”标准。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功实际上是个人、工作环境、社会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对宽容价值的普遍认可与在宽容的定义和范围上的深刻分歧相伴而行,这与人们对宽容的条件了解不明晰有关。差异是宽容存在的情境条件,而否定反应、能力和克制是宽容的定义条件。从行为主体是否对他者有否定反应,宽容与冷漠相区分;从行为主体是否有能力去干涉他者,宽容与默许相区分;从行为主体是否克制去干涉他者,宽容与不宽容相区分;从行为主体是否一种彻底的克制,宽容与宽恕相区分。通过宽容的条件分析,我们得出:宽容是行为主体在差异情境中对于敌对的他者有能力干涉却不干涉的一种克制,是一种介于不宽容与宽恕之间的德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310务的规定,窝藏、包庇罪的主体包括犯罪人的近亲属在内的所有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这使犯罪人的近亲属陷入情理与法理的两难境地,是强人所难的体现,不符合刑法人道性的要求,有悖于刑法谦抑性和期待可能性理论,同时也背离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因此,有必要尊重我国古代“亲亲相隐”的现代价值内涵,在其价值指引下完善我国有关窝藏、包庇罪的主体立法规定,有限制地排除犯罪人的近亲属为窝藏、包庇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其以规范责任论为核心要素。期待可能性理论与规范责任论、心理要素(故意、过失)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对于完善我国刑事立法、指导刑事司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大陆法系国家 ,期待可能性理论对于犯罪的成立有着重大的意义 ,目前在其刑法理论中已处于通说地位。而在我国刑法理论中对此并无相应的概念。是否引进期待可能性理论 ,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在对期待可能性的理论渊源、地位的介绍分析的基础上 ,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期待视野”是西方“接受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属方法论范畴,是读者结合社会历史意识、民族心理、个人审美意识、认知意识、道德意识和文化素养等进行阅读而产生的综合性反应。分析阅读心理图式和读者的审美经验,可了解其“期待视野”的拓展和延伸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已成为摆在高校教师面前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文章在期望理论的视角下,从学校、学生自身以及社会视角分析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及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运用期望理论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