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化再生产:我国教育的城乡差距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不仅具有促进社会流动的作用,还有再生产原有秩序的功能。早期教育和文化环境的欠缺,学校教育与考试内容的城市偏向,使得农村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文化上的劣势,加上农村在师资与教育条件上的弱势,大大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业成功的机会。这种文化的再生产,使大量农村孩子被教育而淘汰,造成农村孩子低社会地位的再生产,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与强化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儿童沉迷网络是全社会都需要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通过对农村留守孩子生活现状的调查分析,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因素等方面分析了留守儿童形成网瘾的成因,并提出要从优化社会环境、加强思想教育方面来解决留守儿童网瘾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儿童沉迷网络是全社会都需要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通过对农村留守孩子生活现状的调查分析,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因素等方面分析了留守儿童形成网瘾的成因,并提出要从优化社会环境、加强思想教育方面来解决留守儿童网瘾问题。  相似文献   

4.
"代管家长"制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留守孩子"的不断增多,而在我国部分地区农村自发形成,并逐步流行开来的一种旨在针对农村广大"留守孩子"教育的新制度,即指学校教师与农村"留守孩子"结成对子,教师代理其家长,从思想、学习到生活实行全程负责."代管家长"制的出现,是对广大农村"留守孩子"教育的一种新尝试,是保证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一种新举措,是加强和改进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一种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农村未成年人道德建设过程中,家庭环境差,教育问题多;学校教育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农村社会文化设施落后,文化活动匮乏。为此,我们要提高家长素质,改善家庭教育环境,端正学校教育理念,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净化农村社会环境,积极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推进农村未成年人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问题,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关注,其教育才能有所成效。本文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现状、留守儿童的两种心理倾向,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最后归纳出用爱浸润孩子心灵,让孩子远离校园霸凌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家庭教育力是指家庭对孩子教育影响力的总称,具体可分显性教育力、隐性教育力和物质环境推动力。农村家庭教育力缺失的现状十分明显,缺失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提升农村家庭教育力不仅需要提升农村家长的文化素养,也需要学校教育的支持与指导,还需要全社会努力改善农村的物质、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8.
最近,美国一些专家学者对美国社会赞美式的少儿教育方式提出了警告:赞美无过,但别走火入魔。美国人讲话喜欢用大字眼,赞美某人或某事时,经常会用诸如“我今生看到的最好的”“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等极限词来形容。不了解美国文化的人常常会对类似说法信以为真。其实,美国人教育孩子向来是以鼓励夸奖为主,从幼儿园、课堂到家庭,孩子无不在鼓励赞许声中长大。孩子把赞许当成了一种言行方式传承下去,就形成了全社会范围的赞美文化。一些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不实的夸奖和赞美非但不能提高孩子的自尊,反而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相似文献   

9.
学习积极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心理状态。影响孩子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包括社会、学校教育、家庭及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在我所执教的班级中,共有59名学生.其中91%的学生来自农村。经调查对比.这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远不如城镇学生。为此,我正尝试借助来自家庭的力量,结合学校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崇尚文化是目前社会的主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正深入人心。应该说社会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的负面影响是极小的。学校教育则始终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的发挥起着主导作用,孩子的性格特点也不是造成差别的主要原因。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虽然家庭没有系统严格的教育计划.但家长对科学文化的态度,对待子女学习的重视程度.家长的兴趣和抱负及家长  相似文献   

10.
农村孩子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弱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农村教育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政策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农村的落后已经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和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的落后首先表现在师资、设备、经费等资源配置上的弱势;其次是文化上的弱势,农村孩子早期的文化习得和生活经验与学校知识及其表达方式相差甚远,教育内容、考试内容又带有一定的城市偏向,这样农村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就处于一种文化上的弱势,增加了其学习的难度,从而也不利于其取得学业的成功。资源配置上的弱势往往是显而易见的,而文化上的弱势则更隐蔽,不易察觉,所以也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当前农村矛盾存在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有: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民主政治、各种法律法规建设不够完善;农村教育落后、整体思想文化素质偏低;社会对农村支持和关注的程度不高。为了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发展农村教育和先进思想文化;提高全社会对农村支持和关注的程度,以便实现构建和谐农村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农村孩子要不要上大学,今天成为一个被讨论的焦点问题,是与更为严峻的农村教育问题、"新读书无用论"和"读书返贫论"等社会现实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问题是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解决问题同样任重而道远,关键在于是造成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显然认清问题的实质并举全社会之力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是造成良性循环的积极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人们的眼光还更多地停留在经费和工期上,关注的主要是入学率、辍学率、升学率这些统计数字。农村教育问题的最终解决并不是校舍,而是决定人们价值取向的文化。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为我们带来了重建现代农村学校文化的契机。要让乡村教师有一种事业上的自豪感、归属感,让农村孩子从心底产生“我要读书”、“我要成才”的欲望,充满对现代文明的渴求,逐渐形成一种现代人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4.
<正>一、农村在实行高效课堂中存在的问题1.家庭与社会因素农村大量的留守儿童缺少关爱,好多孩子在家由爷爷、奶奶进行教育管理,爷爷、奶奶文化程度较低,有的老人没有文化,更谈不上教育和辅导孩子的学习。家庭和学校监管存在很大的空缺,这样使得一部分农村孩子很早就出现厌学、逃学、顶撞家长和老师的不良现象。2.办学中自身的因素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使得教育发展不均衡,虽然现在的农村学校都已经配备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的局面,家长应当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讲究教育方法,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家长要当好孩子的长期老师。一、孩子的心理素质与家长有直接关系家长本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育。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文化层次较低的父母,往往没有看书读报的习惯,缺乏科学育儿的知识,教育方法比较简单生硬,以致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所以说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土壤。做父母的…  相似文献   

16.
在普通教育中成语故事作为课程内容并不鲜见,它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表达一种看法,陈述一种观点,使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启发,从中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式教育从国外进入中国已近二十年,它的教学目标就是使残疾儿童最大程度地融入社会生活,从小培养他们参与社会的良好品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学理念使我们感觉到在塑造孩子积极性格倾向方面的一致性,如果将这种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中,一定能促进残疾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岩 《天津教育》2022,(4):27-28
一、引言 随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安全文化"的应用领域不再局限于生产经营单位,而是要实现从农村到社区、从学校到家庭、从老人到孩子,最终扩展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全阶段、全过程.因此在全社会进行安全文化培育,需要遵循人民利益至上的社会价值取向,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全民安全文化教育体系,让加强安全...  相似文献   

18.
王岩 《天津教育》2022,(10):27-28
<正>一、引言随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安全文化”的应用领域不再局限于生产经营单位,而是要实现从农村到社区、从学校到家庭、从老人到孩子,最终扩展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全阶段、全过程。因此在全社会进行安全文化培育,需要遵循人民利益至上的社会价值取向,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全民安全文化教育体系,让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与共为。  相似文献   

19.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略析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工作半年以上,孩子留在原户籍所在地由父或母一方、祖辈、亲戚朋友、同辈监护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而在这个综合性问题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重中之重。其原因在于:一是由于我国目  相似文献   

20.
教育惠及了最大多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最大的民生,让每个适龄者都能够接受优质教育,是社会的责任和文明的标志。要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是实现教育公平。人的先天素质、家庭出身、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等等都各不相同,所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向往,在现实中几乎没有这种可能性,但这不是不公平,只是一种社会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不管这种差异性如何,适龄孩子能否适时享受教育却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如果因为孩子的出身地域、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