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基本法》的修订与日本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全面修订《教育基本法》有其社会和政治背景,其目的在于加强道德教育,强化青少年的爱国情感,提高民族精神凝聚力及政治统合力,实现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目标。从《教育基本法》的修订内容可以看出它与当前日本教育改革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2008年2月15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中小学教学标准的《学习指导要领》的修正案。新的《学习指导要领》继续贯彻学生“生存能力培养”,加强学生知识获取和活用能力、提高学生求知欲望;在遵循新的教育基本法基础上,增加了培养“公共精神”、尊重日本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放弃了有争议的道德教育的教科书化内容。  相似文献   

3.
陈永明   《上海教育》2007,(4B):36-37
2006年12月中旬,笔同我国几所主要师范大学校长应邀到日本东京学艺大学参加首届“东亚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当时正值日本国会在众多反对声中通过新修改的《教育基本法》,这部1947年制定的《教育基本法》被称为日本的“教育宪法”。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强调,必须保证向所有的学生提供高水准的受教育机会,在内阁成立“教育再生会议”,全力推进教育再生改革。安倍内阁的“教育再生”,在对教师提供一系列奖励政策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对教师的严格管理制度,笔认为,这种教师政策可以用“蜜糖”+“皮鞭”来形容。[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日语是日本的母语,但“日本语教育”并不指母语教育,而是指以日语为外语的第二语言教育。日本的母语课程称为“国语”,自1900年“国语科”独立以来,日本国语教育不断发展完善。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以语言实用为原则,以国际理解为背景,已成为日本母语教育的鲜明特色。一、以民族文化为核心,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和传统的尊重教育承传人类文化,语言承载民族精神。母语教育强调民族特色,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是国际母语教育的总趋势,也是日本母语教育的基本方针。自“国语科”独立以来,日本母语教育在学习和吸收他国经验的同时,…  相似文献   

5.
周立群 《湖南教育》2001,(16):44-45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是民族语言的教育,承担着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神圣使命。新大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新教材增选了许多体现民族精神的课文,如《尊严》等。在语文德育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应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李协京 《教育研究》2005,26(8):78-84
20世纪末以来的日本教育改革,一方面朝着个性化、多样化、自由化、分权化的方向发展,带有强烈的新自由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又渗透着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教育思想。强调通过加强道德教育恢复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凝聚力,带有浓厚的新保守主义色彩。这种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教育改革,将给日本的教育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为重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强调要在大学生中深入进行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教育。井冈  相似文献   

8.
学校道德教育应加强道德需要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培养道德需要的意义提高学校道德教育实效,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把培养道德需要放在主体性道德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的主体作用。1.培养道德需要是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在胡守主编的《德育原理》(1989)中指出:“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观点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檀传宝在《学校道德教育原…  相似文献   

9.
2004年中央16号文件把文史哲等人文课程和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人格培养结合起来,强调了其重要意义。对“大学语文”课程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充分认知和极大关注,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要落实这一共识,就必须明确“大学语文”课程“传承文化,培育青年学生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和“陶冶情操,提升青年学生在精神成人过程中的人文素质”这两大思想政治教育定位。  相似文献   

10.
日本《教育基本法》第八条,在“政治教育”的标题下,有两项明文规定:“①必须尊重学校培养良识公民所必备的政治教养而进行的教育。②所有法定学校,禁止为支持或反对某一特定政党而进行的政治教育及政治活动。”就二者关系而论,后者不过是对前项的说明。早在1946年10月20日,文部省讨论起草《教育基本法》时,现在的第二项,只作为一个附言,公布时才独立成项,以特别强凋说明。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2月22日,日本颁布施行了新的《教育基本法》,这是对1947年制定的教育基本法的全面修订。日本的教育基本法是规定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的一部教育宪法,此次修改使日本的教育基本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与旧教育基本法倡导以自由、民主、平等、和平为核心的民主主义教育理念相比较,新教育基本法虽然保留了尊重"个人的尊严"、"完善人格"等理念,但更明确地提出了"尊重公共精神"、"热爱培育传统和文化的我国和乡土"的新理念,这是以"公共"、"传统"、热爱国家为核心的国家主义教育理念。教育基本理念的这种转变,将会影响今后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担负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任。只有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3.
近年,世界各国及地区都高度重视学生道德教育工作,并把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在美国,1990年,33位大学负责人在《致美国第41届总统的建议书》中指出:“重建失落的传统价值和道德行为”,是美国进入下一世纪将面临的挑战之一。强调“道德教育可谓教育最本质的目的。”克林顿政府认为,新政府的核心政策是教育政策。“要恢复国际竞争力,必须从培养人开始”。的确,在美国这样一个实行多元化政治经济制度,崇尚个人权利与自由的国家,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对青少年进行统一的、基本的、高标准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有两千余年的发展历史,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以“人性善”为哲学基础,以“仁者爱人”为核心理念,以“正义君子”为培养目标,以“四维”“八德”为施教内容,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主张“知行相须”,强调“修身为本”。从根本上说,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就是教人懂得做人,懂得爱人的教育;“修身为本”是传统道德教育的根本方法,“教人如何修身”几乎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发展史的全部内容。我国优良的道德教育传统应予继承与弘扬。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已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应站在时代的高度,赋予传统道德以新的内涵,欲完成这一使命,必须对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有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4月28日,日本政府在内阁会议上正式通过了《教育基本法》修正案。作为二战后日本教育理念的支柱,《教育基本法》被认为是日本的“教育界宪法”。本次修正案是该法1947年制定以来的一次全面修改,在内阁会议上获得通过后,该法于5月16日步入国会审议阶段,若表决通过,《教育基本法》修正案将正式生效。  相似文献   

16.
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教育部门和高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本期“本刊专稿”栏目刊登的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同志在教育部学习贯彻《意见》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地阐释了《意见》的精神,将使我们进一步提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紧紧抓住首要的政治任务,把《意见》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相似文献   

17.
《上海教育科研》2006,(Z1):81-89
国外道德教育的主要走向(一)把培养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作为德育的首要目标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强调道德教育要致力于培育民族精神,认为民族精神应成为道德教育的灵魂,这种寻根意识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道德教育的重要支点。美国宣扬“美国精神”,强调培养具有“强烈的对国家的忠诚感”的美国人,让学生成为有民族精神、勇于开拓,以当美国人为自豪,即感到“当一名美国人比当任何其他国家的国民更好”的美国人。德国历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意志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8.
骆笑梅 《时代教育》2007,(6Z):80-80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籍,是研究孔子的重要资料。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和道德传统是以德育人的关键。新时期的教师应全面理解传统文化,正确传承优秀传统,继承孔子“以德承德,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以“行知合一”为核心的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强调“生活教育”与“创造教育”的统一,强调创造教育的特殊意义,即“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运用环境的影响力,培养加强发挥创造力,使他们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和人类。”由此可见,落实创造教育关系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日本《教育基本法》面临全面修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丹 《上海教育》2006,(7B):28-30
4月28日,日本政府在内阁会议上正式通过了《教育基本法》修正案。作为二战后日本教育理念的支柱,《教育基本法》被认为是日本的“教育界宪法”。本次修正案是该法1947年制定以来的一次全面修改,在内阁会议上获得通过后,该法于5月16日步入国会审议阶段,若表决通过,《教育基本法》修正案将正式生效。[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