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草桥惊梦"与"游园惊梦"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个写张生的思念莺莺之情,一个写杜丽娘的怀春之情,"草桥惊梦"是全剧的高潮,是剧中人物性格的集中体现;"游园惊梦"是全剧的第一个高潮,是杜丽娘"情"的解放的开始。运用梦境的艺术手段带给读者无穷的韵味与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2.
"双性同体"指同时具有雄性和雌性的特点,是以超越性别的非凡神力为根本特征的文化原型,具有跨民族和跨文化的普遍意义。碧霞元君作为后世女神对这一原型的回归,主要是通过她所承担的职能实现的,同时伴随着性别角色和性别特征的模糊。但这种回归在新环境下又失落了原型的一些因子。  相似文献   

3.
《牡丹亭》以高唐神女为原型塑造主人公杜丽娘,在中国视"淫"为万恶之首的"无性文化"传统中,复活了性爱女神的形象,它以人欲的思考为切入口,批判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对人类正常情欲的压抑,从而肯定和歌颂了人欲,代表了在几千年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性爱文明意识的觉醒.《牡丹亭》以其歌颂人欲和反对礼教的深度、力度和高度,标示着晚明社会个性解放思潮的高峰.  相似文献   

4.
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记》中说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因情而梦,因梦而病,因病而亡,又因情而生,这生生死死皆为一个"情"字。""情"在这里成为了一种超越生死、至高无上的神秘力量,它犹如一位女神,牵引着有情之人如杜丽娘者勇敢地冲破理学教条的束缚,大胆地追求她所向往的理想和幸福。  相似文献   

5.
"巫山云雨"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具有原型意义的有关性爱的意象。真正将"云雨"意象与宗教巫术、交合、情感联系在一起并让人产生爱和美的想象的是宋玉。《高唐赋》后,"云雨"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表达性爱主题的最流行的隐喻。这种祭神、性爱、求雨三者融为一体的祭歌既是神性与人性的结合,又是爱与美的升华,可以想见巫山云雨意象的复杂性和其中可让文人无穷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臧德明 《文教资料》2011,(19):14-15
《游园》处于《学堂》和《惊梦》之间,既是贯穿剧情的需要,又是为《惊梦》、《寻梦》以至于后来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而复生作铺垫。这一出由六支曲子组成,着重刻画了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心理脉搏,是杜丽娘性格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7.
文章用原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麦秸垛》的原型特征,指出了这是一个以大地母和生育女神为原型的作品,作者在精心构造地母神话的同时又对这一神话进行了解构,从而使这一作品包含了丰富的审美内涵和鲜明的现代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8.
"双性同体"女性主义强调理想的性别关系是双性因素的和谐共存,中国女神的神格特征和女神权力构建下的和谐理想的社会模式,为女性主义提供了理想的原型模式。本文以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女神及大母神的神格特点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双性同体"女性主义的神话源头和理论原型。  相似文献   

9.
杨明贵 《天中学刊》2011,26(4):57-60
杜丽娘的"慕色而亡",在中国古典戏曲舞台上是一则极富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在精神分析学的视域中又是一个极其罕见的研究个案。在文化史的层面上,杜丽娘在《牡丹亭》文本世界中的"非正常"死亡,本质上是对"人性解放"的一次献祭,是汤显祖本人为自己的"言情"理论所作的一个具象化的注解。通过对杜丽娘梦中爱情和伤情而死的描写,剧作者以极大的道德勇气赋予了男女之间的原始生命冲动以灿烂、圣洁的色彩,使历代读者在情欲的奔放中感受到了源自生命本源处的美丽和庄严。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戏曲艺术教化移情的效果非常突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情梦具有显著的情爱教育效果。杜丽娘的情梦具有生理层面和幻想层面的双重意义,成为促发杜丽娘主动追求情爱实现的教育载体。杜丽娘情梦的情爱教育内涵,表现为明清女性借情梦倾诉内心对意中人的梦想,充分肯定杜丽娘以梦承载情爱理想的情爱实现方式,从形而上的意义上倡扬两性情爱之梦的真实性,成为明清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存在的标志,赋予了女性精神解放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中有近百篇描写婚姻爱情的作品,蒲松龄把"情"抬到了极崇高的地位。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两性关系,大部分是不合于礼法的,作家把这些虽不合于礼法却出于情的两性结合写得十分优美动人。蒲松龄在婚姻关系中大力推崇情,把情作为评判婚姻关系的重要标准,反映了现代性爱思想的萌芽和初步发展,显示了作者对两性关系的思索。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将《牡丹亭》分作上下本,以精神分析学理对杜丽娘和作家进行心理研究,解读分析杜丽娘的本我、超我、自我及对剧情的影响,提出了本我戏与自我戏的见解,也认为作家主情论与士不遇的创作心理分别影响了上下本的剧情设计。  相似文献   

13.
山鬼、巫山神女、洛神、杜丽娘是中国文化史上不断演变的性爱女神形象,她们都是美和爱的化身, 然而她们的性爱总是带有缺憾。人类注定要过三种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性生活。男女两性都有追求性爱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就剧本叙事中爱情的发生机制和最终结局而言,《牡丹亭》明显不同于元明以来的爱情戏曲。在似丹亭》的文本叙述中,汤显祖通过曝光杜丽娘最隐蔽的心理区域,对情欲在女性生命意识中所占据的分量作出了揭示。在情欲被任情敞露的舞台表演中,《牡丹亭》文本世界中的杜丽娘逐渐被凝化为以性爱之欲为主体成分的人性欲望的具象符号。在中国文化史上,这种普遍的人性欲望通过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这位娇弱的舞台女性形象,第一次冲决了道德和习俗的禁忌,以空前显豁和明朗的情态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相似文献   

15.
性爱叙事是汪曾祺成长主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汪的兴趣不在于合礼仪合规矩的性爱,而在于那些越轨破戒的性爱,性爱也是其叛逆叙事的隐喻。汪小说中的女人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性爱需求,无视所谓清规戒律。"红杏出墙"故事细腻地表现了女性在不幸婚姻中的困兽之斗。汪曾祺的叛逆意识构成,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整体。既有民间文化成分,又有西方现代性文化因子,同时也与20世纪的五四启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买卖婚姻是造成女性主体性丧失的一种典型的婚姻方式。金钱婚姻作为女性"物化"的表现形式,最集中地体现了女性深层意识中求安稳的依附性和劣根性。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在她的传奇中以不同于时代的流行话语塑造女性人物形象。她站在女性生存第一要务的角度,对女性生存境遇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她又解构传统女神神话,对其进行生命本真形态还原,肯定女性情欲的合理性。她虽直言女性情欲,但又能于生存苍凉的大背景中让人感觉出身体美学浪漫叙事的余味与情蕴,使爱显得真实而富于质感。在虚无的底色中,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又流露出对生命背后"惘惘的威胁"的敬畏,表现出一种典型的现代都市情绪。这些都使她的女性观带有强烈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性爱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考琳.麦卡洛《荆棘鸟》就直接触及了人类生命中最隐秘的角落——两性交融的性爱。她通过对梅吉与拉尔夫之间性爱历程的描写,探索了人类男女间的性爱,赞叹梅吉与拉尔夫之间的性爱。梅吉和拉尔夫的性爱既有具体的激情,又有抽象的超脱,是激情与超脱的有机结合,是神圣与世俗完美的统一,是情与欲、灵与肉的完美融合和同步共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口"、"食"、"言"词群为例,在原型理论视角下探讨不同词群语义范畴存在的交叉现象并探讨其形成原因。"口"作为一个词群,围绕其原型产生了一系列的语义范畴,该词群与"言"词群、"食"词群之间,在语义上有彼此独立的范畴,强调的内容各不相同,同时又存在彼此无法分割的范畴,不可避免地出现语义范畴的交叉,而这些词群连续体的交叉部分在词群向心力的作用下会分别向不同词群的原型靠拢。  相似文献   

19.
杜丽娘是汤显祖“情”的集中体现者,由游园触“情”到勃发“至情”,一方面体现在作品人物身上,另一方面则郁积骚动于作者胸中。以“情报”为主脑,情与欲、情与意的结合既成就着深刻的力度和哀伤的美感,又冲决着存天理、灭人欲的堤防,构造着梦幻与真实组成的境界。《回生》以后,因缺少滚动于作者心底和作品之中的“情”,遂使得剧中人物顿失光彩,意薄味寡,难以再激起波澜。将人物命运建立在脆弱、虚假乃至庸俗的结局上,是作品的一大败笔,使剧作不仅缺少那种发自肺腑之“情”的贯穿,而且也失去了不可忽视的曲终奏雅之妙。  相似文献   

20.
相较于汤显祖"情至"思想研究领域百花齐放的盛景,其"贵生"思想则显出几分寂寥之感。"情至"思想诚然为贯穿《牡丹亭》全剧的精魄所在,但不可忽视的是,杜丽娘因"情"而死,亦因"情"而生的这份"情"却也是在"生"的层面上展开的。汤显祖在被贬徐闻县时建立贵生书院,创作了《贵生书院说》等重要作品以倡导"贵生"之说,可见"贵生"与"情至"相比同样是汤显祖的重要思想。再结合《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情而死,历经冥判、魂游后最终回生的经历,其生死转换也与"贵生"思想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本文立足于《牡丹亭》具体文本来探究汤显祖的"贵生说"对其戏曲创作的影响,以期为《牡丹亭》的广大研究者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