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汪曾祺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但他又是"五四"精神哺育的一代知识分子,从他的作品——尤其是涉及性爱描写的作品看,中西文化很自然地融为一体,有时甚至是非常矛盾地杂糅在一起:作者的描写方法是中国式的、传统的,而人物的性观念(也是作者的观念)则是西方式的、反传统的。文章探讨了其背后传递出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2.
迟子建在小说《河柳图》中,以极其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示了女主人公程锦蓝的人生轨迹。作为传统女性,"男尊女卑"思想和"男权主义"严重地影响着她;"依附人格"和"贞节观"在她的身上沿袭;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念也是导致她丧失自我的重要因素。程锦蓝的情感、婚姻悲剧是男权意识的悲剧,是传统婚姻观念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废都》饱受争议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当时突破常态的性爱叙事.其中表现出的知识分子的压抑颓废与毁灭恰是知识分子用性的放纵对抗社会与国家的结果.同时,叙述者在庄之蝶与多个女人的性爱叙事中亦明确地把叙事指向瞄向了文化、社会的堕落、颓废而给人的精神所带来的巨大损害的批判.社会批判主题深刻而震撼.小说中对于女性自我身份的定位与追求主体性的吊诡叙事,也可认为是《废都》女性思考与书写对于此前的性爱叙事文本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从古至今,女性的命运问题都受到了各个文学作家的广泛关注。由于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她们在爱情、婚姻以及家庭方面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她们的叛逆意识的崛起。基于此,本文以叛逆女性形象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的历史地位为题展开讨论,旨在能够为读者展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叛逆女性从意识觉醒到实质抗争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研究新时期女性小说中的性爱内容,从叙事话语、角色转换、性爱观念三个方面剖析、归纳女性小说性爱内容的演变过程,解读各个阶段女性小说诠释女性世界的不同角度与方式,全面、系统地对女性小说中的性爱内容在女性世界里的价值建构过程及作用进行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6.
综观当代影视文化,"以女性为主体"的影视叙事形成了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叙事模式。这些模式主要包括:欲望叙事,女性独立意识的张扬;情感叙事,女性主体精神的捕捉。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虚拟性叙事,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象征行为"或一种文化建构,在建构社会性别关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西近代文学中的尚俗性已成学界共识,比如对现世享乐的痴迷追求、对神圣事物的世俗化戏谑以及性爱意识的觉醒等,但各自的尚俗性特征又因国情、世风、文风之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同样的对性爱意识觉醒的描写,中国文学多停留在对性爱行为的关注上,而西方文学在此点却洁净得多;同样的女性意识觉醒,"南欧少女"们敢爱敢求、自主自立、多情而浪漫;中国的女子即便是叛逆女性却也多是被动角色,只在民间文学中才稍事"张扬一些"……尚俗性是人性解放的必然阶段,但却不是人性解放的归宿。把握真正意义上的人性解放,营造自由和谐文明的人类生存环境,才是人类彻底解放的根本标志。  相似文献   

8.
在留学生或者新移民小说中,"性"是个比较公开也比较隐秘的话题。或因身份的尴尬、生存状况和命运跌宕各异,移民爱情婚姻是海外作家格外偏重的题材。从故国到他乡,东西文化间的冲撞胜过交融,新移民文学的爱情叙事,后现代的文本实验取代了传统表述;异国婚恋题材已是千奇百怪、旧貌换新颜。然而形形色色在欲望中挣扎的性爱窘困,并不全是为性而性、为爱而爱;作品在挖掘人性的复杂和性爱的残缺扭曲的同时,表达现代人对异域荒诞世界的冷峻审视和无形的精神穿透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亦舒笔下徘徊在爱情与婚姻十字路口的现代女性形象。在亦舒的小说中塑造了现代独立女性群像,小说中的女性大多是经济独立、聪明睿智、自尊自强且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职业女性。这些女性正代表了亦舒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人格。叛逆是女性的个性魅力,她们都脱离了传统女性温婉柔弱的气质,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些叛逆和刚强。她们不仅在经济上独立,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独立。  相似文献   

10.
约翰·福尔斯的杰作《法国中尉的女》以新颖的叙事技巧丰富的叙事层次塑造了一个聪颖、叛逆而叉神秘女性形象莎拉.本文借鉴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对叙事话语和性别身份的研究,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重新解读莎拉的形象,分析福尔斯是如何在男性语境中还原一个文化他者的新女性形象,进而思考莎拉这一新女性形象的出现对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历史语境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重视史书叙事,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的优良传统。清代乾嘉考史学派的中坚人物王鸣盛,在其史学代表作《十七史商榷》中衡评历代史书的叙事得失,阐述了他对史书叙事感染力的思考,品评了史书文字的繁简和叙事内容的详略之间的关系,还探讨了史书叙事中的用例、明晰和醒目的问题。这些评论,既呈现出王鸣盛个人关于历史叙事的见解和理论,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史书叙事的一次有意义的批判与总结。  相似文献   

12.
淡漠与消耗:王小波小说中的“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孤零零的现象”,王小波小说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质地。论文对王小波小说中的“性”进行分析,认为与通常在弗洛伊德“性解放”视阈中编织的“性”叙事不同,王小波小说中的“性”是在福柯“从性中解放”的意义上写出的,它关涉的是游戏、快感和主体的自由,它以其无目的“消耗”来反抗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以其对“虐恋”游戏的呈现来戏弄权力,揭示权力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3.
传统儒学一般认为道既可从本体上说,亦可从生成论上说,器则是从形而下层面来谈的.船山认为道是器的规律性所在,是生成论角度的道,道本身并非本体意义的道,器则是道的外在化体现;道器乃一体两面的东西:"两面"是指道、器,"一体"指的是"物",即道、器表现为"物"的两种类属性.从形而上层面来说,道、器、物的形而上属性均表现为一气.船山所重构的道器关系表现为:据器而道存、无其道别无其器,器道相须不离三层次.船山道器现业已实现了对传统道器观的价值开新.  相似文献   

14.
朱熹与王夫之一个是理学之集大成者,一个是气学之集大成者。两人对理与气的不同推崇通过理气观、道器观、有无观和动静观全面展示出来,恰成对立之势。这种对立并非偶然,而是作为早期启蒙思想家的王夫之自觉批判理学的结果,他的哲学建构便是对朱熹哲学形上根基的颠覆。有鉴于此,朱熹与王夫之的哲学不仅表明了两人哲学的差异,而且直观地展示了宋明理学与早期启蒙思潮的分歧。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的性爱小说富有女性主义色彩。她从女性的自然层面入手,关注女性的欲望与性,导致了新时期女性小说叙事立场由外向内的变换。尽管小说的探索还没有突破感性与经验的局限,但它是构建女性话语的一次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16.
王小波小说中的“性叙事”在主体建构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人”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性”的困境。所以.“性”的突围轨迹也成为“人”的自主意识和抗争意识凝聚进发的标识。“性”的扭曲力量主要来自政治意识形态对“性”的渗透、淆乱与改写。作为意识形态掌控的“统配资源”,“性感”与“快感”失去了其“自性特征”,怪诞的“性相”与主体的沦丧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王小波的小说呈现了“性本体”与“性主体”双双异化的现实。并将“人”的救赎与“性”的解困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阿城和<棋王>长期以来被作为"寻根派"文学的当然重要代表,这本身是当代文学史的误会.<棋王>的文学史定位,是典型的创作"体认"超前,作者"默认"居中,后人理论"追认"滞后的文学社会学化行为.<棋王>的叙述学意义探究,如其叙述时间处理和叙述方位(包括叙述人称、叙述视角等)设置、故事内容和叙述话语矛盾等,不仅提供大量反证,且可对<棋王>文本欣赏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崂山道士》一文中,王七心中的"道"是道术,而道士心中的"道"是完整的道教思想。道为本,术为末,王七的"道"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而道士的"道"则包含着更为宽广的救世理想,是蒲松龄对中国本土道教的肯定。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当代文坛,“汪曾祺”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受到研究者长久的关注,研究成果颇丰。汪曾祺的小说通过“非欲望化”的叙事来疏离现当代历史对文学的整合、逼近人类真实存在,但是在对待传统文化时,汪曾祺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又陷入了“被整合”的境地。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构筑了一个较为严密的气论体系。《文心雕龙》的气论可用"气以实志,志以定言"来概括,即气是志的内涵,言是志的外壳,气充实了志,志发而为言,三者相互关联。刘勰最终是在继承和发扬孟子、王充、曹丕等人关于气的阐释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气论体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