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小城镇题材影片承载着深沉的历史追忆和深刻的现实思考。文章梳理了当代中国小城镇题材影片的发展历程,立足小城镇题材影片特有的景观、人物和故事,展现其“怀旧”映像和“成长”映像,并深入探讨了当代中国小城镇题材影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另类”女性创作产生于二十世纪末,以“新人类记事”为标榜,以“前卫”为指向,主要描写了当代青年“另类”生活方式,展示了当代上海、广州等大都市中青年一代的生存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化语境下我国大都市世纪末的物质、精神和文化状况。从后殖民的角度审视“另类”文学创作可以发现,“另类”女性创作中从人物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行为意识以及小说的语言和人物喜爱的艺术等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后殖民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3.
“神入”一词由英国历史教学界传人我国.原意是“Empathy”。此处所讲的“神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指“交游”人物,即在历史教学中,使学生置身于历史的环境中去观察人物,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和动机,从历史中获取智慧。第二层是指“进入”事件.即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时代中观察事件,从而把握历史事件的起因、内容、特征和态势,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向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柏杨是我国现代和当代探讨“国民性”的两位代表性人物。他们的经历、思想与著作,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正气与精神,这是中国从封建王朝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转折中最宝贵的精神。改革国民性,去除劣根性,这是一项紧迫而任重道远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曹操既是一位在我国三国时期颇有建树的历史人物,又是一位经《三国演义》的塑造而知名度甚高的文学人物。新近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三国》,则更是将这一历史、文学人物进行了重新铸塑。在《三国》这部电视剧中,编导者将这一人物形象“历史化”、将人物性格“细节化”、将与人物相关的故事情节“演绎化”,并通过这三种手段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带有新质的曹操荧屏形象。  相似文献   

6.
<正> 任何历史都具有当代性,所有古人的复出都必须接受当代思想的重审与当代艺术的再塑。电视剧《唐明皇》遵循并体现了这一点。《唐》剧,以纵横捭阖的历史画面,古典现实主义的发现方法,再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唐中兴”与“安史之乱”。它以丰富的史料,众多的人物,再现出历史的真实,使观众如入古境如会古人。更可贵的是《唐》剧在再现历史真实的同时,表现出当代最新的精神思想——入学思想。一“人学”是当今世界最新也最有吸引力的一种思想学说。自一九八八年苏联召开第一次世界性的“人学问题”研讨会以来,“人学”被正式列入世界新思想的行列。“人学”一经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学离不开人物的讲授,而人物的讲授必然要讲其“形”与“神”。“形”就是历史人物的外貌特征、生平事迹等;“神”就是历史人物的形象魅力、性格特征、精神气质等。只有讲好历史人物的形与神,才能使书本上的人物活生生地站立在学生面前。  相似文献   

8.
当代历史散文沿袭并开拓了散文的智性传统。在南帆等人的散文作品中,“历史”不仅意味着一种叙述策略、一种主题,同样意味着一种智性的向度,孕育着散文发展的某种新趋势。南帆在历史叙事、人文思考、人格塑造、现实关切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化散文所体现出的“冷峻”态度,转而从关系的层面来理解和表达智性,主要表现为历史与人物、抒情与审智、人格与命运等,实现了由文化智性向历史智性的跨越与突破,彰显出中国文化内部隐含的创新活力。南帆历史散文丰富了当代智性散文的版图,其有关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的理论阐述亦为当代历史散文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当代教育家精神具有爱国情怀、道德意志、职业态度、创新品质、奉献意识和人文关怀等含义。作为当代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内涵,“蜡烛精神”对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取向、教育教学实践、教师职业伦理研究等均有着深刻影响,是深入阐释我国当代“教育家精神”的逻辑基点。“蜡烛精神”发展至今,在评价上经历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理论观点、实践意义以及不足之处。从生成教育理论的视角看,面对“蜡烛精神”的当代可能性及未来发展问题,有必要从文化历史、时代状况、教育现实诸维度澄清其存在的必要性与价值,进而从历史意义、伦理意涵、行为意向和基础意求等角度,即从“薪火相传”的文化意象、“历史担当”的责任伦理、“深沉热爱”的教育情怀、“自我实现”的职业底线等方面,理解和描绘当代教师“蜡烛精神”的整体意象,以求深入理解、阐释和弘扬当代教育家精神。  相似文献   

10.
陈忠实以长篇小说《白鹿原》荣膺第四届“矛盾文学奖”,使“陕军东征”的争议喧嚣终归于平静,留给当代文坛更多的却是历史和人生的沉重。近年来,学者评论家曾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见解。在此,笔者拟从小说艺术形象的符号性象征、主题意蕴的寓言象征以及作品的本体象征三方面来探讨《白鹿原》的象征美。一二十世纪西方小说理论提出了“扁平人物”和“圆型人物”的概念,认为“扁平人物”只表现一种单一的性格特征,而“圆型人物’坝u是一种动态的塑造,二者相比,后者更能显示出审美对象的丰富性。而陈忠实也总是把人物置于复杂多…  相似文献   

11.
在高考作文中,请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是考生惯用的手段,也是屡试不爽的好方法。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呆板的登场方式(诸如“翻开历史画卷”、“古往今来”)让读者望之生厌,极大地削弱甚至损害了历史人物原本光芒四射的风采。因此,我们不仅要写好历史人物,也要设计好人物的出场,让人物在大地、在长河、在  相似文献   

12.
为比较方便地将文学作品(包括影视剧)中的历史题材与历史著作中的“历史”概念进行区分,可用“历史形象”一词来概括文学中表现出来的与历史相关的因素。中国当代文化中的“历史题材热”与我国当代消费文化的出现与发展息息相关。在这里,历史是被作为“形象”来消费的,它不是“资治通鉴”的对象,而是作为一种虚幻的“形象”变成了供大众进行消费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绘画史上,“历史画”创作是一个源远流长、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在宋代以前,以人物为核心的绘画,包括描绘历史事件的“历史画”和以刻画人物为主的“历史人物画”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只是随着山水、花乌画的兴盛,“历史画”在元、明、清三代发生了流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与山水画的合流,影响了“历史画”的独立发展。至于明、清时代,特别是清代大量出现的帝王“纪功画卷”,则只是一种异变了的“历史画”。中国古代的“历史画”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创作提供借鉴,中国古代“历史画”发展的历史在很多方面也对我们有一定垂诫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与历史是有机的统一体,历史发展的过程离不开人的活动。历史教学中“人”不能缺席,历史教育最终的指向还是“人”。人物对历史教学的价值在于读“人事”、懂“人性”、通“人心”。教师要以人物作为教学主线,从史实入手统整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人物的行为活动、情绪情感、心路历程来了解历史人物,在人物所塑造的历史情境中体悟历史,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任佳怡 《英语沙龙》2014,(11):40-41
2009年,被誉为当代英语小说界最高桂冠的英国文学“布克奖”授予一向不被看好的历史小说——由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创作的《狼厅》小说中既还原了恢弘而富有质感的历史场景,又雕刻出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在全球掀起了一股“都铎热”。《狼厅》己由30个国家引进版权。堪称“史上最畅销的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16.
侯官响 《文教资料》2010,(33):86-87
中国史家有秉笔直书的优秀传统.出现了以司马迁为卓越代表的许多历史大家。然中国史家对历史的认识又有“当代修志,隔代修史”之说.一些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难以完整呈现在世人面前。产生这种现象的历史与现实原因纷繁复杂,主要有意识形态的影响、为尊者讳、未能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等几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成语是千百年来相沿袭用的固定短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我国历史悠久,历史上大小事件、趣闻轶事不胜其数。它们或引以为戒,或给人激励鼓舞,在广泛长久的流传中逐渐凝为成语。因此,成语中有一部分包含着历史人物和典故。成语包含历史人物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较多的是一个成语讲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如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邹衍的“六月飞霜”,赵括的“纸上谈兵”,赵高的“指鹿为马”,张良的“孺子可教”,韩信的“背水一战”,汉武帝的“金屋藏娇”,司马相如的“子虚乌有”,班超的“投笔从戎”,马援的“马革裹…  相似文献   

18.
何谓“神入历史”?就是“使学生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当时的情况,例如:假设你是生活在当时的人,你会怎么想和怎么做?”“神入”(Empathy)一词是从西方历史教学界传入我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从而更好地感悟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乐趣和智慧。  相似文献   

19.
以“历史人物纵横谈”专题讨论会为主任务,设计了“策划会议方案”“评价历史人物”“整理发言提纲”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结合人物生平事迹、时代背景、当今影响、文化心理等来深入“纵横谈”,落实“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历史人物故事作为具体、生动的历史史实,将历史人物随着时间推移的不同发展命运作为一条线索,即以人物故事为“点”,以人物发展线索串“线”,探索运用,增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与“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