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乐记》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在战国时期的一部音乐理论著作。他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音乐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理论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在儒家的哲学思想中,音乐从来就不单纯是一种娱乐的方式,《周礼》中就有这样的话:"以乐礼教和,则乐不乖。"又曰:"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中国古代很早就发展了音乐对于人的性情有控制作用和对民众的道德修养有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乐记》历来被视作儒家礼乐文明的重要典籍。"情"作为贯通"修身"、"伦常"、"天地"的枢纽和基础,是我们理解《乐记》所构建的理论体系的核心。在《乐记》中,"情"至少有"天地之情"、"礼乐之情"、"人情"等三个内涵:"情"从天道而言是"情实";"情"从人心而言是"人情";而礼乐"管乎人情",是沟通"天地之情"与"人情"的枢纽。《乐记》中"情"的三个维度,在理论内部各自成立的同时,彼此之间又浑然一体,可以使用"体、相、用"这一中国传统哲学范式来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情"是"乐"的内核,而"乐"又是"情"的彰显;而且,"情"之意蕴的三个维度与"乐"的"体、相、用"又呈现出大致对应的关系。总之,对《乐记》中"情"之意蕴三个维度的梳理有助于我们理解《乐记》中"乐"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窥测中国传统文化早期"情"论的个中三昧,也有助于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近读李婷婷先生<周代乡乐考论>一文(载<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夏之卷.文中简称"李文"),觉得颇有可议之处.今不揣谫陋,将若干大大小小不敢苟同之处,凡十二处,次第列出,加上拙按,幸方家有以教我.李文的问题,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三点.第一,"读书不统观首尾,不可妄下批评",这是陈垣先生<陈垣史源学杂文>一书中告诫后学的两句话,[1]笔者深深服膺,而纵观李文,颇有与此告诫相违者,拙文之第六、第十二条所论是也.第二,率尔操觚,贸然立论.拙文中第二、第五、第七、第十一条所论是也.第三,当简则繁,当繁则简,处置失当.例如,"何谓乡乐",这本来是一个给乡乐下定义的问题,竟然不避雷同地繁征博引五六百字,是所谓当简则繁.而所谓"郑玄、贾公彦及其后世之学者等在言及无算乐时,还将乡乐与无算乐混为一谈"这样一个大问题,本来应该多方举证,以证服人,而遗憾的是作者仅仅举了两个例子,还都不符合学术规范.梁启超说:"凡立一义,必凭证据.孤证不为定说."[2]前辈学者说:"例不十不立."诚哉斯言!  相似文献   

4.
本刊夏之卷发表了李婷婷的文章《周代乡乐考论》,秋之卷又发表了彭林的文章《说乡乐、房中之乐与无乐——评〈周代乡乐考论〉》,由此引发了对周代乡乐问题的讨论。本期我们在"学术争鸣"专栏同时发表李婷婷的《评彭林教授的〈周代乡乐考论〉》和罗艺峰的《关于〈周代乡乐考论〉和彭林先生的批评》两文,以期将讨论引向深入。本刊热诚欢迎对此感兴趣的学界同仁撰写文章,参与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艾珺 《文化学刊》2014,(2):185-187
<正>清石成金《传家宝》篆刻"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印文语出明代哲学家王艮《乐学歌》:"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或言之,快乐是由于学习,学习在于学习之乐;不快乐则非学习,不学习谈何快乐。与古人对话,学习古人智慧,是人生一大快乐。故而,曾国藩的"君子三乐",首为"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其次是"宏奖人才,诱人日进"和"勤劳而后憩息"。  相似文献   

6.
"仁"是《论语》体现的儒家核心思想,孔子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道德要求和道德境界,并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在《论语》的表述中,"仁"的层次和内涵极为丰富,其中建立在亲亲关系之上的"孝悌"是"仁"的基础,而"忠恕"则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孔子"仁"的思想体系经历时代变迁,对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仍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隐语可以实现交际沟通的功能,但方式极为隐秘,要达到这种目的,在词汇的创制构造上多采用不易被人解析的方法。《通俗编》中的隐语创制主要采用了谐音、拆字、藏词、改字、借代、反切、谜语等方式,本文便针对这几种隐语创制方式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人形净琉璃"代表了日本傀儡戏发展的最高形式,为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傀儡戏在其形成之初,深受中国傀儡戏的影响,其中唐代傀儡戏东传是日本傀儡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傀儡艺术历经近千年的时代变迁,经过宫廷"水转百戏"等艺术形式的惊人演绎,唐代傀儡戏的主要舞台终于由宫廷转向民间,傀儡戏成为唐代著名的市井艺术。上起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中都有大批傀儡戏爱好者。唐代傀儡戏东传日本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散乐东传实现的,在奈良朝大规模吸收唐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唐代傀儡戏作为散乐的一支由中国或经由韩鲜半岛传至日本,渐与日本固有的原始偶人信仰相结合而催生了日本傀儡戏。本文希望通过梳理这段中日文化交流史,获得重新审视我国传统文化及东亚文化交流的新视点。  相似文献   

9.
聂涛 《文化学刊》2015,(1):181-184
儒家传统人文学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基本目标,重点在人生实践而不是知识体系。如何在现代重建儒家传统人文学术成为中国崛起的当务之急。本文就《学记》所见,围绕为学之"道"与为学之"术"两个方面,首先应明白儒家传统人文学术的终极指向,即为学之"道"的内涵,从而通过"志""信""乐"与学不躐等、博约相济、为学次第等为学之"术"形成传统学术的正信与正见,最后开展"正行"的重建之路。  相似文献   

10.
董静 《文化学刊》2015,(3):102-103
《马兰花》是关于"两姐妹"的故事,弘扬的是勤劳善良才能获得幸福生活的理念。在我国,"两姐妹"的母题是姐妹家庭故事叙述的常用手法。本文从《马兰花》和"两姐妹"母题之间的关系出发,分析了"两姐妹"故事的特点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汉魏六朝始,"庭院"作为文学意象出现在了诗中,但作品并不多;至晚唐时期,受时代背景影响,"庭院"意象在诗中的运用多了起来。在五代词中"庭院"意象出现的频率则更高。一方面是花间词人写女性的闺阁生活,离不开"庭院"意象的运用;另一方面是南唐两位词人赋予了"庭院"意象更为丰富的内涵,使"庭院"意象在词中形成的意境更为深远,且使词的题材更为广阔,为后世诗人、词人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忠孝作为两种道德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后世常将孝与忠以《孝经》中文句化成的"移孝作忠""以孝事君"两句统一起来,使忠孝两种道德观念愈发同一化、政治化。但是从《孝经》文本出发,"忠"和"孝"则有既相联又有所区分的关系特点:《孝经》由"孝"主体的多元性扩充出"孝"观念无所不包性;而"忠"则成为"孝"在特定环境下的别称。  相似文献   

13.
简本《程寤》"唯王元祀"、《保训》"唯王五十年",是迄今仅有两例"唯王"格式的文王纪年材料,这两个纪年体现了受命之年称王与即位称王两说的矛盾。辨析先秦文献中的文王纪年材料,证明《程寤》简"唯王元祀"不可能是即位年,这两个文王纪年应源自两个体系;并据金文等纪年格式对其逐一断代,可推断《程寤》简"唯王元祀"的写定年代可能是西周中期,《保训》"唯王五十年"则可能是西周晚期或更晚。文王"受命称王"至迟西周中期已流行,"即位称王"出现较晚,疑不超过西周晚期。  相似文献   

14.
"无为"是老子对社会尤其统治者提出的愿望甚至要求,在《老子》一书中,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无为"思想提出的依据。首先,"无为"基于老子对最高范畴"道"的理解,涉及"道法自然""道常无为";其次,"动静""强弱""荣辱"等对立转化的辩证思维加强了对"无为"主张的确认;最后,东周社会大变革时代,秩序混乱,老子面对各种纷争,对世人尤其是统治者提出"无为"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作为在内蒙古东部蒙古族中广为流传的说唱文本,胡仁·乌力格尔《三国演义》是胡尔齐对汉文小说原著进行了一定蒙古化后的产物,其中人物形象在蒙汉两大民族文化交融性创作后显得尤为突出。从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三个方面研究胡尔齐对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可以看出蒙古文学文化和蒙古族听众的审美特征,进而揭示胡尔齐在再创作过程中对汉族文化因素的吸收特点与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16.
纪晓晨 《文化学刊》2014,(4):98-103
鸟居龙藏对于中国东北和蒙古的研究贯穿了他的学术生涯并且成果颇丰,他致力于此的研究也是为了反驳当时世人皆以为满蒙之地无历史文化的论断《满蒙古迹考》回溯了作者有关满蒙文化的研究轨迹,内容侧重对渤海、辽、金三国的考古探查,本书也鲜明地展现出作者的治学态度与研究特色。透过鸟居龙藏的学术眼光与遗留下的宝贵资料,当今的人类学东北研究也可从中收获启发。  相似文献   

17.
何宝民 《文化学刊》2014,(2):188-191
<正>1942年12月,上海出版了一本《绿茶》杂志。白色封面的大半是矩形的绿色色块,"绿茶"两个反白的大字置于色块正中。史野堂发行,绿茶杂志社出版。《绿茶》第1期以钟宇洪的《从酒谈起》"代卷首语"。文章从酒与茶的比较中说茶。茶在中国,不但与酒媲美,且有过之。"酒性强烈,太刺激人,且有麻醉性,不若茶之和顺",  相似文献   

18.
《史记·龟策列传》是一篇专门记载"卜筮"的列传,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卜筮"的重视。其中,"龟卜"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在当时龟崇拜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和普遍的社会基础。人们赋予了龟神奇性,认为龟是传达天命的使者,用龟占卜灵验无比。与其他占卜方式相比,龟卜可以作为传达天命的有效工具。于是,在西汉初期的政治文化背景之下,"龟卜"作为"君权神授"的工具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结合《史记·龟策列传》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分析,其记载不可避免带有官方的天命色彩,故而"龟卜"在《史记·龟策列传》占据了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我们家族的女人》是一部女性的悲剧,"我们家族的女人"大多数难逃被抛弃的"宿命",这表面看来是因为"我们"家族独特的血脉和性格所致,但深层根源还在于男权文化。就此而言,"我们家族的女人"的悲剧也是所有女人的悲剧。"女性书写"则为女性摆脱性别悲剧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在麦田守望者的首张专辑里,有一个奇妙的化装游戏--那著名的<我是列宁>被改了歌词,易容为<我是……?>,对照同样沸腾而单纯的两份歌词,你会发现"革命"已被"机会"置换,"英特纳雄耐尔"变成了"Inter奔腾处理器",人类纯真梦想过的"共产实现"如今改写为"摩登时代"与"数字未来",我也似乎不再是列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