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下进行的.因此,中国现代文学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孕育发展得不充分.而唯美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虽说规模不算大,时间却持续很长,从“五四”一直到40年代都不难寻觅到它的丝丝踪迹.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刘再复借分析知识分子的启蒙作用,歪曲“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党对知识分子地位和作用的科学分析;他所谓的“现代文化意识”,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标准。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以后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挽救日渐危急的时局 ,积极地进行了社会主义的实践 ,这些实践既表现出盲目性和空热性 ,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提供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4.
李洱的长篇小说《应物兄》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国三代女性精英知识分子的女性形象,女性精英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命运映照当代社会中女性生活的多样形态。《应物兄》中有三类典型的女性形象:被规训与物化的女性、反抗男权的叛逆女性和圣洁而苍白的“理想”女性。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阐释,可以发掘隐藏于社会中的父权结构与男权意识,揭示女性主体意识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与重构。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韩国在民族、国家面临危机时“启蒙”是“救亡”的急务之一,当时两国新文学精英用文学做“启蒙”的工具。所以两国产生了以启蒙主义为主导的新文学。本文通过对中韩现代文学发生时期的启蒙主义思潮的比较研究,发现两国新文学创作思潮与启蒙意识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道德变革是五四思想文化运动中最为沉重的话题,也是新文学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代女作家的冯沅君,以叛逆的爱情为旗帜,追求“人”的意志自由,高扬“五四”提倡的“人的道德”。但是,由于五四先驱者们道德变革思想理解的局限,使得冯沅君及其笔下的女性在反叛旧道德、追求新道德的路途上,表面呈现绝决勇敢的姿态,其实深陷怯懦。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分歧较多、争议较大的领域,这些争议的焦点,常常集中于“五四”小说思想倾向的积极与消极、创作方法的归属等一些基本问题。我们经常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某一研究者尚能自圆其说、论证有据的结论,往往较容易地被另一研究者寻找到足够的反例,指出其不足与偏颇。然而,大部分人几乎又是同时从这一时期不同作家的小说中,呼吸到“五四”时代强烈的时代气息,感受到他们创作中所共有的倾向和基本特征。探寻这一倾向和特征,是廓清“五四”小说研究复杂局面的有效途径,也必将有助于有关分歧和争议的解决。笔者认为,“五四”小说迥异于其它任何时期小说创作的一个本质特征在于,没有任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知识分子群在五四时期已经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先进知识分子在五四时期的活动是那时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主要方向;他们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否定资本主义,认定社会主义,这一点和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对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具有同等重要意义;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起了桥梁作用,还是建党的骨干力量。知识分子群在五四时期对中国革命做出了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社会观并不具有实在意义,五四前后知识分子的社会观首先从现实及文化角度发出追问,进而转向寻求在某种信仰支撑之上的解决危机、塑造辉煌之路,这是五四前后知识分子社会观的总体表现与进程。  相似文献   

10.
由“屈己以就群”而“屈群以利己”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近代中国知识分于人的价值取向的变化,实际上表现为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五四知识分子人的价值取向带有空想性质和虚幻色彩。  相似文献   

11.
文学经典的价值维度中,文学精神始终是最重要的一环,而悲剧精神及其衍生的批判精神构成了五四后中国文学精神的某种核心。悲剧精神的深化,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达到的高度。如将战后海峡两岸文学纳入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整体研究视野之中,可清楚看出:正是文学的悲剧精神、批判精神在解决文学与政治、传统与现代的紧张性对峙矛盾中,延续了“五四”后中国文学典律构建的命脉,而它的失落也造成了经典性的萎缩。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茅盾是我国现当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笔触涉及到了现代文学中的许多领域,其中也涉及到了寓言。他与“五四”以后的白话文寓言的兴起及中国现代寓言文学史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对茅公的这一方面的研究和认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种具有重要文化意蕴的精神现象,它代表着知识分子在反叛封建思想,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上的一种对自身生命形式的自我观照行为。在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主要有狂人型、战士型、多余人型、堕落型、忏悔型五种类型。狂人型知识分子形象代表着知识分子的一种本我状态;战士型知识分子形象是知识分子在艰难困苦中的一种自救行为,代表着知识分子的自我状态;堕落型知识分子是自我的沉沦,多余人型知识分子是本我的放逐;而忏悔型知识分子形象是一种超我状态,是知识分子对自身的一种思想批判。这种自我批判后来演绎成原罪意识,从此,知识分子逐渐丧失了自身的启蒙立场,这对以后的知识分子的文化立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云南最鲜明的特征是它的“立体性”.“五四”期间,产生了“城市与现代”的文学,“边地与民族”文学处于自在状态,形成云南文学两个传统的立体景观.三十年代经艾芜之手,将“现代”意识注入了“边地与民族”文学,两个传统进行了一次综合.四十年代一批中原文化精英流落云南,将“城市与现代”的文学推向了一个辉煌境界.五十年代“城市与现代”衰落,“边地与民族”经冯牧等文艺家用延安革命文艺思想改造,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八十年代起,中断了三十多年的“城市与现代”被新崛起的云南第三代作家重新延续.  相似文献   

15.
手机短信时尚对大学生精英文化的冲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机短信文化作为新兴的一种文化范式,在社会的急剧变动中加速瓦解着大学生传统精英文化的功能,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精英文化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对主流意识的消解,对理想的亵渎和对责任的躲避,对崇高的反讽和对道德的嘲笑以及对学习和生活的“游戏”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背景下,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精英意识已明显式微。这一文化现象是由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社会转型的客观环境和大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欠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精英意识。如何消解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重塑新时期大学生的精英意识,是高等学校和大学生本人应当具有的文化自觉和应当肩负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7.
个性是文学风格内在的质的规定。五四时期高扬主体、标榜个性的潮流 ,唤起了作家风格意识的自觉 ,引发了文学风格的现代转型。在“人的解放”的背景之下 ,悲剧与崇高交织互动 ,成为贯穿 2 0世纪的风格主调 ,并与优美、幽默等形态共同构成时代风格的丰富多样。现代文学风格的演变表明 ,张扬个性是风格繁盛的前提 ,丧失个性则导致风格的单一和贫弱  相似文献   

18.
“立德树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对大学生寄予的厚望与重托。通过对大学生政治能力提升“元问题”的探讨,以促进大学生“主我”对意识对象“客我”的认知、体验与监控,促进他们对政治自我的内省与自律、完善与提高,积极投身到“三个自信”的中国梦的建设中。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个性和时代特征的文艺创作和理论家,自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以来,评论界对他的浪漫抒情创作倾向的评价便褒贬不一、毁誉各半。本文立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及二十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汇的时代背景中,多角度地对其文艺观的形成及文学创作倾向的选择进行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发扬“五四”精神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发扬“五四”精神迈向新世纪等方面,论述迈向新世纪需要继承“五四”运动光荣传统和发扬“五四”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