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智 《军事记者》2007,(6):15-15
1996年7月29日,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从7月30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通讯《让世界走向和平——访中国核试验基地三任司令员》是当时国内唯一深度反映中国开展核试验艰辛历程的新闻作品,并获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回顾采写这篇通讯的经历,我深切体会到,深入细致的采访,是写好精品的首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葛蕾 《东南传播》2013,(6):70-71
电视人物专访按照主题可以分为个性类人物专访、话题类人物专访以及事件类人物专访三种类型。其中事件类人物专访是指针对某一时间段发生的某个新闻事件,为了了解事件的深层原因、还原新闻真相,主持人对当事人或其他相关者进行采访的一种节目类型。事件类人物专访与调查性电视节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侧重的是通过对人的采访来还原事件的本质。为做好事件类人物专访,笔者从选题、采访对象、主持人的采访水准以及场景布置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人物专访,目前已成为一种读者喜爱的时兴的新闻体裁.专访要求写得实实在在,用事实说话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写得生动、活泼,有现场感,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我想先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1990年1月,我写了一篇人物专访《难忘故乡梨园情——访台胞俞琦女士》,内容讲一位当年宜昌街头抗敌剧团的小辫子演员,在大陆隆重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之际,故地重返时的观感。原稿中写道:“俞琦女士翻开相册,让我看她年轻时的剧  相似文献   

4.
钱爱民 《今传媒》2007,(11):62-62
近年来,我写了不少新闻人物和人物新闻.比如:《在小平同志家做厨师》《名扬海内外的张氏剪纸世家》《他是一点点火花--记中国火花大王季之光》《木偶奇女--记著名木偶表演艺术家许虹》《朱蔚彤和"相纸驱墨画"》《"活鸭子"刘宗流》《节目与听众同在--记全国城市电台十佳节目主持人朱宁》《广电大厦的"基石"--记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能手张隶军》《给〈绿杨城郭〉添新"绿"--访江苏广电"十大名专栏"主持人石翔》等.这些稿件除被我供职的《扬州广播电视报》采用外,有的还见诸于中央、省内外的一些报刊,并有稿件获全国城市、省政府人物专访和通讯类一、二、三等奖.大概是写的"人物"常能产生点"效应",便有友人戏说我是"吃'人物'饭的",并与我共同探讨怎样把"新闻人物"和"人物新闻"写得好些,再好些.  相似文献   

5.
人物专访,这是近几年在报纸上出现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由于它形式独特,内容新颖,题材广泛,特别是富有文艺色彩,颇受读者欢迎。人物专访在写作时,要突出一个“访”字。这就要求作者,一要熟悉所访的人物,二要眞实地描述采访人物时的现场情景。要写出一篇出色的人物专访,作者在采访前,必须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掌握采访对象的有关资料,熟悉采访对象的情况,有没有这道准备工作,效果大不一样。 1983年春,上海著名歌唱家钱曼华到徐州献技,我想趁机写一篇人物专访。可事先當沒能掌握钱曼华的有关材料,对她的简历、演唱特色、表演风  相似文献   

6.
邱星翔 《东南传播》2020,(12):127-128
人物专访类视听新闻作品是采访者和受访者在一定的空间内就某一具有新闻价值的主题进行交流讨论的视听语言作品。此类作品可分为访人、访事、访观点三类,但不管哪一类人物专访作品,都可将作品的语言表达分为镜头语言、采访者语言和受访者语言表达。通过这三种语言表达的融合,共同构成了人物专访类视听新闻作品,且能够进一步呈现和升华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人物专访要写出人物性格,才能把人物写“活”。第一,在写作前,就确定好人物的性格特色。所谓确定,就是对人物性格有一个把握,也可以说是下一个结论,最好是选择人物性格最鲜明突出的一个侧面。比如,这个人的性格是沉稳的,还是幽默的。因为新闻专访的文章都不是很长,不允许记者有更多的展开空间,确定了人物的某个侧面的特点,即可以确定出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即所谓“这一个”。确定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在下笔写作前必须明确的,但是,这却是要在整个采)访中去进行的工作。这包括:首先在采访前,在阅读被访者的材料时,就开始研究被…  相似文献   

8.
人物专访是指事先带着明确的目的对有关人物进行的专门访问。人物是人物专访的主体,因此,人物专访必须注重人物的刻划,不仅要写其形,更重要的是写其神。怎样才能把人物写活呢? 首先,要在人物性格特征上下功夫。写好人的关键是要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目前我们看到的一些人物专访,正是在这个“性格特征”上欠一把火,千人一面,被访的人站  相似文献   

9.
人物专访的特点在于一“访”二“专”,主要记叙被访问者和访问者的现场活动,特别是对话,重点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内容,借以描绘人物形象,反映出被访问者的精神面貌。人物专访既区别于写某一人物某一新闻事实的人物新闻,又区别于记叙某一人物某些事迹的人物通讯,可以说是访专人、记专事、谈专题,属于人物特写的一种。1 专访的对象,往往是与某一新闻有关的新闻人物。如:政治活动家,知名人士,英雄模范,专家学者,等等。因此,写专访首先要注意新闻性、时间性,即要有新闻由  相似文献   

10.
方圆 《新闻知识》2001,(7):44-45
标题如同新闻的眼睛,也是进入读者眼中的第一形象。标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新闻的传播效果。梁衡在第二届现场短新闻评选时曾说:一篇新闻写得再好,标题平淡无光,也不会引人注意,更不会令人一见钟情。可以说,对新闻标题的千锤百炼与精心制作,正是梁衡成功的新闻写作实践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一双引人注意的好眼有三个条件:明亮、传神、传情,这恰合我们对新闻标题的要求:鲜明、准确、生动。梁衡在1983年全国好新闻评比中的获奖作品《三十一位同窗友二十五年祁连月──访北京地质学院的一批老大学生》就体现了这一要求。这篇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11.
从“长篇大论”中浓缩出的精品王星桥今年年初,新华社国际新闻编辑部收到联合国分社发来的一篇专访,题目是《不要盲目崇拜“奥斯卡”金像奖———访著名电影导演谢飞》,这篇2000多字的专访,主要是肯定正在美国推出的中国电影《黑骏马》,并告诫读者不要盲目崇拜“...  相似文献   

12.
寻找历史的诗情──资深新闻编辑萧关鸿的《情 话》近日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开卷首篇,就是做书名的《情话》,讲的是刘海粟与夏伊乔的情爱沧桑。在卷一中有《刘海粟与徐悲鸿》、《巴金与他的编辑》、《寻找张爱玲》、《最后的苏青》诸篇,在当时媒体刊出时,就令人注目,所写之人其述之事富有新闻性。卷二的三篇是从不同的角度写了一个人们关注的人物庄则栋,写得真实可信,准确无误。卷三写一个女人崇拜天才的心路历程,题日《痴情》,把主人公贝蒂娜写得活龙活现,在他浓重的笔触中见到了历史沧桑。全书插图和照片也选得别有新意。一…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编辑学的一个开拓者──记中国编辑学会常务副会长邵益文先生任言《新闻出版交流》编辑部的王力先生,几次向我谈起,希望我写一篇有关邵益文先生的专访,向编辑学界的朋友们介绍这位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编辑学研究的倡导者。说熟悉,是因为邵先生曾在中国出版...  相似文献   

14.
名人专访是报刊出现得比较多的一种新闻通讯报道样式。近年来名人专访在各大媒介中屡见不鲜,是一种在报刊中占有很重分量的报道方式,名人专访的这种独特的“专”和“访”,能在读心中产生较大的影响。那么,名人专访指的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名人的解释是:名的人物。  相似文献   

15.
为了记录真实的语言和表情──访《东方之子》制片人时间郭秀媛作为《东方时空》开场先声的《东方之子》,以其清新的视点、独到的访谈艺术和每日一次的密集冲击力,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我作为一名制片人,当时受命时只有两个字:人物,此外一切皆是未知数。《东...  相似文献   

16.
王求     
王求,汉族,1954年8月生,山东莘县人,高级编辑。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大学学历。1974年1月参加工作,1974年4月入党。曾任《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编辑,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部编辑、副主任、主任,台港澳广播中心主任。1999年11月起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分党组成员。2007年6月任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党组书记、台长、总编辑。(详见本期《人物专访》栏目《改革创新科学发展——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总编辑王求》一文。)  相似文献   

17.
人民日报去年 11月 24日学术动态版刊登了两篇耐看的文章,一篇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访北京大学哲学系张世英教授》,一篇是《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 在第一篇文章中,记者问:“在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现实的形势下,民族文化是否也会走上全球化的道路?”张教授回答说,我们现在所讲的经济全球化,其主要内容包括生产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和科技的全球化,其中以生产的全球化为主要的推动因素。民族文化是某个民族的特殊形态的文化,其中以观念形态为核心。经济的发展变化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变化。但经济是比较敏感的领…  相似文献   

18.
类别:写作态度编号──坚持“两确”陕西《当代青年》杂志社的编辑曾问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叶永烈:“有人讲,传记文学七分真实,三分虚构,您是怎样认为的?”叶永烈回答说:《三国演义》也许是七真三假,但我对自己作品的要求是100%的真实。我写文章坚持“两确”:史实准确,立论准确。事实是最高的法庭。历史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比如我写《江音传》时,遇到她的生辰问题。她讲1914年出生,但许多人认为是1912年。我查阅许多报纸,发现1935年上海一家报纸刊登一篇《蓝革访问记入其中采访者问“篮小姐,你芳龄几何?”蓝苹答道:“本来…  相似文献   

19.
我们《陕柴报》创刊迄今,曾发表了许多人物通讯。特别是近年来,我们编釆人员和通讯员把笔触伸向身边的先进人物,把焦点对准时代精神这个闪光点,写出了大量质量较高的人物通讯。我自己就曾在编辑之余,釆写了50多篇人物通讯,人物专访和人物特写。我有这样一个体会,那就是一篇人物通讯要抓住读者,从写作上得把握好标题,开头、正文、结尾几个环节。人物通讯,标题是点睛之笔。我们《陕柴报》发表的人物通讯,标题比较有特色,象《且看‘哥儿们’重抖擞》、《划线行当无名草》、《‘大胡子’轶事》、《劳模行列新面孔》、《放飞小天鹅的  相似文献   

20.
周亭 《当代传播》2001,(4):21-23
2000年3月,华文出版社出版了方汉奇先生的著作──《新闻史的奇情壮彩》。这本书收录了方先生21篇学术文章,是他从有关中国新闻史的100多篇论文中精选出来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三大版块:第一,中国古代报纸和中国古代新闻传播。其中《从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一文中,方先生提出的观点“《进奏院状》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报纸”,是他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第二,中国近代传播思想、报纸和报人。包括对《京话日报》和于右任主持时期的《神州日报》的个案研究以及对章太炎、邵飘萍、成舍我、鲁迅等新闻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