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9 毫秒
1.
汪曾祺是一位跨越现当代并有着独特风格的作家,思潮的影响又使他的创作观念和创作实践兼具了现代意识,“传统”和“现代”的特色。他的小说充满了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但是西方文学本文将就汪曾祺创作观念和创作实践来论述其小说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对汪曾祺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这显然不只是单纯地对传统文化的体现与眷恋.本文在对汪曾祺小说中传统文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现代"汪曾祺热"及其体现出的现代性,以适应现代生活及现代人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3.
柏桦 《文教资料》2010,(28):9-10
汪曾祺将传统文化融入散文中,形成了轻淡闲适的风格。他在融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机统一地融进了他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本文分析了汪曾祺散文的个性特点。它的动人独到之处就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和有机继承。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对作品的文化风貌的刻意追求也好,还是固有的文化修养的自然流露也罢,文化走进新时期文学已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于是乎,一大批文化小说赫然立于文坛.汪曾祺小说亦在此列.汪曾祺小说中的文化意识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介入,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在他的小说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并从而形成了其作品的浓郁的文化氛围.本文仅对其小说中的儒道佛的表现、意义及其成因进行系统的论述,以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发掘这座艺术的宝藏.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小说清新隽逸,极具审美价值。他的小说表现出了传统中国社会中的正直素朴的人情美、人物形象的本色美、富有民族风情的风俗美,显示了传统中国的魅力,而富有中国画特点的留白又使得他的小说富于内蕴美,这些都表现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另外,汪曾祺小说还寄托了他的审美理想的虚幻美。这些美感,使得其小说世界成为一个自足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6.
作为乡土意识浓郁的作家,沈从文和汪曾祺都把故乡的自然与人事作为小说创作的母题,以强烈的人本精神从人性的层面抒写了别样的人生。在艺术方面,其散文化和诗意的特色及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也有很大的可比性。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小说在内在情绪上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一直对中国文人产生着久远而深刻的影响。汪曾祺作为20世纪的“乡土作家”,其创作也深受道家思想的浸润。在汪曾祺的作品中,时时表现出对大自然的亲近之情,处处流露出与世无争、致虚守静的人生观。这些无疑都与道家贵自然、顺天命的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8.
肖智成 《文教资料》2013,(17):15-17
独特的个性气质、坎坷的人生经历与多样的文化浸染,共同构建了汪曾祺复杂的思想情感。深厚的古典文化、新潮的自由意志、真淳的生活态度与高雅的超迈精神,一起圆融内化为汪曾祺超越现实而隐逸人间的独特情怀。隐逸情怀无疑是其创作思想中的一个维度,主要表现为崇尚自然的乡土情怀、旷达超然的人生境界、边缘诗化的叙事立场与明净淡远的审美倾向等。  相似文献   

9.
备课用文化眼光来处理新教材何谓“文化眼光”呢?“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须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眼光,也就是眼力。”“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冯骥才《文化眼光》)有“京派散文集大成者”之美誉的汪曾祺先生,凭借其独特的“眼力”——那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小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一,汪曾祺小说中儒道佛思想的体现。二,儒道佛思想共同构成汪曾祺小说中和谐之美。三,汪曾祺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创作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在清华国学院时间仅为两年多,但在现代文化史和学术史上留下许多耐人寻味的话题.在他静默无语的背后,隐藏着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体验.作为一个平凡的人,他有不可回避的人格缺陷;作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教师,他的教学方式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他的自沉,尽管结束的是个体的生命,却成为现代文化史的一个象征,一个阐释不尽的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12.
王沂东是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的艺术既揉合了传统和现代,又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为古典主义画风引入清新的乡土气息。他的作品大多以沂蒙山区的风土人情为题材,体现出浓厚的乡土情感和健康的美感,但又没有陷入对个人趣味的过分追求而边缘化。他把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研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较为成功地解决了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矛盾。王沂东的作品富于绘画因素与文化因素两方面的价值,对大众趣味的健康发展具有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佐良是研究英国文学的著名学者和优秀的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主要是诗歌,其诗歌译作乃名家之笔,其所论乃学者之见,具体体现在:独特的选材观;知“义”论世的诗义理解;变通的“神似”译诗方法;译诗的文化意识;译诗的主体是诗人;坚定的“诗歌是可译的”信念等方面。其译作和译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身处近代中国社会动荡和急剧变革时期的王国维,是位饱受传统化濡化而又受西方化洗礼的一代国学大师。时势巨变的刺激,对“可爱”与“可信”之统一的企求,儒的道德化灵魂的召唤,使他的学术研究最终走向返经信古,于经史考据之中,寓经世之意。在王国维的心目中,殷周的德治化是“可爱”的,通过考证也是历史的真实,因而是“可信”的。这样,王国维通过回归传统,寻找到了化的认同感,在主观上获得了有生慰藉。但理想与现实终究并非一回事,王国维孜孜以求的困扰他的“人生之问题”始终未能获得真正的解决。  相似文献   

15.
“阳明心学”在明中叶兴起,虽说是时代使然,传统文化的整合,但“阳明心学”大师王阳明个人之功亦不可低估。王阳明顺乎明中叶时代之需,胸怀做“圣贤”的大志,饱尝人世沧桑,凭借卓尔不群的天赋,以挑战传统的精神,博采众长,使中国传统儒学重获生机。  相似文献   

16.
柳永自幼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成年后又受都市新文化的熏陶。可以说,儒家思想与市民意识的激烈冲突陪伴其一生,其命运也被涂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剧性色彩。  相似文献   

17.
六艺(亦称六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作为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切实表达了六艺的旨趣,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奠基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孔子好古敏求,有着深切的文化与历史传承意识,可以说六艺是其理论思想的来源,而他在发挥六经大义的过程中,将其提升到了“仁”的高度,为六经树立了坚实的心性本体基础。而六艺之为教,其中自有本末、先后之次第,马先生在对《论语》旨趣的阐释中,不仅本儒家经典以立言,又融入了佛教之思想,凸显了中国传统学术之一贯性与包容性。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留下的近500万字的著作凝聚着他独特而丰厚的文化思想,主要体现为四个鲜明的时代特点:批判性、创新性、前瞻性和科学性。首先,批判性是瞿秋白文化思想的首要特点,他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审视并批判中国文化现象及文化运动,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文化观点。其次,瞿秋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他总是把文化问题放在整个社会运动中考察,把握文化的时代性,同时能根据时代需要介绍并宣传马克思主义以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第三,瞿秋白一直坚信无产阶级文化方向并极富远见地构想了中国未来文化的发展趋向就是社会主义文明,充分展现了其文化思想的前瞻性。最后,瞿秋白始终坚持并倡导反帝反封建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文化,并对建立这一文化有科学、系统的认识。这既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性所要求的内容,也是瞿秋白文化思想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9.
王鼎钧是当代著名散文家,他少时因战事离家,有着"历经七个国家,看五种文化、三种制度"的丰富人生经历。从逻辑层面上看,对兰陵传统文化营养的汲取、对兰陵现代文化的自觉接受、对兰陵民俗文化的深刻体悟,铸造了王鼎钧心中深沉的兰陵"家园情结",从而对中国的怀乡文化进行了提升。从历时与共时交汇的角度看,王鼎钧作品中深沉的兰陵"家园情结",昭示了兰陵文化"融会南北、综合创新、多善为学、热爱故土、勤劳善良、惜情重义、礼仪繁丰"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苏轼知密州时期创作成绩斐然。为怀念前妻王弗所作的《江城子·十年生死》虽然在悼亡词形式上有所继承,但于内容上则为开拓,当为第一首格高千古、影响后世的悼亡词;《江城子·密州出猎》集苏轼多年词风探索成果于一身,厚积薄发,终于成为开启词史上豪放一派的壮词;苏轼修葺而为千年名胜的超然台在当时已是名满天下,苏轼登台而作的《望江南·超然台作》用诗语描绘了北方小城的美丽春景,又富有哲理,堪称景妙论高、千年未解的的超然词;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仅为中秋绝唱,又以诗词形式集中国中秋文化之大成,对中国传统中秋节的赏月、美食与团圆的文化内容以诗词的形式进行了固定化,成为中秋文化的典型代表诗词、中秋诗词当之无愧千古佳作。此四首作于密州的佳作,应当誉之为"密州四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