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大”明星     
第十一册习作六要求:说起名人,同学们一定会想到那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或是作家、画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有歌星、影星、球星,等等。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泥人张""赖汤圆""张小泉剪刀"固然无人不知,就是你身边的那些"技术标兵""种田能手""养鸭大王"……也可以称得上地方上的名人嘛。你知道家乡有哪些"名人"?你了解他们的事迹吗?如果了解不多,可以做些调查访问,也可以直接拜访一下"名人",然后写一篇习作。  相似文献   

2.
多数科任教师都找过男孩的娘,他们的话如出一辙:"你的娃念书没上过心,也不合群。""吊儿郎当的!""大嫂,你可要抓紧教育啊!"  相似文献   

3.
人们对"差生"有着多种认识和界定。"后进生""学困生"和"差生"在内涵上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学生在学校里有着种种不公平的遭遇,教育者要尽量避免使用这种标签化的称谓。我们应该撇开对"如何称呼有差距的学生更合理"的考虑,转而在教育实践领域促进教育行为向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赋予它新的价值:作业,应该成为孩子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要使作业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作业设计不能只定位在"巩固"和"强化技能"上,还要在"活""趣""动"上做文章。即强调"活","活"中求新;体现"趣","趣"中求新;追求"动","动"中求新。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中的"再""又""复""还"用法已经相当成熟,既有对先秦汉语的继承,又有很多的新发展。新发展或与现代汉语相同,或为现代汉语用法之肇端。四者都关涉两个动作,"再""复""还"关涉的两个动作主体相同,第二个动作为过去或将来时态,"又"关涉的两个动作主体可同可异,第二个动作为过去或现在时态。四者所关涉的两个动作间的关系分为相同、相反、顺承三种。  相似文献   

6.
"拭""抹""擦"这三个意义相近的词活跃于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经历一个此消彼长的发展过程。先秦两汉,常用"拭"来表示"用手拿东西擦掉人或物"这一概念。"抹""擦"萌芽于汉代,直至魏晋南北朝,"拭"仍然呈现出一枝独秀之态。宋明以后,"抹""擦"在口语中基本能够"拭"相互角逐,到了清代以后"抹""擦"在口语中逐步取代了"拭"。  相似文献   

7.
阅读提示:"蝴蝶效应"感恩亲情互敬互爱本刊驻江苏泰州市小记者陆欣茹惭愧万分地报道:"昨晚又晚睡了吧?叫你早睡早起偏偏不听。""爸,晚上看会儿书又不是玩其他的,有什么错?""翅膀硬了是吧?说你两句就听不进去?""听得耳朵都起茧了……不吃你煮的早饭了,要迟到了。""不吃?不吃算了!送你去学校。"爸爸冒出了从未有过的狠话。来到校门口我径直朝里走。爸  相似文献   

8.
王迪 《现代语文》2013,(6):73-76
本文对话语标记"你知道"及其三种语用变体"你知道吗""你知道吧"和"你知道"进行了使用模式和语用功能的考察。"你知道吗"的语用功能是引起听话人注意和监察话语进展;"你知道吧"的语用功能是通过监察话语进展以摆脱背景信息的不平衡状态;"你知道"的语用功能是将听话人纳入到和自己相同的背景信息中,从而让听话人更容易赞同或接受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拟在梳理近年来在日语学界对日语格助词"で""に""を"的语义及习得研究的研究特点与研究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关于日语格助词"で""に""を"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述评,为今后日语学界在研究格助词"で""に""を"的语义结构以及习得研究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并得出在今后进行关于日语格助词"で""に""を"的习得研究上,可以使用多样性的研究方法,比如通过收集大量的口语语料进行分析,并与书面语语料进行对比,探讨口语与书面语之间三者习得顺序是否存在差异,从而整体性分析表达场所意义的格助词"で""に""を"的习得顺序以及偏误类型。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很""真""非常"使用频率很高。因此,对于留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三个词的用法也非常重要。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将这三个词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本人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HSK动态语料库,分析了留学生对这三个词的掌握情况,归纳出偏误类型、分析偏误原因、探讨解决方案。本文从本体研究入手,以三个平面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HSK动态语料库,对程度副词"很""真""非常"分别从语义层面、句法层面和语用层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留学生在使用程度副词"很""真""非常"时产生的偏误进行归纳分析,并结合有关资料归纳出偏误类型,找出偏误原因,探讨出偏误形成的规律。最后,通过以上分析归纳,找出避免偏误的方法和教学策略,使留学生能对程度副词"很""真""非常"形成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在目前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众多的教学模式都追求"互动""合作",呈现一片"闹"的景象。但是,一些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却清醒地认识到:许多"闹"的课堂其实是"伪互动""伪合作",其结果是低效,甚至无效。"沉静的课堂"才应该是"一道永不消失的风景"。不过,"静"的课堂如果缺乏智慧的设计、科学的方法,势必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静"的课堂要"合情""合理""合式"。  相似文献   

12.
"般擦""般次"都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频繁出现。经考证,"般擦""般次"意义相近,一是指少数民族对中原的贡物,二是指出使中原王朝的使节;"般次"始见于唐朝,"般擦"则是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候对"般次"的改译,两个词在文献中同时使用是由于回改不完全,实际上指同一个事物。  相似文献   

13.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使用的3个结构助词,日常书面用语中经常混淆使用,常会造成表情达意和理解的偏误。本文以晋城新闻媒体用语中"的""地""得"的错误用例为语料,通过分析其差错原因,探讨结构助词的具体语法功能及使用规则。  相似文献   

14.
体育与健身课程作为一门学科,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本学科的固有特点,其中"动"是最基本特征。身体素质只有通过体育运动的"动"才能从量变到质变,增强体质。所以,体育运动通过"动"而达到健身目标。本文从营造"动""思"相随的教学环境,还学生一份自主;立足"动""创"结合的教学活动,使课堂充满情趣和活力;抓住"疑""思"连动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无论持有数学概念学习的过程观还是结构观,要想让学生的数学概念学习有效,首先应该让学生的思维介入。为此,教师在数学概念学习伊始就要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作为教学的起点,诱导他们的思维介入。具体地,可以在学生的"疑点""诱思",激起探索欲望;在学生的"惑点""诱思",引起认知冲突;在学生的"炫点""诱思",激发成就动机。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20,(2):28-29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地与渠道。在课堂中,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其教育理念、对教育现状的思考都会反映在课堂教学中,要如何将知识更加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这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小学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因此,本文提出了通过在课堂中有效施行"活""趣""实"的教学理念,力求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王茜 《现代语文》2013,(7):37-39
现有的各类辞书中对"赶紧""赶快""赶忙"都存在循环定义的问题。本文从句法、语义及语用的平面,考察三者不同的成句条件及制约因素,以帮助留学生正确区分和使用。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有论者主张要像新中国教育的早期建设、学习前苏联教育学那样,来开展"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同时宣称,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科学"汲取的是前苏联教育科学的糟粕——凯洛夫教育学",它应该并已经被"抛弃"。这是否具有充分的事实和科学根据?值得认真研究。课程教学论当前面临这个现实重大课题。这两件事情或两个"运动"不能等量齐观,不可同日而语.很难相提并论。凯洛夫教育学反映了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定性,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教育实践规范,是现代教育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成果。虽然它本身有局限和缺陷并时过境迁,但具有基本合理性,至今仍有意义。"新课程理念"反映了对现代学校教育局限性的忧虑和改革设想,有一定思想启发性和积极成分。但是它矫枉过正,本质上不符合现代学校教育基本规律,且思想驳杂,含混模糊,缺乏实践操作性,不能指导课程改革。基于理论和实践品格、意义和历史命运的强烈反差,两者在中国的境遇也截然不同:建国初学习凯洛夫教育学过程中虽有缺点,但主要产生了积极正面效应;"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脱离学校教育实际,并采取"大破大立"的激烈方式,不符合教育改革特点。因而时间或短或长,代价或小或大,人们终究不会完全接受。其理论是非和对实践的消极影响需要严肃反思检讨。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是门科学,也是门艺术。"苏式课堂"应该是"尚智""精简"和"致远"的。有必要聚焦"苏式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精简"语文课堂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良好的政商关系可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亲""清"融合是新型政商关系构建的内在要求,厘清政府边界,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奠定基础;完善法律与道德双重约束,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提供保障;促进政商交流,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支起沟通平台;讲好"亲""清"文化,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