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4 毫秒
1.
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新时代语文教育的使命。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要素。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视角,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建构、文本思辨、文本鉴赏、文本感悟,进而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儿童主体,回归语文本体,回归学习本质。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赏析品味、关联阅读、迁移创造等策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品味语言、发展思维、内化文本等,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把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高中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学习语文的关键能力所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重建构阅读、写作、学习活动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经典文本,设计具体的学习情境和任务,挖掘文本背后的深意。以李密的《陈情表》为例,从文本探究、情境创设、任务设计三个角度,探讨建构和运用语言,实现经典文本对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涵养。  相似文献   

4.
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的基础上,不可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感悟、辨析、迁移等途径,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表达、结构、思想等进行体验理解,迁移运用文本的表达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郭娟 《学周刊C版》2019,(23):129-129
现如今,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每一门学科都在不断探索和倡导的。对于小学语文而言,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最为关键的在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林灵 《教育》2022,(19):63-66
小学语文到底学什么?我们的思考是,以学生已有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基础为生发点,通过发展、提升思维能力,发展鉴赏、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传承、理解文化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建构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即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逐渐形成的关键能力、观念和品格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的文本解读应指向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和理解,有效引导学生贴近作者,亲近语言,进而培育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正>"深度学习"是指通过创新的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深度学习从而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和创造的学习,是走向以提升核心素养为目的的学习。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体表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因此,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通过反复阅读、背诵来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知识,形成个体的作文素材,就成了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9.
2016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预示着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结束,未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将以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最高的追求和宗旨,课程改革主旋律是核心素养。新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为: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模块是相互联系的,语言建构与应用是第一层次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思维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以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的,审美需要通过语言来创造;文化是在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文化需要通过语言来传承。语文核心素养要求看似四点,其实用辩证的思维理解归其为语文的建构与应用一点。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且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以及审美鉴赏与创造等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11.
语文核心素养是当下的热门话题.那么,应该怎样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精神实质和相互关系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 语文核心素养有四个层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层面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层面.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的提升、审美能力的培养、文化传承的实现,都是以学生的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实践经验的建构中得以实现的.因此,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课程独特的课程素养,是唯一或主要属于语文课程的.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紧扣语言特征,运用多样化的方式,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取比较式评价、演绎式评价以及探讨式评价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语言、运用文本语言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深度学习与学生的思维是紧密联系的。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统整联合、类比重构、变换形式、自主发现等多种形式入手,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理解文本语言表达的密码,掌握运用语言的内在规律。这样,能促进学生的深入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作文核心素养应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主体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文章针对作文教学中的这四点核心素养,用几节作文教学实践课的实例推演出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作文核心素养,具体做法包括:借教材文本学习语言、弱化过程指导关注思维、学写结合提高审美、通过语言带动文化领悟.  相似文献   

15.
语言积累是指语言积聚的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包含语言材料、语言技巧和语言知识等方面的积累。语言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拓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初中学生记忆力、理解力较强,处于积累语言的黄金期。此时运用合理的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心底对语言学习和语言积累的热爱,将有效提高学生语言积累水平,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语言建构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基础,有效的语言学习则是有序的逻辑思维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实行“语言”与“思维”训练一体化,引导学生巧用语言知识点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可以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依托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通过“语言”,体悟文本逻辑艺术之美,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7.
抽样测评江苏省C市市区、农村共4所小学1200名学生习作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状况,结果表明: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是小学生习作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整体发展不足;小学男女生在"习惯""数量""建构"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运用"维度上并没有显示差异;城市学生在积累数量与语言运用上优势明显,其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普遍高于农村学生,城乡之间差异明显;小学中高段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上的差异不明显,但高段学生在语言运用能力上停滞不前。为此,当前的习作教学要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将读写结合落到实处;正确看待男生语言素养的不足,加强小学男生语言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重视农村学生语言核心素养的养成,对症下药,提"优"补"差";厘清不同学段学生语言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重视小学高段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语文核心素养是对语文素养的凝练与提升,其终极价值追求是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它们不是某一篇目的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而是教学所要最终达成的整体目标。四种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需要从多个层面上努力。教师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通过语言探究及交流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 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为“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些核心素养打下基础,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当然,将语文的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在教学理论还是具体的操作实践方面,都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本课例只是一家之言,希望能起到一个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积累语言、建立联系、自主阅读、达成交际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