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包守霞 《甘肃教育》2022,(16):59-61
教育随笔不但真实地记录了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课堂实践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方法、反思,还在师生间搭建知识交流、思维交流、情感交流的桥梁,学生得到了教师的规范指导,教师也提高了教学水平。基于此,文章论述了师生共写教育随笔的意义,通过实践调查和文献查阅分析了师生共写教育随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师生共写教育随笔应遵循的原则,并探讨了师生共写教育随笔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新教育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项综合性、整体性、长期性的改革实验,新教育实验追求这样四重教育境界;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其基本观点是: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新教育实验的探索和实施可归纳为“六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立数码社区、构建理想课堂。  相似文献   

3.
师生共写随笔是促进师生情感沟通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促成师生生命健康成长的重要路径之一。开发随笔内容最重要的是挖掘生活,主要包括描述校园风物,完成课堂记事,进行阅读评析,记录活动风采,规划人生蓝图等方面。师生在寻找写作素材中发现生活之美,在共写随笔的过程中爱上写作。  相似文献   

4.
当你走进实验区,可以看到教师们一本本浓缩着他们成长历程的教育随笔集、反思集,它们记录了这些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顿悟、失落与欣喜、批判与扬弃;当你进入一个有影响力的教育论坛,可以看到一篇篇充盈着教育激情、教育智慧的随笔,甚至发现一年写十几万字的随笔、发表几十篇论文的教师的写作“神话”。是网络使教师们原本可能永远隐匿于本子里的精彩不断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并频繁地出现在各类报刊之中。在网络的撞击下,许多懒于动笔、不善表达的教师也开始书写自己的教育经历、反思与心得。这些杂糅了经历、感悟、智慧与激情的朴素、真切…  相似文献   

5.
教师风采     
<正>山东省临沂市沂州实验学校李国会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外国语学校熊贵成教育的境界就是人生的境界。让我们敬畏生命,尊重个性,做学生成长提升教育境界,创造精彩人生!的引路人。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孙庭标山东省淄博市第十五中学李娟华把生活变成永不过时的教科书。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育人。浙江省绍兴市建功中学余国钟江苏省南京市南师附中仙林学校中学部史慧一堂好课折射出的不仅是教师的学识、教师的快乐就是和学生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6.
<正>新教育实验是什么?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认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新时代,让教育走向幸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幸福”到“完整”,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成长的过程,教育不仅是为了生活、为了生命,  相似文献   

7.
王玲玲 《教育》2015,(8):7-8,6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其实,没有梦想的教育人生也是黯淡无光的。山东省威海环翠国际中学校长鞠伟告诉《教育》记者:自从踏入杏坛的第一天起,我的教育梦想就是享受快乐的教育,拥有幸福人生。无论是做普通教师还是担任学校领导,我都会用快乐的心态去面对工作,把快乐传递师生,最终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8.
周淑君 《教师》2010,(20):37-37
作为新课程理念下成长起来的教师,要努力给孩子们一个师生互动的课堂,让他们快乐、和谐地学习生活。本文从教师、学生和师生关系三个角度探讨了如何互动,展示了互动如何让师生更精彩。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课程理念下成长起来的教师,要努力给孩子们一个师生互动的课堂,让他们快乐、和谐地学习生活.本文从教师、学生和师生关系三个角度探讨了如何互动,展示了互动如何让师生更精彩.  相似文献   

10.
教学活动从时间流程上看包括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阶段。其中,课后反思是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的反馈性思考,是完整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品德教学反思,可以记录师生成长进程的精彩片断,记录课堂万千气象。它是教学的一个环节,是教学的一面镜子,是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表明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坚持每节课后写教学反思,深刻体会到写好教学反思可以成就别样的精彩。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改教育大背景下,学校教育追求引领学生共同生活,在生活阅读中共读共写,这也是当前创新素质教育实验发展的最基本理念体现,它为学生呈现了一种美丽的邂逅、合作方式,让师生通过一个课堂、一本书就能欢聚一堂,畅所欲言。本文中探讨了教师组织班级所开展的"班级共读一本书"活动,基于新教育实践经验探讨其活动开展的基本流程与教育反思,引领学生深入其中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2.
毕盈 《天津教育》2021,(1):39-40
“幸福”来自我们的生活经历,源于我们的心理体验。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学习和深入研究,围绕学校“幸福教育”的发展特色,我们以“做幸福的中心人”为方向勾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蓝图,确立了“让每一名中心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每一位中心教师愉悦快乐地工作,让每一个教育教学活动都留下精彩印记”的中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我们以教师、学生和实践活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三个层面最大限度地彰显了“让快乐写在脸上,让生命更加精彩”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3.
2011年春天,新教育实验如春日的和风,吹过赢牟大地,吹进我们的校冈。清晨与黎明共舞领略诗词魅力,午问师生共读一本书含英咀华,黄昏伴着一盏台灯记录一天收获,成为每一位新教育人的必修课。其中,仪式是新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让学生终生难忘的庆典,教师要想追求学生学习生活的完整与幸福,就要努力“制造”仪式,让仪式成为孩子成长的加油站!  相似文献   

14.
正基于对教育本真的深层理解,湖北省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坚持生命教育,践行"共度生命历程,体验生命快乐"的办学理念,让教育充满生命情怀,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教师的美好生活添彩。构建了以乐于奉献、感恩为雅,乐于内省、自控为雅,乐于学习、勤奋为雅,乐享人生、幸福为雅为核心的乐雅文化,润泽引领着师生的成长。一、为学生创造乐享童年的成长舞台学校将快乐与发展充分给予学生,让学生每天带着一种愉悦向往的心情走向学校,让他们感  相似文献   

15.
众多在教学上取得成功的教师都有写教学反思记录的习惯,教育反思写作是教师自我成长充电中的催化源泉、快乐工作的动力源泉、提高教学质量的助推源泉。  相似文献   

16.
回顾2007年我校走过的新教育路程,我们无不感到欣慰。这一年,我校在新教育实验活动中努力探索,力求以此为突破口,走出一条促进师生成长的特色办学之路。为此,我校确定了符合我校实际的两个新教育实验子课题:一是营造书香校园,二是师生共写随笔。一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下,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王开东 《师道》2006,(2):14-16
“让教育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让教育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让教育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让教育成为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新教育实验,以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让教师和学生享受教育的快乐,享受诗意的人生!一、新希望工程——风起于青萍之末2002年,厚积薄发的新教育横空出世,那些怀抱梦想与追求的中青年教师大都没能抵御其诱惑!2003年,新教育传遍了大半个中国,并且一下子成为教育词典上的关键词!教师毕竟是知识分子,而且是有良知和较为清醒的知识分子,每个人都知道现实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与学生共同成长,快乐的成长,既是课标的要求,也是教师保持一颗年轻的、求知的心的需要。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与学生一起享受快乐。  相似文献   

19.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进行教学研究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多一  相似文献   

20.
张炳华 《江苏教育》2015,(11):19-20,22
现代学校的核心价值与追求,指向的是每一位师生的幸福人生。师生通过教育生活的点滴进步与成功获得幸福体验,享受成长的愉悦和快乐。校长是学校核心价值的缔造者,他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著的智慧管理,构建学校文化,引领师生勇于追求教育幸福。教师是学校核心价值的引领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完善自我,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的教育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