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10年11月,笔者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小学科学特级教师论坛展示课活动,执教课题为“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内容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谓经典。其代表实验为浸不“湿”的纸,即将一团干的纸压到一空玻璃杯底,将玻璃杯竖直压入水底,杯底的纸不会湿。原自然教材及现行多个版本的科学教材均设计了这一实验。  相似文献   

2.
空气占据空间是儿童认识空气性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小学《自然》教材到现在的新版本各《科学》教材都有该内容,教材中都设计了一些经典探究实验。多年来,许多教师也不断对该实验进行创新和改进,笔者试图对各版本教材中的实验以及老师们对这一实验的改进加以整合分析,例举如下。实验一:纸不湿实验过程:将一团餐巾纸塞入杯底,杯口朝下垂直压入水中,拿出水面后发现杯底纸张却没有湿(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3.
对于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自 然》第五册中《空气占据空间》一 课,我在经过多次教学后发现, 实验2中的部分实验设计应当 改一改。 实验2中有三个小实验。第 一个实验是:“把一团纸紧紧塞 在玻璃杯底部,将玻璃杯倒立压 入水底,猜一猜,纸团会不会湿? 把杯子提出水面看一看。”我认 为编者的意图是:演示杯底的纸 团不会湿,从而让学生初步领悟 杯子内有空气占据着空间,水进 不去,所以纸团才不会湿。但在 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实验结果并 不像编者想象的那样。班里有近 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实验时,杯底  相似文献   

4.
小学<科学>是一门集原自然、地理、社会为一体的新型学科.这门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与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精心组织实验操作设计,才能出色地完成该课的实验教学任务,为此我针对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实验操作设计谈以下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空气占据空间,是小学自然第五册中较重要也较难教的一课。如何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结论,按教材所述的实验,“纸团塞到杯底,倒扣在水中,纸团不湿”,有些学生掌握不好,纸团掉下来落到水里湿了,也有学生认为杯中还有纸,不能精确说明杯子的空...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中《空气占据空间》一课,实验2中的部分实验设计我认为应当改一改。实验2中有三个小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把一团纸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将玻璃杯倒立压入水底,猜一猜,纸团会不会湿?把杯子提出水面看一看。这个小实验的编者意图是:杯底的纸不会湿,从而让学生初步领悟杯子内有空气占据着空间,水进不去,所以纸团才不会湿。但实际结果往往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杯底的纸团是湿的。原因是学生在把杯子提出水面时,让空气跑了出来。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空气在杯子口尚未拿出水面时跑出来,这种情况学生能看到水泡是从杯子中…  相似文献   

7.
“动手做”是科学课教学的灵魂。“要用教材”、“不要教教材”说明了教材的作用。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是基本的方法。担任《科学》课的教师以来,每次上课,笔者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及学生年龄的特征引起了笔者很多思考,以下是笔者在科学课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相似文献   

8.
课例背景:这是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的一堂小学一年级体育教学研讨课,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水平一教师用书。课堂教学采用了主题式情景教学,设计了“玩绳”的主题情景。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数学有着辉煌的成就,唐朝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数学趣题,这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人教版和北师大教材都把“鸡兔同笼”选人了小学高年级的教材.但由于教材定位不同、教师的设计思路不同,教学效果也有很大不同.笔者通过查阅有关的资料,整合教材,扬长避短,重新设计了“鸡兔同笼”这节课,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0.
教材研读一直是新课改推进过程中的一个焦点.也正因为如此,给教师的备课赋予了新的任务——潜心研读教材,感悟教材设计意图,从而能够善用教材但是教师对教材意图的解读却难免会出现偏差本文笔者从浙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例谈研读教材如何“见树见林”,以回归本质教学.  相似文献   

11.
为参加全国年会,我们选了几位教师同时试教人教版义务教材第四册“搭纸桥”一课,发现在实验结果上,学生总是有点争议,查找原因是在实验材料的使用上,于是开始寻找合适的办法。 一、对小木块数量的争议 1.纸与小木块 搭纸桥这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实验说明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实验目的是要说明形状变了,承受力也将改变。教材使用的实验材料,主要有两种个:一个是纸,表示形状的变化,另一个  相似文献   

12.
正在整个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表面看似微小、实质却重要的细节很容易被教师所忽视。然而,就是这些细节,不仅影响了科学探究的应有效果,而且妨碍了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和科学思维的发展,制约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一、钻研教材不透彻,字词偏差致失误在"空气占据一定空间"一课"杯底的纸不湿"教学环节中有如下片断:师:把一团纸巾塞入一个杯子里,然后将杯子倒着插入水槽内的水中,你们认为纸巾会被浸湿吗?  相似文献   

13.
一、设计思想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有必要将教材作为资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努力挖掘教材和生活中有探索价值的因素来改编、创编新的教学内容 .例如“光是如何传播的 ?”这一课题内容 ,笔者正是从“光的直线传播”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改编、创编出来的 .把验证型的课题改为探索型课题来研究 .1 .挖掘教材和生产、生活中的创造性因素光现象在生活中极为普遍 ,学生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 ,但现行教材在“光是如何传播的”这个关键性问题上只用“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过的直线传播”这样一句话回避过去了 ,并没有介绍光如何才能沿直线传播 ,教材的方法教育功能被大大削弱了 .为了克服这一缺陷 ,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 ,在不增加教学难度的前提下 ,笔者采用研究性学习策略 ,尝试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生活实际 ,让学生从生产、生活中发现有关光的传播问题 ,提出光的传播需要哪些条件等问题 ,然后进行有目的的研究 ,达到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2 .变验证型实验为探索型实验本节课按照传统验证型实验的教学方法 ,教师一边讲解 ,一边实验演示 ,或者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这种教师走一步...  相似文献   

14.
陈乾晖 《河北教育》2005,(19):29-30
2005年3月份,参加一次《科学》教材分析会,听了一位老师讲的一节研究课《了解空气》,感受颇深。《了解空气》来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让学生运用感官感知空气,并通过设计实验,使他们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科学探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共设计了3个活动:①感受空气(老师用气球代替了教材中的塑料袋),②浸不湿的纸,③赶出杯中的水。  相似文献   

15.
司徒敏 《小学自然教学》2011,(12):M0002-M0002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相信很多老师对这句话耳熟能详,但是如何“用教材教”?或者换句话说,如何灵活处理教材?10月12日在浙江省嘉兴市实验小学举行的2011年全国小学科学年会上,张晓萍老师的《运动与呼吸》一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实验总结表彰暨教材培训研讨会”于2005年12月15日 ̄18日在四川成都市顺利召开,这是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的一次盛会。会议内容包括: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作大会报告;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师执教研讨课,课程专家、特级教师、教材编写者、教研员与教师零距离互动评课及研讨;教材编写组报告教材建设最新进展,组织教学和网络教研专题研讨;教材主编、副主编作专题报告;实验区、实验学校、实验教师经验交流;优秀教研员、教师表彰和课例、论文及实验区课件评比颁奖。出席人员包括:特邀培训者代表、各省新世纪数学课程实验指导委…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教材分析会上听了一节研究课“了解空气”,本课让学生运用感官感知空气,并通过设计实验,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教师共设计了三个活动:1.感受空气(教师用气球代替了教材中的塑料袋);2.浸不湿的纸;3.赶出杯中的水。活动中均采用分组合作方式探究,六人一小组(进教室前就分好)。教师在高涨的教学气氛中完成了自己设定的教学任务。但课堂中出现的有关小组合作的几组镜头却令人深思。镜头一:叫停停不了。许多学生在没有教  相似文献   

18.
为了深切体会《科学》新教材,以便明年更好地实施,我在三年级学生上自然课的同时,也开展了科学课的试教活动。因自己曾对苏教版新教材“纸”这一单元做过教材分析,于是就决定先选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实践。在上《我来造一张纸》一课时,我请来了区教研员王老师听课,课后我们对该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对部分教学策略进行了改动。第二次再上《我来造一张纸》时,我发现这节课的科学味浓了,也使我对“让探究成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山东省威海市长征路小学的刘昌晓老师,执教了《热空气》一课,受到了与会专家和代表的好评。现将该课作一些简要的评析,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热空气》是本册教材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在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指导学生做“纸蛇实验”和“塑料袋升空实验”,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进行两个实  相似文献   

20.
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学习兴趣,小学科学教材中安排有大量的科学探究性实验.但由于受实验器材的限制,教师往往会面临器材难准备的现状.将翻转课堂应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解决部分课型中实验器材准备难,学生探究能力得不到提升的现状.文中以小学科学"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为例,基于翻转课堂教学形式,设计前置性学习任务单用于学生课前的自主探究,注重对探究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