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永不后悔     
我是一个从不后悔的人,从小到大我没有后悔过一件事。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非圣贤,自亦有过,但我从不因“过”而后悔。后悔没用!  相似文献   

2.
后悔医院     
“丁丁,99.5分!”兔子班长响亮地报出了小狐狸丁丁的考试成绩.丁丁接过试卷一看,追悔莫及,原来是答题的时候少写了一个数量单位.这是他本月做的第222件后悔事.他叹息道:“如果有后悔药卖就好了.”  相似文献   

3.
陆瑾士 《中文自修》2009,(10):39-39
巴西丛林里的一只蝴蝶偶然扇动翅膀,可能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掀起一场龙卷风。 我们常常会后悔,后悔当初的选择,总是想象如果当初我怎么怎么做,现在就会大不一样了吧。“若是可以后悔,我的世界会不会变得更加完美?”电影《蝴蝶效应》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请不要后悔。”我认为这种说法欠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说错话,做错事,走错路,遇到挫折,经历失败……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每当此时,一般人都会产生懊恼、后悔的情绪,但这并没什么大不了,有时,后悔还真不一定就是坏事呢!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个比较喜欢清闲一些的人,但就是因为这一丝“闲适的情致”,我后悔万分。  相似文献   

6.
后悔     
殷卫 《云南教育》2007,(9Z):46-46
平日里,我常常看电视上的人物访谈节目,而我也注意到,每当受采访的嘉宾讲述完自己曲折、坎坷、甚至痛苦的人生选择和生活道路之后,主持人往往会问一句:“你后悔过吗?”而嘉宾通常的回答也都是“不后悔”。  相似文献   

7.
咸菜 《职业技术》2007,(19):63-63
有些人爱说:"我做事从来不会后悔。"听起来很豪气。他们真的是从不后悔吗?我们去超级市场买错了没用的东西回家也会后悔,何况更大的事情?那些说自己从不后悔的人只是知道后悔是没用的。已经做了决定,何必还去想另一个决定会不会更好?反正已不能回头。  相似文献   

8.
鲁迅《伤逝》与东西《后悔录》的忏悔叙事以独特的话语结构显现着中国文学叙事伦理的结构形态及其建构的历史轨迹。从《伤逝》真诚忏悔的悲壮到《后悔录》无奈后悔的荒诞,忏悔叙事的现代嬗变在两部作品之中建构了不同自我与他者关系,形成了文学书写的不同伦理形态。  相似文献   

9.
国外有一家杂志,在60岁以上的老年读者中开展问卷调查,提出的问题是:“到了这个年龄,您一生中最后悔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不再后悔     
作为班主任,因为工作内容繁杂,百密一疏,总有问题处理得不尽人意,我也遇到过事后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一次班会课上,一个同学突然呕吐不止,秽物全部吐在地上。我对班里学生说:“你们谁去食堂拿几个煤球来?”教室里鸦雀无声。我再问一遍,教室里仍悄然无声。正当我有些失望的时候,有两个学生慢慢地举起了小手。看到他们俩,我有些诧异,这两个学生是班上的学困生,一向沉默寡言。今天他们如此积极,我心里虽然高兴,但想到他俩的学习成绩,我犹豫了。我又问了一遍:“还有谁愿意去?”这一次终于有一个班干部举起了手,我立马让他去了。之前举手的两个学生沮丧地把手放下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小说中存在着独特的叙事模式--圆形叙事,这与中国人独特的圆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三言"作为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杰出代表,深深地刻下了"史传叙事模式"的烙印,呈现出独特的叙事风貌,具体体现为叙事题材的真实性、叙事内容的宏富性、叙事方式的客观性、叙事情节的完整性和叙事倾向的鲜明性。  相似文献   

13.
运用当代叙事学理论探究《长恨歌》主题多义性生发的深层原因: 叙事视点由全知到有限视角不断转换, 叙事结构上现实世界与神仙世界的空间断裂而文本结构整体平衡, 采取叙事虚构化、抒情化的叙事策略, 叙事意象隐喻和转喻丰富多义, 这些构成因素都使《长恨歌》主题相应发生转换, 呈现出多义性。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从现代叙事本文“情境化”倾向切入 ,探讨了叙事本文中“情境”的构成、存在方式 ,其审美机制和审美特征 ,将其与中国传统的意境、境界等审美范畴比较、区分 ,确立“情境”作为审美范畴在叙事本文研究中的作用 ,以填补现代叙事本文研究中因传统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淡化带来的审美范畴的空缺 ,为现代叙事本文研究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5.
用神尾昭雄的"信息归属理论"分析"たい句"式在使用上存在的限制因素.可得出在"报告体"中,"たい句"用于第一人称时须用直接形式,非第一人称时须用间接形式;在"叙述体"中,如愿望信息属于视点所在者的归属范围,则用直接形式,反之就须用间接形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叙事学相关理论论述了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三个叙事特征:“框架零聚焦 主体外聚焦”的叙事聚焦模式及其所导致的短篇小说以对话和行动为主体;“展示”的叙述方式导致的读者与故事之间的“直观性”距离;集中与稳定的故事时空。这三个叙事特征共同作用于小说,使契诃夫短篇小说具有了“戏剧舞台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叙事诗在现实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汲取了《诗经》、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对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现状作了真实写照,开创了把现实生活高度艺术化的新风格;“三吏”、“三别”是其叙事诗的代表作,诗人在这组诗中通过典型化、寓情于物、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景物描写叙事化这些艺术手法写出了时代的悲剧、人民的痛苦。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的《西江月》二词,以全知视角,塑造主要人物贾宝玉的性格,以小见大,从中分析其沉淀于中国历史文化当中的潜藏的叙事模式;《红楼梦》中的五首柳絮词,代入了"隐性作者"身份,词之风格、文采与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之性情才华相切合。词的叙述视角多变,叙述语言风格各呈异彩,充分展露了作者出色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9.
“身体叙事”作为女性写作的一种策略 ,被中国当下的一批女作家奉为圭臬 ,但这一理论本身存在重大缺失。在实际操作中 ,它从反抗男权、捍卫女性出发 ,最终却出卖了女性的尊严和身体。本文分析“身体叙事”这一理论的缺失 ,分析中国当下以“身体叙事”为旗帜的女性小说文本的缺失。  相似文献   

20.
"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普遍存在,特别适用于叙事诗作中。抓住这种普遍特征,可以进一步突出叙事诗"以事主情,暗蕴主旨,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独特用"隐"之处。同时就叙事诗用"隐"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能深刻揭示诗歌用"隐"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