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型世言》和《三言》《二拍》之创作非如学界通常所认为的,一受程朱理学之影响,一受阳明心学之影响。程朱理学、阳明心学非对立之学说,其伦理指向是一致的。《型世言》中体现出的也不是传统的儒家道德规范,而是已经世俗、功利化了的儒家伦理道德。阳明学说兴起后儒家伦理通俗化的运动,儒家思想在由上层向下层传播时所发生的世俗化转向如蒙书、功过格等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晚明拟话本小说创作的思想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
马国照 《文教资料》2009,(27):90-92
世俗儒家伦理代表着正统道学能够自力解决社会危机和思想危机,只是在方法上有所改进,并不涉及道学的根本:而儒学世俗化则认为仅仅改变方法是无法应对的,必须对宋明道学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加以根本性的颠覆,从尊重个体存在的角度出发,对正统道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命题提出了挑战.而这种挑战,有对原始儒学世俗化的回归倾向,但又不仅仅是回归,它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应付当时的社会危机和思想危机,儒学世俗化代表着一种从原始儒学内部寻找资源进行的文化转型的一次创造性尝试.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代以来的政治神学有两个出发点:近代世俗化进程和面向未来的意识,世俗化就是赋予原来的宗教概念世俗的意义,它表现为面向未来的世俗改革进步运动,世俗社会革命的精神同时也就是未来意识,即“希望”。政治神学的这两个出发点,就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未来”这一概念的功能可以为对社会现状进行庇评提供杠杆。  相似文献   

4.
传统是重建价值观的重要资源,儒家伦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哲学的方式承担起自身的时代使命,其基本的伦理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儒家伦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提供了理论支撑,崇德重义的精神追求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道德性提供了历史依据,实践理性的哲学智慧为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的现...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所撰著的《颜氏家训》是一部流传广、影响深的家训名著。书中的勉学重教思想,既体现了传统儒家修身学说的内在逻辑,又反映了士族制时代文化传家的历史要求;既看重安身立命、扬名显亲的世俗功利,又关注学问修德的伦理意蕴。这种思想在后世的家训及蒙学读物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它对世俗社会的文化意义更直接地关系着一个家族的前途命运。从《颜氏家训》的有关论述中可以看出,只有把功利追求与道德追求结合起来,把扬名显亲的世俗目标与修身养性的精英价值结合起来,勉学重教的思想才能转化为促成世俗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动力,并充分体现儒家世俗伦理的社会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民间神灵信仰的世俗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古代民间神灵信仰具有世俗性,不存在以“理性化”、“祛除巫魅”为特征的世俗化过程。我国学所谈论的世俗化,实质上是儒学化,是与世俗生活的融合。神灵信仰的世俗性表现了功利、伦理、泛化等倾向,有对生产方式、生活态度和传统化的导向作用,与西方基督教世俗化有本质不同。  相似文献   

7.
传统儒家的理论系统在个人的成德问题上一直采取正面进路的方式,即肯定人性本善,认为只要不断努力就有成德、成圣的可能。故可称之为“人性论上的乐观主义”。但这并不意味传统儒家就真的漠视人性的不足,相反在正面进路的背后深藏着的却是先儒难以明言的幽暗意识。这一点在儒家人性和政治伦理的观点上都有表现。  相似文献   

8.
整个社会是世俗化的,包括政治、经济等,当然也包括宗教。本文试图揭示出当代世俗、现代文明对藏传佛教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藏传佛教在面临外部环境的冲击和自身发展要求时做出的必要调整。  相似文献   

9.
佛教是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早期佛教伦理反映的是印度社会的人际关系,并以超越现实社会、追求精神解脱为目的。这种思想进入中国后,成为对儒家传统的伦理观念、民族心理和生活习俗的巨大挑战,形成本上和域外、世俗和宗教的两种伦理思想的尖锐矛盾。尤其是佛教的沙门不拜双亲、不敬王者,与中国封建伦理的矛盾更是严峻。在中国本上形成的儒家伦理道德,经由董仲舒等人的神化后,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和强大的社会习俗,有着不可动摇的支配地位。任何外来的伦理思想若想维持其本位观念,而与儒家伦理分庭抗礼,或是试图超越…  相似文献   

10.
明朝中后期市民阶层的壮大带动了审美文化的世俗化、个性化和趣味化,新内容与新形象的诞生体现着新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趣味。心学思潮和心化文论带动着文人主体精神的心化、俗化和功利化。这一嬗变及其对权威文化的挑战,持久地影响着世俗审美文化的传统。  相似文献   

11.
在春秋战国 ,产生了对后世中国影响巨大的两个学派 :法家与儒家。他们各自主张一套关于国家治理的理论和制度安排 ,法家主张“一法” ,而儒家的思想则在于“仁爱” ,在于道德劝善。带有更多温和色彩的儒家 ,在西汉时开始出现某些法家化的变化 ,在统治上 ,儒、法两家互参 ,儒家学者在治道上的表现和论述使得儒家取得独尊地位  相似文献   

12.
王猛 《鸡西大学学报》2012,(10):134+147
西汉初期,统治者及其谋臣在重塑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与整和国家政治理念方面,究竟用何种伦理思想作为其外在依据和精神依托,可以说也有一个认识和发展的过程,而他们最终选择了儒家和道家的伦理思想作为其主旋律,并在不同时期试图把其伦理思想与政治有机融合,直至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新儒学"的提出,使儒学定于一尊,而后黄老之学让位于儒学,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儒学与政治实践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的伦理之知有其狭隘性:一是其思想体系中的人群划分,使先儒自觉不自觉地否定了下等人的自觉道德认识可能性;二是对道德认识的政治领域扩展,导致了王权的不可制约;三是认识对象的道德限定,制约了更合理性的调节机制的产生与发挥作用,以及对外在自然的科学理性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吴宓是学衡派的领军人物,贯穿吴宓一生文化思想的是他对传统伦理精神的坚守与弘扬。吴宓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道德,欲救世救国,就必须重塑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永恒价值的人伦精神和理想人格,“以人格而升国格,”才能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得以“重建民族的自尊”。吴宓伦理思想的构建,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主要资源,又得益于白壁德新人文主义和柏拉图哲学思想,从而使其伦理思想带有浓郁的文化保守主义色彩,有了我们可以把握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5.
吴敬梓是一位具有思想家气质的小说家,其《儒林外史》所考察的不仅是文人士子的文化心态,而且探讨了封建文化发展同类吴敬梓所生活的时代 ,清政府 理学的学术地位,并且把程朱理学作为文化统治的理论基础。而吴敬梓由于受家学渊源以及颜,极大影响,反对程朱理学的注经解经、科举铨选制度、倡无秦原儒文化思想、《儒林外史》的创作体现了“原儒文化”的构建与破灭2。  相似文献   

16.
东汉文风典雅,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是根据儒家经义立意;二是行文博采经典文辞,语言排偶化;三是意态雍容,表达含蓄。西汉文学本有典雅趋势,东汉文学则将“典雅”发展到了极致。这是因为,中国文学向来有崇雅传统,更重要的是东汉朝廷大力提倡儒学,文学对经学的认同感愈益增强,文士创作不像后世文学重在抒发个人情志,而是多出于经世致用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便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各个时期。中华传统武德正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文化。中华传统武德彰显了儒家"仁"的精神内核,蕴涵了儒家"义"的伦理精髓,富含了儒家"礼"的精神要旨,凸显了儒家重"信"的伦理观念,映示了儒家尚"勇"的仁德践履。当前,加强武德教育,对提高习武者的道德修养、培育人文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新加坡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公民道德教育得到了完美结合,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八德"和五大共同价值观即是对儒家精神进行的现代意义上的转化和升华。新加坡在儒家伦理思想与公民道德教育的结合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基本上贯彻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与从道不从君的政治主张。荀子在沟通了儒家与君道的关系后,一方面使儒学成为显学,一方面也使得儒家走上了对皇权的依附道路。我们不应该全面肯定荀子,但也不能抹杀其对儒学传承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明代汉文化大规模传人云南,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大理白族地区为例,探究汉文化带来的影响及产生的变迁.大理地区崛起了知识分子士绅群体,他们积极学习、吸收、传播汉文化,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为自己的价值体系及行为准则,并与当地固有的淳朴民风相结合,形成了刚正不阿、清正廉明、重民疾苦的优良品格.此外,汉文化的广泛传播使大理地方学术文化发展兴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