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林磊 《新闻世界》2023,(3):89-93
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新媒体实训课程教学需要根据新闻业界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策、采、写、编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新媒体新闻编辑实务教学中采用学习场景建构方法,即以项目制教学法、对分课堂教学法等方式构建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新媒体新闻采编技能学习和实训场景,以此促使他们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依托社交媒体平台的学习场景构建有利于整合网络学习资源形成实训情境,增强学生实践体验,并且便于学习效果分析。学习场景构建法今后待改进之处是课程建设需要借助学界与业界的合力来聚合更具实战性的学习资源,以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姚静 《今传媒》2016,(7):132-134
本研究通过对地方高校的《深度报道》课程教学现状尤其是问题进行梳理,结合《深度报道》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了课程改革实践中依托“案例工作坊”开展情境实训、给学生提供“够得着”的目标、以发现问题为起点倡导“小组协作”式探究学习方式、突破学时限制强化课外实践训练、以实践技能为导向开展课程评价等教学手段上的新探索,以提升学生深度内容生产能力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微信公众平台成为新媒体领域的主流产品.有别于微博“自媒体”式的快传播,微信的“公众订阅号”更具有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属性,实属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平台的延伸.法治类报道属于严肃新闻,在贴近性、可读性和娱乐性方面先天不足,法治类媒体怎么运营微信公众平台,进而在移动互联网上获取新的价值?福建法治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海峡法治在线”做出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微信公众平台是即时通信工具微信推出的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央视新闻”在新闻媒体类微信公众平台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结合“央视新闻”关于马航MH370失联事件的报道,可以看到微信公众平台信息传播的特点,包括信息传播方式的双重性、信息传播过程的定向性、信息传播媒介的闭合性、受众信息获取上的被动性、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唐智元 《中国广播》2016,(10):62-65
微信作为一种用户基数庞大的即时通信工具具有其他新媒体平台所没有的优越性,广播媒体可以与之结合,开发新的传播平台。从传统广播新闻与微信平台的特点来进行分析,二者也具有重要的互补性。传统广播应深入发掘微信特点,以此拓宽广播新闻来源的宽度和报道深度,创新广播新闻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一个活跃的群体,他们对新生事物接受较快,是微信重要的受众和主要参与力量.微信自由开放、兼容的特点,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微信内容芜杂、正确与谬误并存,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网络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正在不断的贯穿于高校教学与管理的各环节.面对现今微信的迅猛发展及大学生微信使用的现状,高校的管理者也逐渐意识到微信公众平台的可利用性,开始尝试搭建微信公众平台用以开拓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的途径.高校学生工作与微信相结合,借用微信公众平台拓展学生工作,是现今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创新,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及深远的时代意义.立足于传播学角度对高校学生工作微信公众号进行分析、探究,有利于学生工作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有利于高校提升运用微信公众号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周叶飞  闫宏伟 《新闻知识》2023,(8):76-79+96
新闻实务课程的建设,提倡在课堂内引入高度“真实”的采编教学场景,打通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壁垒,构建协作、互补、进阶的课程群,同时把课堂理论应用到基层实践,提升学生的复杂事件报道能力、影像叙事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和新媒体视频传播能力,最终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闻作品。塑造新闻实务课程的“实践感”,旨在提升学生的业务能力、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8.
随着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微信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大学生学习生活节奏快,高校新闻资讯类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信息具有时效性、新鲜性、趣味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等特点,对于大学生受众有较大的影响力,体现了较大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新媒体环境下,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微信成为大学生必备的社交软件,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高使用率也成就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可能也是必要。然而当前高校对微信公众平台并没有物尽其用,如何更好发挥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依托的可交互的移动学习平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10.
邓若蕾 《今传媒》2023,(9):154-156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可以为“三全育人”整体赋能。新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新闻专业课程体系中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新闻专业有效融入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和特殊性,以及“课程思政”在“新闻”类混合课程中深度融入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课程思政与新闻专业混合式课程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旨在助力课程思政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发挥最大的育人效益。  相似文献   

11.
杨萍  刘佳 《声屏世界》2016,(6):58-60
微信是中国最大的信息平台之一。因其具有及时性强、交互性等信息传播特点,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主流媒体为扭转颓势纷纷打造微信公众号,试点报刊、广播、电视的传播改革,与用户进行有效互动,涌现出大批时政新闻微信公众号,探索时政新闻报道的微信推送。诸如《人民日报》的“学习小组”、《北京青年报》的“政知圈”、上海东方报业的“澎湃新闻”、央视的“网络新闻联播”、湖南广播电视台的“湖南卫视新闻联播”、重庆广播电视台的“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江西广播电视台的“江西网络台”、赣州广播电视台的“GZTV赣州新闻联播”等。本文针对时政新闻微信推送编辑、内容选择、二手资料整理等内容,探析微信如何玩转时政类选题,让时政新闻微信公众号受到用户青睐,提升时政新闻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相似文献   

12.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媒体要坚持“内容为王”,以深度报道深化新闻内涵,以系列策划为抓手,用深度报道贯穿始终,以全媒体平台营造良好宣传氛围,打造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新闻报道,运用新媒体平台的“十八般武艺”增加传播的广度、宽度,形成报道“组合拳”,再现党媒新优势。  相似文献   

13.
新闻要短,是新闻界公认的写作标准之一。尽管新闻界不乏短新闻的传世之作,但是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既“快”又“短”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传统纸媒的“短”与“时效性”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深度报道”成为仅存的利器。在深度报道中,成就性报道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就性报道中,大量引用背景资料、连续堆砌各类成绩的情况十分常见,这使成就性报道成了“成绩展示榜”,极易引发读者的“阅读疲劳”。  相似文献   

14.
林晶 《声屏世界》2016,(11):58-60
在新媒体冲击和社会转型影响下,宁波新闻综合频道遭遇了电视观众流失、电视新闻报道公信力下降、本土新闻客户端蚕食新闻资讯市场的现实困境。面对压力,宁波新闻综合频道主动顺应媒体融合的大趋势,在组织架构、生产流程再造,微博、微信矩阵领衔融合,节目形态更新,技术手段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未来宁波新闻综合频道需坚持以新闻信息内容服务为根本,做强深度报道、专题报道;确立电视新闻直播日常化基本理念,提升全媒体直播能力;树立“融合新闻”目标,推动电视媒体和新媒体全面融合。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新闻传播史教学面临“无趣”与“无用”的现实困境.本文以《中国新闻传播史》为例,认为以问题为中心,应是一种可能的破解路径.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培养问题意识和提升思辨能力;课堂教学的重心是深入探讨具有拓展空间的问题;课外训练的焦点是指导学生通过研究具体问题进行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6.
陈江 《记者摇篮》2004,(11):24-25
尽管“深度报道”被众多纸媒当作竞争的“重型武器”。但真正让读者感受到有深度的报道却并不多见。也就是说,深度报道的附加值比较低。深度报道应“深”在哪儿?怎样才能“深”挖下去,体现更多的附加值?这归根到底,取决于新闻报道的采集、创作和传播能力。深度报道不满足于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使新闻要素进一步深化,实质上是对新闻信息的拓展和延伸。拓展面越广,延伸度越长,深度报道的附加值越高,从而保证深度报道的较高品质。  相似文献   

17.
深度报道被视为传统媒体“最后的倔强”,从新闻媒体长远发展来看,深度报道涵盖的广度、深度、厚度都是即时性报道难以比拟的。但不容忽视的是,信息技术的加持以及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正促使速读、微读、扫读时代加速到来。在这一大背景之下,深度报道如何在依托传统媒体走好“稳重”路线的同时,“二次创作”出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产品,并与传统的深度报道方式形成合力,提高新闻报道的知晓率、传播率、阅读率?本文结合河北日报大型系列报道《大河之北》依托“大河之北”二级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大河之北官方”进行融媒体产品创作的实践,浅谈“重型新闻产品”的“二次创作”思考。  相似文献   

18.
微媒体平台的交互性传播模式,加快了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体现出全天候、全介质、全覆盖的传播能力。随着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APP)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以“微”“小”为特征的“微时代”(Micro Era)到来,基于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平台的微内容(microcontent)成为受众在碎片化时间接收信息的主体。微媒体平台的交互性传播模式,加快了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尤其是微信、微博和抖音平台的疫情信息传播体现出了更明显、更灵活的时效,性,体现出全天候、全介质、全覆盖的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9.
答车英     
车英先生: 读了先生发表在《新闻知识》1989年第6期上《关于“深度报道”的问答录》一文,到知先生对深度报道(或者先生说的应译为“深入报道”)颇感兴趣,十分高兴!随着新闻媒介及其传播技术的发展,新闻实践行为方式在不断变革,尤其是新闻报道方式的变革更引人瞩目。关心和研究这些变革是实践工作者也是科研工作者、教学工作者的本份,不然,就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也难以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新闻知识特别是具有现代新闻意识的优秀人才!对这一点,从关心深度报道并对此有所研究来看,先生是深知自己的使命的。值得学习! 先生对深度报道的见解,立论基本是可取的。只是有一点,即“深度报道的源与流”的问题,由于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微信公众平台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职教领域辅助专业课教学。《新闻写作》课是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核心专业课,随着媒体融合速度的加速,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逐渐不能满足学生专业知识的需要。通过对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学生学情的调研,根据移动学习构建的理念,尝试探索了微信公众平台下高职《新闻写作》微课的搭建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