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文化遗产的本质——学科视野下的回顾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壮 《文化遗产》2008,(3):121-132
文化遗产是一个习用的术语,但在"文化遗产学"的视野下,其本质还值得深入探讨。回顾其生成过程,文化遗产是"文化"与"遗产"的内涵互相衍射的结果,而仅仅作为操作规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类公约中使用的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的现实及学科自足性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从其现实存在出发,考虑文化遗产学学科构建的背景,在此基础上,方可讨论自足自洽的文化遗产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民俗学在关于外来词"Folklore"核心理念的理解与论争中确立起"民"与"俗"的学科研究宗旨,奠定了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宝山歌会的田野调查中,歌会滥觞的差异表述提示了民俗主体与遗产主体并非简单对等;差异实践的朝山节俗更是表明:民俗民间节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民俗学的细致田野,是确定遗产主体、遗产内容及遗产活态传承等的关键。基于石宝山歌会的个案田野,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的民俗学学科作为。  相似文献   

3.
西班牙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早,关于西班牙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是西班牙文化政策的重点。本文从西班牙的文化政策人手,论述西班牙对于遗产保护方面的相关内容,包括遗产保护的机构和组织、关于遗产保护的法律条文、遗产开发保护工作的具体措施等,总结西班牙在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张雯琦  杜鹃 《中国博物馆》2023,(3):88-93+127
新媒体及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围绕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核心主题,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摄影测量、遗产档案、旅游业、教育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文化领域的数字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化遗产传播呈现机构、学科整合,媒介、技术融合趋势。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相依相存,传播过程中的版权保护及安全管理也逐渐引起研究者及立法者的关注。遗产研究与所在地区的遗产资源、教育资源、经济水平及科研意识有很大关系,受到世界遗产管理机构的影响,遗产工作与遗产教育已呈现出“世遗化”“程式化”态势。  相似文献   

5.
崔俊涛 《兰台世界》2016,(18):155-157
汉江水系沿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并具有线性分布的特征。在对遗产资源初步调查的基础上,梳理相关数据与信息,分析汉江遗产数量分布特征、功能演变和形成模式,以及汉江遗产廊道系统的构建。为汉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性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6.
李菲 《文化遗产》2008,(3):154-156
2008年4月4日至7日,“中国高校首届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重庆文理学院红河校区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宋俊华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李军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徐艺乙教授、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和重庆文理学院牟延林教授等学者共同发起,由“中国高校文化遗产论坛”与重庆市文化与广播电视局、重庆文理学院联合主办,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联合承办。国家教育部、文化部以及重庆市政府等各级相关领导出席大会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本次会议是中国“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历程中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节点,在本领域若干前沿性重大问题上均取得了较大的推进。一、“文化遗产学时代”:走进?回归?中央美术学院李军教授在大会首场主题报告《走进文化遗产学时代——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对象与方法》中指出,文化遗产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具有以多样化选择对抗全球化单一面貌的特殊价值。“走进文化遗产学时代”的提出旨在呼吁学者们立足于跨学科交叉平台之上,建构中国的“文学遗产学”学科。根据会议的整体筹划,李军教授的开场引言以某种具有煽动性的表述方式准确传达出当前中国高校“文学遗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也从...  相似文献   

7.
文献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记忆的完整和系统性的见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文献遗产。如何更好地保护、利用文献遗产,发挥文献在社会记忆构建中的作用,是一个跨越文献学和遗产学的新课题。本文拟从广东侨批文献遗产的保护利用案例的实践中,从社会记忆构建的角度出发,对文献遗产的价值分析和保护利用体系的建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遗产界扩大了文化遗产的概念,从有形遗产延伸到无形遗产(非物质遗产),使文化遗产的概念更加完整。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保护体制,并于2000年评选出包括我国昆曲在内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全面的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使无形文化遗产进入博物馆的工作视野。作为最重要的遗产机构之一的博物馆,工作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保护、收藏、研究、展示收藏品本身,而且包括了或通过有形的(物质的)方式或通过无形的(非物质的)方式体现出来的整个文化遗产的信息体系和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对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现实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遗产,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以人为载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以人为本,要以人为核心,保护的主要对象是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没有物质,相关的制品和场所亦是其重要的载体。做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简称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称急需保护名录)的申报工作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缔约国的一种履约行为,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该遗产。在《公约》框架下设立的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名录的区分是:前者是一种荣誉性的称号,并以此彰显遗产的地位;后者则更多地强调了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10.
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技术、审美启智及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工厂车间、磨坊、矿山和机械,以及相关的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工业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保护也就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内容。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6月10日)前夕,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陈林 《北京档案》2009,(2):33-34
一、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世界文化遗产通常分为两大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公布的<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中提出"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这个概念,由于这一概念的定义本身有一定的缺陷,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决定在<公约>中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替代"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概念,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具体的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相似文献   

12.
宋俊华 《文化遗产》2008,(2):123-127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与遗产价值的再发现,催生了广泛而持久的遗产热,也催生了一门新学科——遗产学,它用学术、价值的观念看待遗产,使遗产成为一种符合学术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然而,这种以可持续发展、学术逻辑为导向的遗产学,使得遗产生态在被纳入现代学术视野的同时,面临着被改写与重构的可能。构成遗产生态的因素既有自然的、物质的,又有人为的、观念的,遗产学是遗产的观念生态的表现,它使得某些观念以科学名义对遗产所发生的影响变得名正言顺。所以,遗产学时代对遗产生态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使遗产保护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批判遗产研究提出诸多涉及文化遗产本质的关键理论和反思观点,但目前尚未充分融入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与实践中。文章回顾了批判遗产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批判性地认知遗产的本质、遗产的形成过程、遗产背后的关系网络和研究目的,并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例,结合调研结果,探讨了批判遗产理论对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启示,即数字化对象的文化转向、数字化层次的过程转向、数字化主体的多元转向以及数字化利用的复合转向。  相似文献   

14.
文章聚焦文化遗产科技保护这一主流路径,从文化遗产科技行动计划文本和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创新实践项目切入,梳理归纳科技创新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及发展目标与方向,探究实践项目中的学科参与及交叉融合情况。研究发现,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以及数字技术的重要地位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取得共识,其中跨学科的人才培养的意义尤为强调。当前实践中所呈现的学科参与及交叉融合主要包括理工学科主导—人文学科辅助型和理工—人文明确分工型两种类型。基于上述分析,讨论了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创新中的学科参与和交叉融合对我国新文科背景下相关学科建设的启示,提出文化遗产保护是实践新文科建设的理想领域,而当前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是进行相关学科新文科建设的最佳依托。  相似文献   

15.
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新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档案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以前称作“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一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它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  相似文献   

16.
法国《感官遗产法案》反映了该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传统积淀与发展创新,该法案对乡村地区的历史风貌、生活方式、自然环境、文化属性进行保护,对我国相关实践具有借鉴意义。文章介绍这一法案的立法背景与内容,揭示法案背后法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制的特征;从学理层面解析“感官遗产”概念,分析多感官与多模态属性,介绍涉及这一概念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借鉴“感官遗产”概念,提出守护我国乡村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深层价值、丰富资源保存与开发形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的文化遗产保护是一种遗产再生产的过程,文化遗产持有者参与其中的遗产再生产是可持续遗产保护的基础性的重要内容。本文聚焦当代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市民参与问题。首先,介绍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其次,考察市民的文化自觉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及成功申报世界遗产的关系,再次,检视西湖世界遗产化后地方政府和市民互动的遗产保护行动以及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是周耀林从事档案保护技术研究20余年来的成果总结与升华.在该书中,作者系统阐述了可移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对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进行了全面的学科体系构架,并对实践中的组织管理及其实施程序等命题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环境下,构建一个规范、系统的大运河知识库,有利于对其进行深度知识组织与知识发现。提出收集整理隋朝至当代镇江段运河相关文化遗产资源,设计并构建大运河文化遗产本体模型;使用开源软件DSpace,系统构建大运河文化遗产知识库;以大运河镇江段诗文为代表的遗产资源为例进行展示,为相关领域用户提供知识服务,为大运河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20.
世界记忆工程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红敏 《中国档案》2003,(10):11-11
世界记忆工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2年发起的,目的是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规定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任务,促进文化遗产利用的民主化,提高人们对文献遗产重要性的认识。从概念上讲,世界记忆工程是世界遗产项目的延续。世界记忆工程的目标1.采用最适当的手段促进世界文献遗产的保护工作。将通过直接资助、传播经验和信息、培训或通过适当项目将出资人联系起来等方式达到上述目的。2.促进文献遗产的平等利用。包括鼓励在因特网上提供数字化拷贝和目录,尽可能广泛地出版和散发相关书籍、CD、VCD和其他产品,使文献遗产得到最大限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