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周玫  梁芷铭 《传媒》2015,(20):75-77
微博的兴起使得公民的话语空间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受众话语权得到了释放.微博虽然让一般受众有了话语平台,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话语权结构是平等的,微博的出现只是赋予了受众话语权并让其言论有了传播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话语权格局.  相似文献   

2.
作为公众话语表达和话语权实现的相对宽松的平台,微博对公众话语权的建构要基于普通用户和意见领袖用户两方的共同努力。目前,微博维权颇有成效,但也遭遇了普通受众力量微弱与该平台谣言、虚假信息滋生的问题。有效构建公众话语权,还有赖于普通受众能明确微博信息的传播特点,提升微博素养;媒体能主动参与微博,打造微博公共交流平台;政府能与公众坦诚交流,借力微博疏通官民沟通渠道。  相似文献   

3.
微博作为新媒体的重要形式,传统传媒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和微博进行融合的方式。本文将从受众审美接受的角度,从适应受众、超越受众和受众参与三个角度对传统媒体的微博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热门产物微博客的诞生把我们带入了崭新的微时代,受众从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转化为信息的发布者、消费者。草根性、交互性使每个人都拥有了话语权。在微博盛行的微时代传统的电视媒体又该如何生存?本文从微时代的媒体特征出发探讨了其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结合当下微信微博的传播特点,从明星丑闻具备的新闻价值要素、受众心理、传播过程、以及传播者的职业素养探析明星丑闻病毒式传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任晖 《新闻世界》2013,(6):311-312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着重从受众的角度对传播效果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受众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心理和社会需要以期获得满足的选择性活动。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既有形态,也颠覆了过去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不同,微博用户不但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采集者和传播者,受众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在分析微博爱众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微博受众的“使用与满足”诉求。  相似文献   

7.
胡会娜  李杰 《新闻世界》2010,(8):266-267
本文从受众需求角度,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从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角度,探讨微博对受众的需求满足。  相似文献   

8.
微博虽"微",名人微博却以其特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微博圈里具有很大的话语权,在众多"粉丝"的关注下,名人通过微博爆粗口会对受众和社会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名人微博爆粗口的动机来探讨其社会负面影响,同时给出关于减少微博粗口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虽然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自由言说的话语平台,使话语权重新回到了受众的手中,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媒介环境的变化,受众在行使网络话语权上却陷入了"沉默"。本文主要以微博时代的"围观中国"和2016年的"吃瓜群众"为研究对象,分析受众逐渐陷入"沉默"的原因及受众心态的变化,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时至今日,具有自媒体性质的微博在全球的影响力已不容小觑,这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对于传统话语垄断地位的动摇是显而易见的,并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潜移默化地重构着原有的话语权格局.凭借微博,普通民众获得了更多的话语空间,微博似乎成为了实现公众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从“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谈起,着重分析草根微博在传播公共事件时的发声过程,及在实现话语权过程中的现实表现,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探究草根微博在实现公众话语权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境,并针对困境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10年被称作中国微博崛起年。微博大大降低了一般民众的表达门槛。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培爱说,随着微博的流行,话语权分流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原本单纯的资讯受众摇身一变就成了传播者。  相似文献   

12.
微博作为一种以发现和分享为基本特征、极具互动性的网络传播手段,大大增强了普通民众的话语力量,加速了社会话语权的分流倾向。本文以2011年春节的热点事件微博打拐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剖析微博的特性,以思考其对于公民意识和公共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田园 《青年记者》2016,(33):16-16
从最早的读者来信、手机短信、热线电话,到今天遍地开花的媒体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甚至直播平台,受众参与形态的嬗变几乎构成了媒介进化的另一条主线。而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推动下,UGC(用户生成内容)、自媒体平台等新的受众参与形态层出不穷,与过去简单地强调主体话语权、意见反馈、双向交流的受众参与行为不同,如今的受众参与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当下对微博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微博的特征和强大的影响力上,却鲜有对微博的缺陷进行研究,本文从话语权的角度入手,论述微博的缺陷及其相关影响。阐述微博由于自身的技术特点,并不适宜作为公共领域建构的媒介手段。  相似文献   

15.
金秋 《新闻世界》2011,(7):132-133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微博以其便捷易用、实时和动感、话语权的下放等特质,成为网络谣言滋生与传播的温床。本文以新浪微博为探讨对象和平台,试从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等角度探究微博辟谣机制产生和存在的动因,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微博是一种特征鲜明的即时传播媒介,互动性强、媒介整合度高、强弱连接有力等是其特点;本文以"王宝强离婚"事件作为研究案例,从微博事件的媒介生态因子和传播模式的角度来解读微博事件的叙事文本、受众生态、环境生态,对其发生发展规律及传播特点作系统性考察,从而正确把握微博事件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17.
孔晓梦 《新闻世界》2013,(7):148-149
【摘要】微博作为一个新兴的媒介工具,带给受众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快节奏的阅读、低门槛以及匿名制等特点,微博成为了网络暴力所依附的新平台。本文将以“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为例,从微博的上述特点出发,分析微博暴力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试论微博传播与企业营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受到越来越多网络受众的欢迎,自媒体时代已经来临。而如何运用微博进行营销则逐渐受到广告主和营销策划人的关注和青睐。本文从分析微博的传播特征出发,为企业主解析微博为何能成为营销利器及如何利用微博进行营销。  相似文献   

19.
构建女性话语体系,意味着女性通过发声呈现自身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图式。本文以《环球时报》微博作为研究对象,从报道数量、报道角度、报道倾向、报道议题等方面,对女性话语权的建构路径进行详细分析,为女性话语权的媒体构建提出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20.
林婷婷 《东南传播》2013,(7):106-108
在框架理论视野下,政务微博由于其文本和互动的框架导致其产生特定的框架效果,本研究着重分析政务微博的受众影响力和受众认知态度。本文通过分析受众认知等框架效果差异显著的两个机构微博和两个公务人员微博,根据受众偏好反向探索受众对政务微博的文本内容、形式和互动话题的框架偏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