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创设于1934年的洛阳实验区体现了社会教育实践者以乡村社会教育实验作为提升民力、复兴民族的旨归。洛阳实验区以民众教育、训练和组织作为其社会教育实验的中心任务。洛阳实验区的乡村社会教育实验包括实施民众教育、开展民众训练、成立民众组织等举措。洛阳实验区的乡村社会教育实践展现了社会教育先锋刚果任毅的精神,提升了乡村民众保家卫国的能力,达到了实验措施效仿推广的效果。但限于时代背景,这种作用还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实施了旨在启迪民智、动员民众抗战和扫除文盲的社会教育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拟从教育政策的价值视域对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政策作一回溯性考察,分析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代维  朱姣姣 《安康学院学报》2013,25(2):106-108,116
社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川陕革命根据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革命斗争实际情况,通过组建健全的教育管理机构以及开展识字教育、设置俱乐部等措施,在根据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社会教育运动。这一系列历史举措的施行,既改善了根据地民众受教育状况,提升了文化素养,又增强了其革命积极性,基本达到了苏区政府发展社会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一、俞庆棠论民众社会教育内容 俞庆棠认为“广义的社会教育就是全民教育,以社会全体民众为对象”,“现在的民众教育,也可以说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民众教育的事业,有学校式的,就称为民众学校教育。社会式的,就称为民众社会教育。总之,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本文就其民众社会教育内容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央苏区社会教育与乡村教育派开展的社会教育,在社会教育的基点、目标、核心及民众参与等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处于不同的政体下,加之对中国社会认识的差异,使二者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教育理念,其实施效果当然是不同的。从社会教育共性和个性这两个维度,对二者加以比较研究,以再现中央苏区社会教育理论的超前性及教育模式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延安时期社会教育运动是我党局部执政时实施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社会教育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经受了考验并武装了边区民众,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化、对象化、层次化转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实现,其经验对推进当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无疑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理解社会教育本质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深入理解社会教育的本质首先必须注意研究方法问题。最简洁的方法是将社会教育看成是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活动的总称,进一步的方法是在有关社会教育的立法层面上所作的考察,两者都不足以探究社会教育的本质。对社会教育本质的探讨必须在历史层面上展开,必须明确由谁、在何时、持有何种目的来组织社会教育,即须在下层民众的要求与上层统治阶级的意志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8.
一、俞庆棠论民众社会教育内容俞庆棠认为“广义的社会教育就是全民教育,以社会全体民众为对象”,“现在的民众教育,也可以说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民众教育的事业,有学校式的,就称为民众学校教育。社会式的,就称为民众社会教育。总之,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本文就其民众社会教育内容予以研究。俞庆棠所生活的时代,中华民族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困苦,面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围绕着民众生活,她提出生计、公民、公共体育、休闲娱乐等教育内容。这一内容系统是在民众实际生活需要基础上提出的。它的最显著特点是“活”。俞庆棠曾…  相似文献   

9.
民众教育馆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由政府建立并主导的一种社会教育机构。它与学校教育有别,是在城乡广泛设立的、面向基层民众、实施社会教育的"中心机关"和"综合机关"。朱煜著《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现代改造(1928—1937):以江苏为中心》一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成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我国大学与社会教育的互动是高等教育史、社会教育史中十分显著的教育现象。在大学扩充教育思想的引导之下,近代大学积极投入社会教育运动。大夏大学创立的社会教育系,开创了依托大学培养社会教育人才的先河,其发展经历了初创、扩充、恢复与深化、调整四个阶段。大夏大学社会教育系呈现出大学与社会教育互动的特征:形成理论与实际并重的课程设置、教学与实习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教育人才;设立社会教育研究部门、创办社会教育专门刊物,开展社会教育学术研究,丰富社会教育理论;开办大夏公社、大夏民众教育实验区、花溪农村改造区等社会教育实验区,直接参与社会教育实践。大夏大学与社会教育的互动模式集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对当今我国大学的改革和发展不乏宝贵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贵州教育在动荡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曲折发展。由于政治动荡、经济落后,民国时期贵州教育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共同演进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国时期贵州教育发展的起伏性和滞后性,不仅是民国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的深刻体现,也是制约贵州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公益性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应该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中国的现实国情与高等教育的功能体系决定必须把公益性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确保高等教育的公益性,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大学自身必须彰显本色和强化责任,同时也亟待社会的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贵阳教育在曲折中发展。在民国的最初十四年(1911——1934),由于军阀连年混战,贵州教育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1935年,国民党开始控制贵州,贵州政局趋于平稳,贵阳教育开始恢复发展;特别是抗战时期,贵阳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西南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更为突显,加之内迁大学的示范作用,贵阳教育进入较快发展时期,促成了现代教育体制的形成,引领贵州现代化教育潮流,对促进贵州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贵州学校教育发展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贵州教育艰难曲折地向近代化转变,其发展具有诸多因素,既有历史传统,也有自身特点,而且各级各类教育都有一定发展,教育范围广泛。各级各类教育都培养了一批专业型人才,对贵州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实施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建立多中心分权式管理机制,开展明确的绩效目标考核,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办学,创建富有时代特征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新模式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历史性地介绍了梁启超与贵州结下的不解之缘和他对贵州近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曾产生的重要影响.评价了梁启超对贵州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社会普遍期待进行体制层面的变革,但仅限于教育领域自身内部的体制变革往往面临重重阻力,教育改革理念的达成需要整体社会治理体制的相应变革。在当前阶段,做为社会资源配置重要手段的户籍制度已经成为导致教育公平问题的焦点所在,现行干部人事制度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改革的专业性与民主性诉求,而现行行政管理制度则成为学校教育过度行政化的根本性原因。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必须期待着这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更大突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基尼系数连续12年超过0.4警戒线,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对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公正与稳定都提出了挑战。提高公共教育支出是解决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要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提高公共教育支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公益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公益事业发展的现状、西方国家公益教育实践、青少年公益心的成长需求都表明了公益教育的时代价值,彰显公益教育已成为提升全民公益素养的一种期待。公益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生长点,也是有待拓展的教育领域之一,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是公益教育生长的母体,慈善公益教育、人际公益教育、环境公益教育、科学公益教育构成了公益教育的实践内容,践行公益是现代教育必须思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利益分化是社会转型期的显著特点,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国在转型期通过加强政治民主及其制度化建设。通过政府公共政策协调利益分配、通过成熟的公民意识的培育,有效地化解了利益分化过程中的伴生问题,保持着社会的基本稳定。它们共同构成了利益分化背景下我国社会稳定的基本支撑,即政治民主及其制度化支撑、公共政策支撑和公民意识支撑,并共同作用使我国在转型期保持着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