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指南.国内的《资本论》译介和研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得以蓬勃开展起来,一系列译本和研究著述纷纷问世.通过考察发现,国内《资本论》的译介与研究始终是与"时代课题"紧密相联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仁人志士们从事《资本论》译介与研究主要是为了从中找到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资本论》的全面传播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要求.改革开放以后,《资本论》的系统传播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探索相适应的.经过百年的译介和研究历程,国内的《资本论》的研究和传播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简·爱》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不同时期的国内译者对《简·爱》进行了译介,译本众多,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译者所处年代的时代特征.文章以接受美学和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多元系统理论为基础,介绍了《简·爱》在中国的译介概貌,并结合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语境,分析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和《简·爱》译介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先秦道家典籍《庄子》在世界各地流传较广,有多种语言的注本和译本出版发行.在东亚文化圈内,《庄子》传播起步最早、影响最大,其中日本、韩国不仅保存了许多《庄子》汉语古本,而且各种形式的译本和注本也最多.在西方国家,由于传教士等文化交流群体的译介,《庄子》的注本和译本也不断增加,甚至一些小国都有自己的《庄子》译本,如瑞典、波兰、匈牙利等.有些国家和地区的《庄子》出版情况亟待调查和研究.研究《庄子》国外传播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规划翻译和出版,这是中国典籍《庄子》走出去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皮尔士在本能的"Hypothesis"基础上提出了不同于归纳演绎的"Abduction"——溯因逻辑。通过"Abduction"对译介过程中译者思路的影响,得出"Abduction"构成译者猜测的本能与多种可能性的假设的结论。本文以晚清气象译著《测候丛谈》的译介经过,译者对原语知识的归纳,目的语知识的演绎论证,发现这个过程最终会使译文以一种"全新"于原文式凸显出来,不仅能加快翻译速度,而且有助于帮助译者形成翻译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5.
这次拿到勒庞的《乌合之众》是我看到的第二中文版本了,两个译本好像相隔的并不久远,如此频繁地出版此书,背后肯定也有一种集体意识在推动。看到译者冯克利先生介绍此书有了多国的译文,而且再版次数多得惊人,直到今日网络图书馆还提供免费下载的渠道,更加感觉这个集体意识分布的时空的纵深与辽阔。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不少由国内译者主持的中国典籍英译作品相继走出国门,但目前针对这些译本的海外评价研究比较缺乏.本文调查引用《庄子》汪榕培译本的海外作者的评价、发表在国外权威学术期刊上的书评、美国亚马逊以及好读(Goodreads)网站的读者评价.结果表明,《庄子》汪译本的对外传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和海外英译本相比还有较大距离.目前看,主要原因不在译文质量.本文指出,修订再版《大中华文库》部分译本、借鉴国外译本排版方式、在好读网站推广国内译本、以读者为中心添加必要的注释等,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马攀可 《东南传播》2012,(7):129-130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对外传播中古典小说虽然凭借体裁优势吸引了一部分国外读者,但是存在着翻译困难、优秀译本少等问题,并且古典小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传播存在差异。优秀译者的欠缺以及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不力成为阻碍古典小说对外传播的两个关键性因素,而培养优秀译者、普及中华文化成为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8.
对香港《译丛》这一份成功将中国文化翻译传播到西方的英文杂志进行个案研究。指出它41年的文化外传历程凸显了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模式:兼收并蓄、适合国外读者需要的译介选材;具备多重文化身份的中外译者群体;受众意识关照下的文化翻译与诠释策略;国际视野下的独立运营与多渠道出版发行举措。《译丛》的成功案例对于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宏伟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翔实地考察了纸托邦的诞生、发展、现状,研究发现,纸托邦起初是陶建、韩斌、汪海岚等海外民间译者顺应技术、经济、文化潮流而建立的网站,后逐渐发展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国文学作品海外出版和传播综合体。它在中国文学作品的选择、翻译、出版和传播等方面呈现鲜明特征。它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集聚了众多喜爱中国文学作品的译者、出版者和读者,以出版机构、非营利文化媒介的实体样态,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对外译介和传播发挥着一定的桥梁作用。它启示我们,在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进程中,需要借力助推剂,开拓新路径,打造质优译本。  相似文献   

10.
李倩 《大观周刊》2011,(37):18-18,23
《道德经》思想深邃,语言精练,其在西方世界是拥有最多译本的中国典籍,仅英语译本就有130多种。《道德经》的英译,促进曩中国道家文化在西方的广泛传播。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对《道德经》翻译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探索不同阶段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从其成功的翻译和传播中吸取经验,以用于其他中国典籍的英译,促进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杨荣广 《出版广角》2015,(14):114-116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与我国现当代文化的源泉,典籍的对外翻译传播出版必然成为我国提升国际形象,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典籍的对外翻译出版传播必然涉及我国固有意识形态与传播对象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冲突,并由此对翻译文本选择、翻译策略及文本的接受等都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杨氏夫妇译介的《宋明平话选》,指出典籍外译中译者必将受到原语意识形态和译语意识形态的双重审查,从而阐明意识形态在典籍对外出版和传播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以译介学理论为理论支撑,以《三体》《兄弟》等当代中国文学英译作品的海外出版发行为例,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学如何成功“走出去”,实现中国文学在西方强势文化中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耀 《东南传播》2021,(10):92-96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及国家海外形象建构已成为国家和学界层面关注的焦点,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孟子》的英译史已逾百年,译本高达70余种,当前还未有学者从翻译传播学的视角考察《孟子》译介各环节中的影响因素.研究从翻译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出发,结合《孟子》外译的特异性表现,从译介过程中主体、客体、媒介及受众四个层面展开研究,总结出不同层面下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新时代典籍外译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译书公会报》是中国近代最早的译文专刊,属上海译书公会之刊物。该刊主要译介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五国的政治、外交、经济、工业、军事、医学、物理、化学和商务等领域的论著。本文从《译书公会报》的译介范围、译介内容、译者基本情况、编译策略、政治立场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其在翻译史上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祁麟 《传媒观察》2022,(5):97-104
本文从行动者网络理论切入,通过梳理青少年网络传播的多元协同逻辑,指出主流媒体平台具有成为青少年网络传播关键行动者的责任与能力。“转译”的过程主要通过主流媒体平台影响力、权威传播渠道、受众信任度、技术先进性和政策激励协同完成,最终招募并动员其他人类行动者与非人行动者共同参与行动者网络的建构中,以此实现路径创新。在此过程中,“建构青少年网络传播共同体”成为“强制通行点”。异质行动者的广泛参与催生出新的内容生产机制,相应地,科学技术也在异质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与转译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互动和博弈不仅存在于自建行动者网络内部,也来自商业资本等其他核心行动者构建的其他行动者网络。因此,核心行动者是否具有自我约束与正向引导能力,是检验青少年网络传播是否正向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妥善化解社会矛盾、有效处理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各级政府和民众普遍关心与重视的重要话题;相较之下,理论界、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则显得滞后.虽然集体行动与社会运动的若干经典著作,如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塞缪尔·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等已陆续译介并引入国内,但结合中国国情、由中国学者撰写、贴近国人思维的著述与教材则寥寥无几、近乎于无.  相似文献   

17.
基于行动者网络(ANT)理论,结合不同时期《时尚》杂志及衍生内容的文本分析,通过对杂志转型中行动者、转译环节、网络的探索,总结《时尚》杂志转型的经验,为时尚类杂志适应新传播技术时代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8.
蔡楚泓 《报刊之友》2011,(8):99-100
2010年被称为互联网的微博年,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了微博时代。本文运用勒庞《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学,通过新浪微博的传播纪实,对微博的信息传播进行解读和分析,进而为微博这一新兴的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蔡楚泓 《今传媒》2011,(8):99-100
2010年被称为互联网的微博年,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了微博时代。本文运用勒庞《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学,通过新浪微博的传播纪实,对微博的信息传播进行解读和分析,进而为微博这一新兴的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对亚马逊网《论语》英译本进行数据调查发现:其一,21世纪以来,《论语》英译本的版本数量迅猛增长;其二,非华人译者是《论语》英文翻译的主要力量;其三,从书评数量来看,非华人译本比华人译本更受读者关注;其四,国内出版社是目前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因此,出版社应加快《论语》英译本的国外出版,拓宽多条出版渠道,实施国外化出版计划,壮大国内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