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文芳 《河南教育》2004,(11):39-39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导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设疑并引导学生质疑。设疑可以使课堂教学目标问题化,把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疑能促思,有问题才会有思考,通过设疑展示教学目标,可以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巧妙的设疑能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及时进入角色,并能给学生以思维的支撑点,让学生围绕几个主要问题去读书思考,以免分散精力,偏离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要巧妙设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在重点情节处设疑、在难点障碍处设疑、在精彩感人处设疑、在精美修饰处设疑、在技巧特殊处设疑、在新知识点处设疑、在词语妙用处设疑,让学生在疑问中思索,在思索后论争,在论争中发现,在总结中感悟。这样,学生在有疑中释疑,在释疑中形成一种再创造的能力。目标设置要有创新的导向。目标设置要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对未知事物进行想象。如续写、补写、改写,就能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学《故乡》时,教师可设计“30年后宏儿遇见水生”的写作目标;再如教学《卖花》一文,教师可设计利用…  相似文献   

3.
从心理学知道,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所以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学习,激发思维、开发智力和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问题,教学的核心就是解决问题。一、在学生有疑处设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抓住学生心理,适当地设置目标,选择好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例如在学习燃烧条件时,  相似文献   

4.
新编初中《地理》教材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地理教学改革突破口,彻底改革以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授课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自主探究学习。通过教师精心设疑、学生自主参与活  相似文献   

5.
教学分析《探究燃烧之谜》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中的一课。本课的二级目标训练是在《蜡烛会熄灭吗》一课引导学生学习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让学生独立设  相似文献   

6.
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源动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情景,激发激情 教师要通过创设各种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熄灭阶梯状蜡烛火焰"时,收集两小瓶二氧化碳,先用一小瓶二氧化碳熄灭下层火焰,而上层蜡烛继续燃烧,后用一小瓶二氧化碳熄灭上层火焰,让学生自己"发现"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相似文献   

7.
实验教学是自然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巧妙设疑,及时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认识活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8.
一、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要想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在其自身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上课就是指挥学生一二一齐步走的传统观念,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材料的准备上,要为学生提供直观性、结构性很强的可选择与组合的自助餐式的材料,在同一时间内各组针对同一教材可选用不同的问题,对于同一问题也可采用不同方法,选用不同的材料。如:在《燃烧与灭火》一课,有的组可以重点研究燃烧要不要空气,有的组可重点研究燃烧要不要可燃物,有的组可以重点研究燃烧要不要…  相似文献   

9.
教学中利用实验这个杠杆 ,教师大胆放手 ,学生积极动脑 ,主动动手 ,善于归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多年的自然教学中探索出了学生自学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分组实验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授《燃烧与灭火》一课时 ,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 ,然后提出问题 :要使燃烧的蜡烛熄灭的方法很多 ,但为什么用嘴吹会使蜡烛熄灭 ?杯子盖住蜡烛熄灭 ?用扇子扇蜡烛熄灭 ?用剪刀剪掉烛芯会熄灭 ?让学生分小组边实验边讨论边记录 ,解释提出的问题。他们发现 ,用杯子盖住燃烧的蜡烛 ,蜡烛是慢慢的熄灭的 ,联想到《空气的成分》…  相似文献   

10.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在中学阶段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以趣设疑.就是通过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感到兴趣的同时设疑,引导产生探讨的愿望。它经过两个阶段:激起兴趣和引起探索。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易引起人的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因此,这两个阶段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结合教材特点,生动地叙述能引起疑问的史实,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如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与性质,教师运用多媒体呈现战争形势与战争路线图.再现战争的场面,在学生兴趣浓厚时.向学生提出假想:  相似文献   

11.
一、实验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行探究的欲望1.巧设情境,产生疑问,以疑促探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方法。在研究《食物中的淀粉》一课时,教师一上来就表演了一个魔术白纸显字。把一张白纸放在水面上,纸上神奇地显现出字来。学生产生了疑问,想要弄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产生了迫切的探究欲望。2.组织游戏与竞赛,以趣促探《肺和呼吸》一课中,教师进入课堂后,首先组织学  相似文献   

12.
疑在何处?     
设疑,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故意设置一定的疑难或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善于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究竟如何设疑、疑在何处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寻求答案、提升思维?1.紧扣疑难点设疑疑难点是指课文中学生易被迷惑、分辨不清之点和难以理解之处。它们往往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也是学生思维容易受阻的地方。教师应通过设疑对学生思维及时加以疏导。例如,《七根火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但作者却花了不少笔墨…  相似文献   

13.
设疑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设疑体现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教师若能把握好设疑的时机,创设诱人深思的问题情境,既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促进教学多边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会使学生渴望不断探索,产生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一、设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可激疑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疑。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相似文献   

15.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好设疑的时机,创设诱人深思的问题情境,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促进教学多边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可启迪学生思维,及时反馈学生信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因此,好的设疑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如何设疑呢?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尊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个因素,热情鼓励和精心诱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而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要带有启发性,更要善于使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措词与表达方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如教学《蜜蜂引路》一文,出示课题后,我便启发学生设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接着,我依据教学思路,参照学生…  相似文献   

17.
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好设疑的时机,创设诱人深思的问题情境,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多边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可启迪学生思考,及时反馈学生信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因此,好的设疑能力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笔者通过具体实例谈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18.
上海高中《生命科学》教材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教材的设疑内容巧、设疑方法巧、设疑时间巧。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设疑”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注意科学性、要强调多样性、要倡导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一、开宗明义导入这种导入就是在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前开门见山地明确学习任务、途径、方法的教师行为。例如,在进行《寻找动物和植物》一课时,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交代:“我们怎样观察、带什么观察、小组成员怎样分工才能深入了解更多的动物和植物?需要我们先来确定一下,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吧!”在教师简短交代后,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二、实验导入新鲜、惊奇的实验现象,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探究兴趣。例如在探究空气的成分时,可以首先问学生:“你们说,蜡烛在水中能燃烧吗?老师有办法让蜡烛在水下燃烧”,教师边说边演示:将一根粘在玻…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十册第五课《空气成分》一课,通过在钟罩中燃烧蜡烛的实验来证明空气中至少包含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实验中还发生了一个重要现象:蜡烛熄灭后,罩中的水面上升了。对于“水面为什么上升”这一问题,以前的教科书中涉及到了,现在的教科书不涉及了。以前的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解答的:“罩内的空气变少了,占据的空间小了。”“燃烧需要的是氧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溶解到水里去了,不然罩内的空气占据的空间不会变小,水面不会上升。”现在的教科书虽然不涉及这一问题,但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