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电视台做事的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们的一档娱乐节目需要在大街上做一个随机采访,朋友正好是那个节目的外景主持人。采访很简单,朋友握着话筒,拦下一个个路人,问,如果我现在能帮您实现一个愿望,那么,您希  相似文献   

2.
杜鲁门当选总统后不久,美联社记者采访了杜鲁门的母亲,他问总统母亲:“请问您的儿子在哪里?我希望能采访他。”母亲说:“请问您要采访哪一位?我有两个儿子,如果是做总统的那个,那么他在白宫;如果是种土豆的那个,那么他现在就在地里挖土豆。”记者惊愕地问道:“您的儿子一个做了总统,另一个却在种土豆,您有什么想法?”总统母亲平静地...  相似文献   

3.
杜鲁门当选总统后不久,美联社记者采访了杜鲁门的母亲,他问总统母亲:"请问您的儿子在哪里?我希望能采访他。"母亲说:"请问您要采访哪一位?我有两个儿子,如果是做总统的那个,那么他在白宫;如果是种土豆的那个,那么他现在就在地里挖土豆。"记者惊愕地问道:"您的儿子一个做了总统,另一个却在种土豆,您有什么想法?"总统母亲平静地回答:"我有总统这样的儿子,十分自豪。不过,我的另一个儿子,他同样让我骄傲。"这位记者惊呆了,因为他想不到杜鲁门总统的母亲会这么说,从中他体会到了一个母亲的博大胸  相似文献   

4.
《教书育人》2005,(1):57-57
有一个记者来采访我,说您是中国高校中第一个开心理卫生学课的人,而且您讲得有滋有味的。我们来采访您,您开这门课是不是因为学生的心理都挺健康的。他说那你干吗开这课啊?我说我的工作量不够,我要提职称。(笑)  相似文献   

5.
冯 :葛老师 ,您好 !您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儿童文学作家 ,我本人就是读您的童话长大的 ,今天能采访您我感到十分荣幸 !首先我想请您谈谈您是怎样走上儿童文学创作道路的 ?葛 :那还得说到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时候 ,那时我还在读书 ,有一次下课后我在操场的沙坑边上听大同学读一篇儿童文学作品 ,内容讲的是日本人占领东北后 ,一个到处流浪的东北孩子思念自己的故乡 ,他渴望自己的祖国有一天能强大起来 ,把日本鬼子赶出去。我们那时候还小 ,一边听故事一边流泪 ,忽然日本宪兵查学来了 ,同学们赶紧挖一个坑把书埋起来。日本宪兵走后我又去沙坑找那本书…  相似文献   

6.
有趣的事情     
这是一个留美学生带来的故事。他的导师是个很有成就的科学家。想到自己从小被父母逼着苦读书的经历,有一天他问导师:“您为什么选择了这条路?您的父亲是怎么教育您的?”导师笑说:“我父亲从来也不教育我,也不逼我读书,他只是让我在假期里,到他的工厂去打工。父亲的  相似文献   

7.
请问贵姓     
上个星期我们采访了何老师,没想到今天何老师又反过来要采访我们了。我旁边的李骏第一个举起了他那只胖胖的小手,愿意接受采访。何老师高兴得直夸他勇敢,然后问:"请问您贵姓?"  相似文献   

8.
有一天,一位画家请求为爱因斯坦画像。爱因斯坦照例回绝道:不,不,我没有时间。他经常拒绝作家的采访或坐着由画家为他画像。可是,我非常需要靠这幅画所得的钱啊。画家恳切地说。噢,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爱因斯坦马上改变了态度,我当然可以坐下来让您画像。这个故事有两点引人深思:一是爱因斯坦的同情心使他的  相似文献   

9.
有趣的事情     
这是一个留美学生带来的故事。他的导师是个很有成就的科学家。想到自己从小被父母逼着苦读书的经历,有一天他问导师:您为什么选择了这条路?您的父亲是怎么教育您的? 导师笑说:我父亲从来也不教育我,也不逼我读书,他只是让我在假期里,到他的工厂去打工。父亲的工厂规模很大,有许多工种,但他只让我干最简单的活,就是将一个螺丝拧到一个孔里去。从早到晚拧螺丝,一个,一个,一个又一个,无限重复。我从来没  相似文献   

10.
周福峤 《班主任》2006,(1):35-36
一天,我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和父母拥抱.学生听了,不解地望着我.一位学生问:"为什么?"于是,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因为不满父母的唠叨,赌气离家出走了.当他把钱花完之后,又饥又冷.这时候,一个老爷爷收留了他,给他一个包子充饥.他非常感激,对老人说:"我一定要报答您."  相似文献   

11.
黄皮肤,黑眼睛,整个神貌是道地的华人,一位同样是华人的记者在采访他,两人说的是英语,这在南洋各国都不奇怪。采访结束了,记者说:“您知道我们是华文报,因此要请教您的华文名字,以便刊登。”“我没有华文名字。”他回答得很干脆。记者有点犯难:把一个写明是华人的采访对象称作杰克逊或麦克斯韦尔之类,毕竟有点下不了手。采  相似文献   

12.
背景资料:王庆林,梅河口市义民乡久常村小学原校长,在妻子有病卧床19年,家庭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相继把四个儿子培养成大学生,现都已毕业走上了报效祖国的岗位,并且都入了党、提了干,成为单位或部门的领导和骨干。王庆林教子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2004年,小燕啄春泥的4月,记者冒着潇潇春雨采访了他。记者:王老师,您好。我们刚到梅河口,就听说了您教子的故事,很受感动,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教子的经验?王:(憨厚地笑了)我哪有什么经验,我只是尽了一个父亲应尽的责任。记者:听说当时,您家非常困难,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王:提起这些,真是六月天…  相似文献   

13.
去苏宁电器采访张近东,谈到有关团队队员之间互相信任的重要性时,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他说,他以前听一位南方的猎人朋友说,大雁的智慧较高,团队意识较强,活动时也是集体活动,要想抓住大雁比较难.  相似文献   

14.
那天,我奉命去采访一家饭店的老板。老板是个豪爽人,硬留下我吃饭。几杯酒下肚,老板有点不能自持,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15.
哦,老爷!在我前面讲的都是一些在异国他乡听到的奇妙故事,我呢,不得不怀着羞愧向您承认,我没有任何值得您倾听的故事好讲。可您要是不嫌乏味,我倒愿给您讲我一个朋友的奇特遭遇。  相似文献   

16.
Philip,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如同其它所有美好的故事一样,它的开头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位父亲——万一你搞不清楚,其实就是我。这位父亲有了一个很棒的儿子。他非常开心。 后来有一天,他得知自己的妻子又怀了一个宝宝。他便祈祷:“主啊,如果这是您的旨意,让它是个女孩吧。”他答应了。我是第一个将她抱在怀里的人。  相似文献   

17.
尚海涛 《班主任》2009,(11):54-54
一位老师曾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小同的一年级男孩,患有多动症,就连上课时也常在校园"游荡"。每次考试,这个孩子的卷子虽然写得满满当当,做对的却寥寥无几,因此,老师从不批改他的卷子。但几天前,他突然跑到办公室,对老师说:"老师,您改改我的卷子吧,求求您了!"听完这个故事,我心中一阵痛楚。  相似文献   

18.
一次班会课上,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因为不满父母的唠叨,赌气离家出走了.当他把钱花完之后,又饥又冷.这时候,一个老爷爷收留了他,给他一个包子充饥.他非常感激,对老人说:"我一定要报答您."老人说:"我才给你一个包子,你就感激,而你的父母养了你这么多年,难道你就不感激?"这个孩子一下子醒悟了,回了家.  相似文献   

19.
记者:书名怎么变成<拯救乳房>,2002年4月采访您的时候它还叫<癌症小组>? 毕:我至今还是更喜欢<癌症小组>,它更贴切.因为这本书写的就是一个心理学博士向社会招募一批乳腺癌患者组成一个心理治疗小组的故事.我想通过这个小说和大家去交流关于生命和死亡的问题,同时也把"心理小组"这种心理学治疗方法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20.
去苏宁电器采访张近东,谈到有关团队队员之间互相信任的重要性时,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