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论日本戏剧对田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汉的戏剧创作、戏剧理论和所从事的戏剧运动,都有日本戏剧及艺思潮的重要影响。田汉的戏剧形式得益于秋田雨雀、菊池宽等剧作家。田汉所推崇的“新浪漫主义”戏剧理论则源于厨川自村,表现了“灵的极致,,与“人类之爱”。田汉所从事的戏剧运动.则受到了坪内逍遥领导的艺协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田汉话剧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但整体上具有戏剧场景开放、戏剧情节淡化、诗化特征明显等特点。田汉话剧风格的复合成因既有个人性格、经历、素养的原因,又有汉民族戏曲的表现形式和西方现代主义、唯美主义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戏剧文类的基本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宗社 《安康学院学报》2013,25(1):87-91,115
戏剧艺术包含文学艺术和表演艺术两部分。作为文学艺术的戏剧包含冲突、行动和语言三大要素。冲突指两种力量的对抗,分为外在力量的冲突和人物内心的冲突,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主要表现内心冲突;行动是戏剧故事情节的组构方式,西方戏剧以"回溯式"方式集中展开戏剧冲突,中国传统戏曲的情节按时间顺序展开;语言指戏剧人物的唱词和台词,直接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与情感,应具有抒情性和性格化特征。这三大要素是戏剧分析与批评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4.
好的戏剧冲突性是成功戏剧的一个重要特征。20世纪美国戏剧创作代表人物,尤金.奥尼尔在灵活运用创作技巧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论革新。文章从"内隐式"冲突入手,分析其代表作《榆树下的欲望》的戏剧冲突。  相似文献   

5.
田汉的早期创作是对于“新浪漫主义”的自觉实践,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死亡”情节体现了作者对于现实与艺术的思考.本文将以“死亡”为线索,探讨田汉早期剧作的艺术特征与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西方艺术是现代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由于20世纪西方艺术的美学观念和艺术形式带有"反传统"的艺术特征,所以在理解上一直存在着它是否是对传统审美理想颠覆的疑问。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美的产生以及其内在规律的论述入手,对20世纪西方艺术的美学特征进行解读、分析,提出20世纪西方艺术的发展之路是在与传统艺术的冲突中不断创新的过程,这种对美的规律不懈的探寻不是"反传统",而是艺术精神和血脉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1920年代文学青年的室内"硬写"表达了以"写作"谋生的一般性创作焦虑;体现了在"五四"落潮后这一特定的时代语境下,随着文学领域的日渐独立化、专业化和狭小化,作家对文学如何实现自我安放、如何介入现实人生的关切和思考;反思了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这一命题。丁玲1928年至1931年间的作品,描写了一系列青年作家的室内生活及"硬写"的焦虑。重审丁玲笔下作家的"硬写"现象,将有助于我们更具体、微观地把握1920年代的"硬写"赖以产生的时代语境以及作家在"自我"重构中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这一命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李军 《考试周刊》2013,(5):19-20
对于沿袭旧词语而又是新出现的戏剧种类,元人对于杂剧本体的认识,从元初胡祗遹的《赠宋氏序》到元末杨维桢的《沈氏今乐府序》和夏庭芝的《青楼集志》,在"名"上经过辨析得以明朗化、固定化,并得到后世的认可;在"实"上经过对杂剧内部艺术要素的多角度探索,趋于理论化、系统化。元杂剧的名与实终于得以揭示,对于杂剧的戏剧本质与特征的认识得以明确,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杂剧本体观。  相似文献   

9.
受哲学中主客体关系思维模式的影响,教育理论对“我”与“身体”、“灵”与“肉”的认识基本上处于二元对立状态,“我”、“灵”优位于“身体”、“肉”,多种思维方式体现在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教育实践活动中,致使教育中的“个体精神”、“无根”、“漂浮”。  相似文献   

10.
在《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提出了自己的电影理论,认为电影是一种现代技术催生的已丧失“灵晕”的新兴艺术样式。技术复制性是它的本质特征,并且与戏剧、绘画等传统艺术相比,具有动态性、消遣性等特点,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震惊”的审美感受。电影具有扩大人们的视觉世界,促进艺术的民主化、大众化等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立足于文学文本,以灵肉母题范型为主线,将两部文学经典——《红楼梦》与《浮士德》主人公的人生历程互为参照,于异域形象的共相特征中探求其经典意义。在文本解读中,笔者认为,主人公贾宝玉和浮士德都经历了情色之旅、灵之旅和死亡之旅的悲剧人生历程;都以女性为一端,并寄予相似的寓意;就悲剧而言,他们都以肉的解体实现了生活的最高意义,证实了人类在现实人生中对情感世界或理性精神的永恒追求,实现了灵对肉的超越。而肉的解体,灵的飞升,也正显示出人类文化精神的共通本质。  相似文献   

12.
192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理论中正式出现了艺术本位论,以余上沅等人的理论为代表,立足艺术本位和戏剧本位两个基本立场,对中国传统戏曲、西方戏剧进行了重新评述,并试图从现代性、民族性、艺术性等方面规划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方向。中国现代戏剧理论中艺术本位意识的形成,既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戏剧观的影响,也是当时中国知识界对审美非功利性的认同从文学领域延伸到戏剧领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轴心时代"的中国和希腊在人性观上存在着许多差异.中国把人以及人性视为整体,认为人的灵与肉是和谐统一的,人能够自我控制,从而导致中国的泛道德主义和等级主义的产生.希腊则认为人本身具有两极对立性,人自身具有灵与肉、理性与感性、善与恶的两面,二者经常冲突,因此,人性有其局限性、脆弱性、需要他律性.  相似文献   

14.
杨杨 《黑河教育》2011,(3):58-58
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代表的戏剧艺术和以欧洲话剧为代表的西方戏剧艺术是当今世界戏剧体系中重要的两部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传统孕育了独有的文化和艺术,中国戏剧以写意为主,而西方戏剧以写实为主。西方戏剧理论大师亚里士多德与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大师李渔都曾把结构称为戏剧的第一要素,但中西方戏剧的结构同中有异,西方人在强调情节整一性的同时,还对时间和地点有~定要求,讲究“三一律”。中国人从不谈论戏剧的时空,其情节的整一性与时空有着内在的联系。与其他艺术种类相比,戏剧对结构的要求更多。因为,除了一般所说的剧本文学中几个要素(题材、冲突、人物、语言)外,在情节、时间、地点上的不同处理方法,也构成了两种戏剧的不同结构。  相似文献   

15.
1929年的"二徐之争"既是一场关于后印象派画家的艺术论争,又是一场中西美术观念的辩论。从"惑"的论争开始,徐悲鸿与徐志摩无论是对举办全国第一次美术展览的目的,还是对"艺术"的功能与价值判断都明显地出现了分歧,而这一分歧不仅来自于二徐的身份与立场的一种错位,更重要的是隐匿在其后的对"艺术"与"美术"概念的含混认识所导致的分歧。而概念不仅是意义的承载体,更是本质性思维的一种体现。这不仅是二徐理论论争的原始起点,也是其学术理路产生根本分歧的重要原因。从"艺术"与"美术"概念含混的认识与使用来说,"二徐之争"不仅反映出"西学东渐"中艺术的接受与传播在中国国内的一般情态,也表现出1920年代的中国在思想与观念上碰撞与交融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6.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是瑞典著名戏剧家,也是现代戏剧的开拓者。民国时期,随着向西方学习现代戏剧、译介外国优秀著作的潮流而被引进过来。他作品中艺术的高超与思想的深刻最初被当时的人作为一种学习对象,同时许多作家对他产生极大兴趣,出现一种译小说远多于戏剧的奇怪现象。因为他的古怪,常常将憎恶妇女作为写作题材,与易卜生戏剧风格甚至相反,在作品中流露出"厌恶女性"的倾向,所以他又有"女性憎恶者"的名号,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然而,他的戏剧与小说中思考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刻与探讨婚姻两性关系的主题,也激起不少作家为他辩护。总体而言,民国时期对斯特林堡的评论呈现出多声部合唱特征,其作品曾直接或间接影响过现代作家。  相似文献   

17.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似乎已经成了戏剧界的金科玉律。但是我们认为,从戏剧艺术的角度来审视,传统的戏剧冲突论,仅仅是人物行动的冲突。这种冲突本质上只是戏剧展开的手段而已。戏剧的艺术平衡,才是戏剧的目的,戏剧的生命。戏剧的艺术平衡,就是戏剧的艺术整体性和艺术统一性。完整性与统一性是一切艺术追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坛对意识流小说的介绍和研究开始于1920年代后期,而中国文坛的主流文学思潮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于意识流文学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了一系列的有意味的"误读".从1920年代基于"现实主义"追求的曲折认同,到1930年代阶级批判式的彻底否定,再到1940年代在二次大战背景下的基于艺术本体认同的急切呼唤,中国现代文坛对意识流文学译介与接受可谓一波三折,其中也折射出中国现代文学自身发展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田汉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代宗师,是蜚声世界的杰出的剧作家。文章从两个方面即:田汉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卓越组织者和领导者;在中国话剧史上,田汉是一位具有开拓性的剧作家和中国话剧诗化现实主义艺术传统的缔造者,全面、详尽、深入地论述了田汉对中国话剧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艺术社会化"与"社会艺术化"是田汉在领导南国戏剧运动时提出的活动口号之一.这个口号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艺术指向,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强调要在广大的程度上发挥艺术的社会价值,让艺术对于社会生活起到更大的作用:对艺术的社会价值的突出,也是对艺术影响社会、改革社会的主动性的强调;"艺术社会化"与"社会艺术化"这一对概念的并举,意味着在承认艺术的文化价值的前提下,更注重用艺术的力量对社会生活进行改造和影响的作用力.这是南国戏剧运动的核心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