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泰微课”的信息技术资源库和资源平台,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性、自能性的数学学习。借助“泰微课+导学单”,能让学生的学习“天翻地覆慨而慷”;借助“泰微课+研学单”,能让学生的学习“方寸之间有乾坤”;借助“泰微课+拓学单”,能让学生的学习“敢叫日月换新天”。“泰微课”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自能学习,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师。  相似文献   

2.
“大思政课”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动向,红色文化是助推“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驱动力。要深刻认识红色文化赋能“大思政课”的生成逻辑,准确把握红色文化赋能“大思政课”的独特作用,有效探索红色文化赋能“大思政课”的优化路径,推动红色文化与“大思政课”紧密融合、有机统一、互为补益,使红色文化更多更好更优赋能“大思政课”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3.
周智 《教学月刊》2011,(6):47-49
笔者发现,长期以来,“结课”作为课堂教学的环节之一,受到了教师的广泛关注,并被付诸教学实践,但对其的深入研究和有效运用却为数不多。我们知道,“结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一个教学任务或活动后所实施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是课堂教学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好的“结课”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巩固,并加深理解,留下难忘的记忆;好的“结课”能帮助学生区分易混点,关注前后知识的联系,并将新学内容有序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好的“结课”能对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点予以强调和提醒,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好的“结课”能适时扩展、延伸教学知识,通过设置悬念,使“结课”成为衔接前后教学内容的纽带;好的“结课”能对学生先前的课堂学习表现实施激励性的评价、矫正和补充;好的“结课”能使本节课的总结与导课时设置的“问题”首尾相映,更完美地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也许是有感于公开课和示范课常常存在的“假大空”,“推门课”(也称“推门听课”)目前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校领导和教研员的青睐。不少学校把”推门课”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写进了学校工作的常规。还有一些学校规定教师必须积极配合“推门课”,不得以“复习课”、“练习课”搪塞。但是,“推门课”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关于它是否侵犯了教师应有的权利,关于它是否能真正了解、准确评价教师的教学,关于它是否”能有效促进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期“争鸣”刊发两位基层教研员关于“推门课”意见截然相反的文章,并摘选了一些教师、校长的相关意见,我们还特别邀请上海市教科院顾泠沅教授对“推门课”做了深入点评。  相似文献   

5.
二十一世纪是依靠科学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互联网+”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将“互联网+”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是加强和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分析了“互联网+”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阐述了“互联网+”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6.
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对于建设“大思政课”具有重要意义。提升思政课教师讲课能力,需要在知识素养、教学技巧及氛围营造上下功夫,实现“有话讲”“会讲课”“能讲课”,以持续有效地提升思政课教师讲课水平,有效推进“大思政课”构建。  相似文献   

7.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学习“概论”课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文章在分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的基础上,陈述了在“概论”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依据,介绍了“概论”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文论历来有“诗眼”、“文眼”、“画眼”之说,那么对教学来说,也就会有“课眼”。诚然无眼之课,毫无生气。例题课的“课眼”是根据学生已学知识和基础实际所定的“题眼”,即析题解题的关键处或突破口。当例题课教学抓住了“题眼”,就能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9.
教师发展离不开课堂。教师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上好课、育好人。当前教师培优工程名目虽多,但却鲜有“课与人”的整合。教师发展应建构“课本位”机制,以课堂教学为大本营,以教学评价为指挥棒,以教学研训为助推器,引导教师关注并提升“课品”、“课能”、“课质”、“课感”,建构“课本位”的教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0.
工作以来,听过许多课,有专家、名师的示范课,普通教师的研究课,更有同事们的“常态课”。相比之下,我更钟情“常态课”。一是因为“常态课”的教学效率提高了.整个学科的教学质量自然不会差;二是因为在“常态课”中,师生往往能展现出更真实的一面.有利于我们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课尾”教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如果“课尾”教学能达到“课业结束趣犹存”的境界,那么这就是堂圆满成功的课,同时也表现出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下面几个成功的“课尾”教学设计,或多或少地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一、在“课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李颖利 《辽宁教育》2007,(7):119-120
“说课”是富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形式。“说课”能促进教师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程标准、增强课堂驾驭能力、提升教师核心竞争力,也能有效地解决“教”与“研”脱节问题。说课是上好课的第一步,是教者思维的结晶,当教者的理性思考到了一个平台时,说一说课.思路畅通,往往有所顿悟。说课可以检查教学重点、难点.使之了然于心;说课可以检查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活动”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理念,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教学都应该渗透“活动”教学思想,它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活动”教学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能使“思政课”教学更符合学生的特点,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寓教于乐,使“思政课”教学具有吸引力,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4.
现场课例研究通俗地讲就是现场听课、评课,这是校本教研最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教研形式。一些学校(教研组)开展的现场课例研究活动基本限于“一课一研”,即听了某教师一堂公开课后集体评议一下,便“OK”了。如此简单化的听课、评课活动,能解决或是研究出什么东西,参与者又能有多少收获,实在不得而知。因此,笔者建议现场课例研究要“一课多研”。  相似文献   

15.
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某些教师抱怨“这节课太平淡了,没有什么好讲的”.特别在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中,个别教师刻意回避一些平淡的课,只选经典课、能出彩的课,这恰恰暴露了我们一些教师已经患了教材处理“软骨病”.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开几剂“药方”,希望能对这种病有些疗效.  相似文献   

16.
“圆的认识”这节课,华应龙、张齐华和朱乐平等著名特级教师都上过,教学刊物上关于这节课的文章更是不可胜数。在一次市级研讨活动中,笔者确定要上这节课,面对各种“设计”,彷徨迷离。我们的数学教育怎样才能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这节课该如何定位?是模仿,还是另辟蹊径?2011年版课标最大的变化是变“双基”为“四基”,变“两能”为“四能”。这节课能否从“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人手来设计呢?  相似文献   

17.
科技小院作为人才培养新模式、校地合作新路径、学生成长新载体,对于提升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成效、涵养青年“自找苦吃”的精气神、拉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小院作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载体,拓展了高校“大思政课”的空间维度,增添了高校“大思政课”的师资力量,打造了高校“大思政课”的育人平台。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小院赋能高校“大思政课”,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高站位突出高校“大思政课”特色优势;以改革创新为重要动力,高质量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守正创新;以数字技术为创新载体,高水平推动高校“大思政课”扩容提速;以队伍建设为基础工作,高标准凝聚高校“大思政课”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18.
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当代思政课建设正面临树立“课程自信”的时代命题。思政课的“课程自信”养成需要回答“为何要有”“因何能有”“如何能有”等三个基本问题。首先,“课程自信”符合思政课功能的设置要求,体现其发展的基本规律,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其次,“课程自信”是思政课的底气,是发自思政课本身的一股正气、硬气、才气和豪气。最后,养成“课程自信”,思政课要以“四个自信”为指导观念,以“四个伟大”为研究主题,以“守正创新”为基本原则,以“中国梦”为现实观照。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中的“课眼”富于统摄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以“课眼”引领为重要品读方式的阅读教学,具有信息集约、高度整合、自E6生成的特点。教师应当引领学生深读文本,以慧眼发掘“课眼”,先求“合理”后求“精彩”。当然,“课眼”设置并不限于阅读教学,作文课可以能力训练点为“课眼”,高三复习课也可以掌握某项解题技巧为“课眼”。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赛课之风’成就了一批名师,耽误了一批学生”,在全国初中教育校长论坛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指出,当前的教学改革存在着形式主义蔓延的危险,“赛课之风”是这种危险的表现之一。现在教育界很风行“赛课”,老师们经常要上公开课,上级主管部门还要对公开课进行评比。陶西平指出,用于“赛课”的公开课是脱离教学常态的,能讲好这样一节精心准备的课,并不意味着也能讲好日常的每一节课。但是,为了评比、为了展现教学改革的成果,这种“赛课”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不少教师“靠一节课一举成名”,陶西平认为这是“造星”,不能培养出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