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在发生灾难的同时谣言四起,人们把碘盐同碘片混为一谈,认为碘盐可以有效地预防核辐射。基于这种态度,我国一些地方爆发了大规模的食盐抢购。此次谣言事件中"碘盐防辐射"这一信息始终围绕着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条路线展开,这两种传播方式对谣言的传播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2011年3月,日本地震核泄漏事故曾在我国引发一场碘盐恐慌,市民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没法再提炼盐,认为多买些食盐可以在关键时刻用来防辐射。谣言通过网络传播,一时人心惶惶,引发了国内声势浩大的碘盐抢购风潮。中国之声迅速通过政府部门和专家辟谣,证实"食用碘盐可以防止核辐射"的说法不过是场闹剧,及时阻止了谣言带来的恶劣社会影响。在近几年的新闻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网络谣言传播已成社会公害,如果主流媒体对于虚假消息视而不见,甚至被牵着鼻子走,就是社会责任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叶正和 《新闻世界》2011,(12):98-99
去年,日本发生核泄露事件后,国内“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的传言甚嚣尘上。3月14日,坊间有关食用碘盐能够减少核辐射伤害的传言不胫而走,数天之内,“抢盐”风潮席卷我国大江南北。在整个谣言事件从发生到井喷的过程中,微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微博这一便利的信息传播工具,趋利避害,遏制谣言的传播?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人人都成为传播者。近几年来,谣言在网络上的传播成为一大社会景观,如食用碘盐成了防核辐射良方,“中非希望工程”是借慈善牟利,少林寺方丈嫖娼被抓,金庸一年内“被逝世”两次,部分新疆艾滋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艾滋疾病等事件等。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人人都成为传播者。近几年来,谣言在网络上的传播成为一大社会景观,如食用碘盐成了防核辐射良方,“中非希望工程”是借慈善牟利,少林寺方丈嫖娼被抓,金庸一年内“被逝世”两次,部分新疆艾滋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艾滋疾病等事件等。  相似文献   

6.
基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高效、迅捷,“食用碘盐可以抵抗核辐射”的谣言衍变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公共危机——“谣盐”事件。本文通过对这次事件的分析,探讨手机短信在此次“谣盐”事件传播中的新特点和新方式。  相似文献   

7.
黄暐 《新闻爱好者》2011,(21):18-19
社会危机爆发时滋生的谣言、流言往往导致群体恐慌、抢购或斗殴等集合行为。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危机波及我国国内民众情绪,由主流媒体传播"碘化钾能够防治核辐射"的报道引发国内抢购碘盐风潮。此事件的产生与手机媒体的高效传播、主流媒体的权威效应、国民心理素质以及抢购人群等密切相关。基于"第三人效果"理论的研究框架,笔者对手机谣言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指出谣言与"第三人效果"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规避谣言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日本核泄漏后,"吃盐防辐射"、"核辐射污染海盐"等谣言迅速传播,造成了我国大范围的食盐抢购。面对谣言,大众传播媒体迅速做出反应。本文通过文本分析,解析控制谣言的叙事框架,揭示框架背后隐藏的社会结构、权力控制等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突发事件网络谣言传播规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谣言发生机制,以网民数量变化为研究对象,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谣言传播规律的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利用MATALB数值仿真和相轨线分析,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谣言的传播机理,探讨控制谣言传播的因素,并为政府控制网络谣言传播制定长期策略和近期策略。  相似文献   

10.
李科 《东南传播》2012,(11):85-86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网络谣言疯狂的传播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法治理网络谣言已经成为网络监管者的主要措施。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和网络谣言的裂变式传播等使得单一的法制手段在网络谣言治理上显得鞭长莫及。从网络实名制的视角来关照和推行依法治理网络谣言具有重要意义,既实现了网络虚拟参与主体与现实主体的链接可以有效进行法律究责,也可以对网络谣言传播源、传播途径实行追踪监管,起到有效控制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徐勇 《编辑之友》2015,(11):9-12
网络谣言是网络信息传播影响的一类特殊的集群行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实则是一个群体事件的演变过程.文章以社会学的价值累加理论为基础,分析网络谣言传播的动力机制:结构性诱因和结构性紧张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共同信念的形成和偶发因素的出现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原动力;行动动员的完成和社会控制的失效将网络谣言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12.
网络谣言是以网络为媒介进行传播的谣言。网络技术的方便、快捷、易接触等特点,使得信息发布和传输方式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但也为谣言的散布和传播提供了方便。网络谣言的产生及传播给社会带来危害,使对网络谣言进行防控成为必要,鉴于谣言不会完全灭绝的特点,及网络自媒体的开放、匿名、原子化等特点,对网络谣言进行事前预控要比事后控制效果更好,成本更低。从理论上说,只要网民不想造谣(或  相似文献   

13.
路鹃 《当代传播》2012,(5):89-91
在近年发生的大型公共危机事件中,由于手机短信传播谣言而导致负面效应扩大的现象一直存在。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形态,兼具大众传播的广度和人际传播的深度,成为危机传播管理必须直面的媒介力量。本文以2011年日本福岛核辐射引起的"抢盐潮"为例,分析手机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传谣机制,并据此提出谣言控制管理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2011年3月16日,谣传日本大地震后的核泄漏会污染海水,进而影响食盐生产和供应,另一个传言是吃了含碘盐可抗核辐射。受两个传言影响,16日下午起,一股“抢盐”风潮从浙江绍兴出现,谣言在微博等发达的现代信息传播推动下,如瘟疫般迅速传遍中国大地,并最终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食盐恐慌性抢购。  相似文献   

15.
倪欣然 《新闻世界》2011,(6):230-232
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件充分印证了风险的无处不在与全球性。核辐射的恐慌蔓延到国内,谣言四起,要平息公众的情绪只有通过科学的解释来实现。科学松鼠会利用各种网络媒体澄清谣言,并传播关于核辐射的知识。科学松鼠会摒弃了传统的单向的科学传播模式,转而使用通俗话语并与公众及时互动,迎合了风险社会下公众对于科学传播的要求,进而能够形成相当广泛的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给每个人提供了发表言论的途径,同时也给谣言的滋生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平台,构成了网络谣言传播的新环境。网络谣言借助于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传染性等特征,给现实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探索了治理网络谣言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网络谣言传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快速的发展,网络谣言逐渐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网络谣言的存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以汶川地震期间的网络谣言为样本,对网络谣言的传播特性、传播效果等作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谣言类型、地域传播、传播信源、传播形态等方面分析了网络热点谣言的传播特征,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心理和技术两个角度分析网络热点谣言得以广泛流传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治理网络谣言。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3,(19):42-45
网络谣言基于网络这种工具形成了与现实社会不尽相同的传播形态,传播更迅速,传播范围更加广阔,谣言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经过参与者的加工、评价、提出意见,于是完成了舆论的畸变。网络谣言舆论并不是在评价社会事实本身,而是在评价通过谣言所负载的社会信息。由于谣言所反映的这些信息一定指向某一社会事件,因此,网络谣言舆论对社会产生影响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20.
袁会  陈前 《新闻前哨》2021,(2):113-114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转基因、核辐射等潜在威胁的持续存在,科技类谣言逐渐出现于各媒介平台,在扩散虚假信息、普及错误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对社会信息的有序传递产生了负面影响。有鉴于此,本文以科技类谣言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风险沟通、谣言传播等领域的相关理论,探究科技类谣言的产生原因和主要表现形式,并为针对此类谣言的治理工作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