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朋友问我,博客是个啥东西,我说,博客不是东西。后来想想,说这话有点像说对口相声。 我就问自己:你也写了三年博客了,博客到底是个啥东西。我想了想,然后很认真的回答自己的提问:博客是个好东西。  相似文献   

2.
两手博     
我的顶头上司连一句“丫头你写不写博?”都不问,直接默认我一定会写。在我交代完工作后,他不动声色地说了句:“把你博客的地址给我,我来给你加个链接。”  相似文献   

3.
我的全国新闻奖得的是社会新闻奖,是很简单的一篇消息,就是1984年的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北京人争赏香山红叶》,600多字的一篇消息。完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意栽花你真想闹一个什么奖,就像现在中国作家想闹诺贝尔奖老闹不上似的。我们有好多人当时也在苦苦追求,我也不是不在追求,但是真的无意之中才出好活,所以新闻某种程度上是在轻松状态下写出来的。你不要高度紧张,一紧张你的脑子就处在一种僵化的状态;相反放松的时候,可能是思路最活跃的时候。有时候很有意思,你就是写不出来的时候别硬写,鲁迅说的一点不错,你非为了写一个东西,非要想这有…  相似文献   

4.
随笔     
私下里,我对新浪名人博客很高兴,无他,盖因他们一时失手,把在下也错当作名人放进去了。在列表上,我前面是叶永烈, 余秋雨排我后面,张靓颖还在我远远远远……的后面——嗯,我很不好意思地承认,他们以姓氏首字母排序。我从来没认真看过名人博客,盖因另一个“私下里”,我相信大部分都非本人所写,潘石屹潘总日理万机之余还来写博客? 明明在传闻中极度失和的明星们在博上还亲亲热热互称对方名字,且感谢对方帮助? 所以当我的朋友看了某美女+才女+名女的博客,兴冲冲对我道:“她的文字很单纯,似乎和传言的小太妹形象不合。”我便冷冷道:“你以为那是她写的?那是她公司的人/助理/保姆所写。”当然,这是宣传的一部分,对明星来说,在镜头面前微笑与在博客上微笑,没有质的区别。我忘了在哪里看到的说法,说最早提出博客概念的人,希望博客成为小道消息的汇总地和集散地。我没能力传小道消息,倒是  相似文献   

5.
2005年10月,新浪各个频道开始找和他们合作比较多的人开博客,于是,和的博客10月底开通了,11月2日开始更新,在新浪写博之前,我从来没有写过博客。  相似文献   

6.
《新闻战线》编辑命题约稿,让我结合自己的新闻工作实践谈谈“专与博”的话题。如果不结合自己的实践,只谈“专与博”的理论对于舞文弄墨为职业的我来说不是难事,问题在于理论要联系实际,特别联系自己来谈难免就有王婆卖瓜的嫌疑。所以命题作文比较难写,一时不知从何说起。突然想起前天我在大学新闻学院讲课,有位读过我一些作品的研究生也曾问我:我见你主编了很多书,好像你在历史、考古、文艺、新闻甚至于风俗文化研究领域都写过一些学术论文和专著,觉得你在几个领域里都颇有见解和建树,获奖也不少,很受专业圈内专家们的认可。那么你到底应…  相似文献   

7.
嘴巴     
友直 《档案管理》2005,(2):93-94
前些时,我给我的家人说,我现在是“三懒一勤”:腿懒,不想多走路。带来的问题是深入基层少,了解情况少,决策就可能失误;手懒,不想动笔。我也知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记不写.看过就忘,忘了就不能指导自己的工作,有时忘了事还会贻误大局;脑子懒,不想记东西。记东西是要下工夫的,一遍,二遍,三遍,甚至是“长亭外,古道边,口念脑记无数遍”。脑子是越用越灵.越记越想记,厚积薄发。这是我的“三懒”。说到“勤”,仅指嘴巴也即是说,  相似文献   

8.
网络改变了这个世界,博客提升了我的写作。回顾这几年的文字生涯,我感慨颇多,对博客心存感激。我与博客的情缘,得从四年前说起。那是2006年的初冬,记得是个雪花漫天飞舞的日子,在北京工作的弟弟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哥,你也写博客吧,这是个辐射力更为强大的新型写作平台,你的好文章那么多,人们爱看,写进博客一定读者会更多。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我学新闻也有一半多时间了,但很“低产”,不是说见报少,而是写稿少,总感到把本单位一些好人好事报道后,就再也想不出还要写些啥,平时看到有的通讯员好像总有写不完的东西,心里很羡慕人家,可自己就是学不来。因此,想请编辑解答一下。 广西柳州 史秋云 史秋云同志: 从信中看,你和部分通讯员一样,都存在这个问题,写稿走入了一个误区,片面认为新闻报道就是写好人好事,写工作成绩,似乎舍此便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了,因此报道路子越走越窄。很显然,这主要是报道题材单一,不会拓宽报道面的缘故。当然,写具有典型意义的好人好事,写工作成绩和经验,这是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继续坚持做下去。但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社会各个方  相似文献   

10.
你知道吗?人的知识越多就越痛苦。从来没听崩i寸。我就是一个倒子,前走咱们学过两位数后我就一直特别痛苦。你又志么啦?你知道吗?人的知识越$就越桶苦,从来没听前l寸《我是豆豆》连载@杜彭  相似文献   

11.
声音     
《视听界》2007,(2):1-1
我是一个不会撒谎的人,写博客不会撒谎就很可怕了。——陈鲁豫以此解释自己为何不开博客,引起了广大博友的反驳  相似文献   

12.
少写应景稿     
有位初稿报道的战友向我们诉苦,“我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都有时效性,可就是见不了报,你说邪门不?”我随手翻了翻他保留的底稿后,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不是邪门,而是你把门走邪了。”也难怪,他写的稿子都是一些“应景稿”。比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时,他就写妇女生活;“五四”青年节时,他就写青年活动;春节前夕,他就写某某请假,正月十五前他又写起了闹花灯。底稿一大摞,真正反映部队中心工作的却不多。纪念节日的稿子,报纸需要,完全可以写。然而,这方面的稿件用量毕竟很少。再说你如果卡着“点”才往报社寄,弄不好就…  相似文献   

13.
小的不做,大的又做不来,这是一些人的一种通病。我想起了我自己写稿的一些经历。记得我工作后,也是我有生以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在山东省教委《中学生报》“青春短笛”栏目里发表的一首自由诗,一共16行,150多字。那时我的学生都争相传阅那期报纸,读那篇稿子。一位老哥说:“这样的稿子也能发表,好,咱也写!”我还半带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有些稿子很容易发表,就看你写不写。你只要写,就能发表。”而我,  相似文献   

14.
自从有了“布老虎”之后,当代作家似乎就不知道怎么写小说了。除了讲故事还是讲故事,80年代一息尚存的文学梦想一古脑儿投进了故事会。看这几年来的小说会让人产生幻觉:当代还有长脑子的作家吗?或者说,作家的脑子为什么一齐休息了?大概是因为我大学里学的就是文学,后来又想在文学上有点进步,所以,我把作家看做“自己人”。不过,我现在总在为“自己人”感到羞愧。你蒙蒙普通读者当然没问题,但你面对我这样的读者你就该自己羞愧了。有时,我手上捧着装帧华丽的新书,读着读着就想:他怎么能把这样的  相似文献   

15.
《电子出版》2005,(10):11-17
“厦门的十一月,白天很热,买了一个简易帆布躺椅支在阳台上,只能晚上去躺一躺,白天很热,大海也无法看,因为海水的反光很刺眼,有意思的是,总是有船从海面上驶过,大小不等,就像一只只怪鱼从眼前偷偷摸摸地横过。”这是作家石康11月6日第一次写在博客(Blog)上的文字。在随后的两天里,针对石康文字的网友评论已经达到40多条。其中一个叫素素烟火的网友是这样留言的:“赵赵说小李美刀就以你为原型的,可我怎么看你的博克(客)觉得你可没有人家美刀可爱呢!!呵呵!第一次和名人亲密接触激动!!”  相似文献   

16.
网上书店才从烧钱进入赚钱状态,博客就已经流行正旺。虽然已经有许多人写博出了名,可许多出版人还没有心理准备,去建立自己的博客。一犹豫间,微博就粉墨登场了。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22,(2)
在互联网传播技术持续迅猛发展同时,不少一度坐拥亿万用户的网络媒介产品也正悄然走向落幕,基于对一个关停多年的博客平台"前用户"群体追忆自身"写博"经历的叙事研究发现,相较那些舞台中央的少数精英博客,时常被忽视的广大"草根"博主并未如预期般推动博客曾被无限寄望的传播潜能,众多用户更多是在一种偏向私密化的青春心事纪录中形成整套有着可辨识度的写作模式和风格。随着博客渐渐退出日常生活,往昔的写博岁月在用户记忆叙事里同时被刻画成一个自我的和媒介的黄金时代,个人博客也被赋予了此后功能更强的媒介所不具有的象征自我抗争的功能隐喻。时过境迁,介入一代用户生命历程的博客逐渐显现出对于个体媒介观念的特别塑造,由此也从一种独特视角揭示出衰落的媒介产品如何在其用户身上绵续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记得我刚开始写稿时有个毛病,就是看到啥就急着写,写完后连看也不看就投往报社,总认为修改稿件太耽误时间,只要多写、多投、一定会广种薄收的。结果篇篇稿件寄出去犹如泥牛入海。于是便责怪编辑不识货,心中愤愤不平。去年春天,出差路过某报社,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拜见了一位编辑,给他送上了一篇写自己业余爱好的稿子。这位编辑看完稿子以后对我说:‘事情本身很有趣,但你写得太粗糙。你不妨把写十篇稿子的精力花在写一篇上,对稿件认真修改。’  相似文献   

19.
作为政法记者,和犯人打交道多,写坏人写顺手了,写好人总觉得别扭,可偏偏遇上写你老业,叫我如何下笔?说实在的,我真怕把你写“歪”了,描画成一个‘请面烧牙”的坏人形象,好在武警部队的官兵和广大读者熟悉你业春剑,写“歪”了也不必担心,读者会给你一个公允的评价,你说是吗?我认识你是从你写的那篇稿子《铁血廖战十年间》开始的,那犀利的笔触,磅礴的气势,一下子把我“震”了,你的名字也就从那时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以后编你的稿子多了,我们渐渐地成了不见面的朋友。记得第一次你来京会稿,我到你的住所拜访,“请问,…  相似文献   

20.
网上书店才从烧钱进入赚钱状态,博客就已经流行正旺.虽然已经有许多人写博出了名,可许多出版人还没有心理准备,去建立自己的博客.一犹豫间,微博就粉墨登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