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郭晓航 《新闻世界》2014,(6):160-161
自"把关人"理论提出以来,围绕的核心内容始终是信息,而在如今的网络空间中,存在着大量情绪的表达、传递和宣泄,这就为"把关人"理论丰富了研究对象,扩展了研究范畴。情绪把关应是媒介素养的构成要素,防止负面情绪的多级传播也应是媒体的重要职责。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媒体更要树牢情绪把关意识,做好情绪把关人。  相似文献   

2.
王哲  靖季 《新闻前哨》2022,(17):28-29
近年来,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软件已经成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情绪传递的重要平台和途径,网民的各种情绪会在平台迅速传播,随之带来的影响也会加速扩散。本文以今年6月10日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在网上持续发酵为例,分析其背后网民情绪如何扩散,负面情绪如何被放大,探讨媒体如何引导网民情绪。  相似文献   

3.
微博中的负面情绪传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璐 《今传媒》2012,(2):54-55
近两年来,微博蓬勃发展迅速成为公众舆论的重要策源地,在几次重大的舆论焦点事件中,微博传递信息、发表言论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视。微博除了传播信息和言论外,还可以传递情绪。情绪的传递是无形的,影响也是潜在的,但是却同样对公众产生巨大作用。本文以微博中的负面情绪为研究对象,探讨微博中负面情绪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4.
在传播研究情感转向的背景下,社交媒体上人机用户间的情绪互动为智媒舆论生态治理、人机交往关系注入了新的思考。本研究以海外社交媒体Twitter上的中国议题为研究情境,运用计算传播学方法揭示了人机用户在涉中议题上情绪的时空分布与关联机制。研究发现,人机情绪的时间分布高度同构、循环波动,恐惧情绪成为优势情绪。机器人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的变化是人类对应情绪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同时,人机情绪在地理分布上趋同,机器人对特定情绪的引导在空间上产生溢出效果,影响了更广大国家、地区的人类用户。本研究认为,心理学中行动同步、类别激活与社会评估等情绪感染机制可被用于理解人机情绪间的关系;控制论的思想、人机传播的视角,也为相关问题的思考带来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大众情绪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框架效应”,即人们会基于社会公共价值、集体记忆、固化的情绪反应在公共事件中形成优先唤起的趋同性的集体情绪表达和道德评判。与个体情绪的产生机制不同,大众情绪不是简单的个体情绪的叠加,而是通过大众情绪传播框架的筛选,将典型的媒介中呈现的个体情绪汇流后,使其具备群体情绪体验代表性和价值判断代表性后形成的。大众情绪传播框架使大众情绪传播具有趋同性,当正面情绪被唤起和传播时,有助于形成团结的社区,促进社会道德向善;但当负面情绪被唤起和传播时,很容易造成舆论中的极化现象,使得信息传播通道壅塞,进而产生简化信息认知、窄化公共空间、激发谣言叙事等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6.
情绪是一种特殊信息,具有传染性、积累性、指导性.群体传播时代,新媒介为个人情绪的社会化传播创造了技术条件,仇富、仇官等社会心态是个人负面情绪社会化的社会心理基础,意见领袖是个人情绪的放大器,而群体传播是个人情绪社会化的核心动因.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当下社会负面情绪快速广泛传播的特征.群体传播正在成为大众传播之外的营造社会意见环境的重要力量,助推着个人情绪成为社会舆论,当然,这种舆论有时难免有失偏颇和非理性.  相似文献   

7.
王松林 《传媒》2018,(5):87-89
后真相是指在互联网新媒介发展背景下,公众对事件真相的认知和判断会忽视事件的真实状况,受到情感、情绪的影响,并倾向于表达对事件的情绪化立场和观点,这对舆论引导形成了新的挑战.为此,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引导,需要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责任,及时传播权威新闻事实;把握公众信息认知规律,注重公众情绪的理性引导;合理规划社会正向舆情信息,及时化解负面舆情.  相似文献   

8.
自媒体时代下,社交媒体的环境监视功能越来越突出,同时其告知客观环境信息并塑造舆论的"流"发生了异化。信息传播中的情绪不仅作为讯息的伴生符发生流动,其本身也作为传播者为达到预期效果的手段发生作用。本文旨在将"情绪流"从传播流中单独列出研究,并总结谣言传播中"情绪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对228篇学术论文进行主题聚类和时区共现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情绪传播研究相关论文的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但总量占比较小;热点议题集中在传播机制、传播特点、传播效果等方面,同时与突发性事件、社交媒体、舆情治理和媒介技术的相关研究呈现深度互嵌态势;Python-SentiStrength、聚类分析、模型运算成为情绪传播研究方法“主力军”,加速了情绪传播研究的智能转向;情绪传播理论拓展呈现缓慢且保守特征,缺少跨学科对话。未来,情绪传播研究应注重研究维度拓展、研究视角立体化及研究范式的动态转向。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社会总体的情绪基调是积极向上的,但负面情绪的存在依然不容忽视。社会负面情绪主要表现为焦虑情绪、仇官仇富情绪、失望冷漠情绪、空虚无聊情绪还有孤独情绪等。负面情绪是这个社会不和谐因素的体现,如果任由其堆积而置之不顾将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致命的伤害。及时关注和消解社会民众的负面情绪,能够引导整个社会在和谐、健康的氛围中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1.
媒体传播产生的负面效果,不仅有损媒体的公信力,而且也会对受众造成伤害。本文从传播效果研究入手,分析了媒体传播负面效果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分类,并提出了基本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社会危机极易催生社会负面情绪。在情绪传播的过程中,如果负面情绪无法得到合理的宣泄或疏解,就容易致使公众作出非理性的行为决策。因此,公众出于本能和自身需求,需要借助蓄意隐喻进行情感调适。2022年,“抗阳段子”在阳性人员一度激增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成为借助蓄意隐喻消解社会负面情绪的重要载体,并从语言、思维和认知三个维度对社会情绪进行疏解。  相似文献   

13.
陈娟 《新闻实践》2010,(7):23-25
社会烦闷心理实际上是一种公共情绪,可以归结为一种负面的“情绪型舆论”,它主要是社会环境变动与公众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无论什么样的情绪型舆论,正面的或者负面的,传媒都不能视而不见,也都不能过分放大,否则会产生相反的传播效果。如果说将“网事”从网络媒体的信息海洋中打捞出来,是传媒解烦实践的第一步,那么,接下来传媒要做的就是冷静地进一步报道并解读“网事”,对这种负面的情绪型舆论给予疏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官方媒体微博下关于"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评论中的情绪,笔者发现关于生育动员政策的情绪以负面情绪倾向为主;构建情绪效价模型之后发现,大部分网民的网络情绪表现出高唤醒度和防御动机倾向性居多的特点,同时一小部分网民情绪呈现出低唤醒度和防御动机,整体呈现生育意愿较低的"低欲望"状态。针对防御动机的原因进行研究,笔者发现对经济压力的焦虑、对生活现状的担忧、在网络空间对政府泄愤是引发现状的主要缘由。生育动员政策不仅是国家重要的国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更是整个社会的重大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应当尽早完善相关社会政策,消除民众的后顾之忧,提高一部分网民的参与程度,并重视正面情绪的引导作用,合理疏导负面情绪对社会动员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社会动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网络数据抓取以及人工识别的方法分析"乐清女孩乘滴滴顺风车遇害"事件中媒体的微博及其评论,探讨媒介框架对社会事件中的网络情绪表达的作用。研究发现,社会事件中的情绪表达跟舆情热度一致,情绪随着舆情走向逐渐消退;媒介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网络情绪的类型与唤醒度;媒介框架与受众认知的一致度决定受众的情绪指向,与公众信息需求和利益冲突的媒介框架可能导致网络情绪指向媒体。  相似文献   

16.
情绪把关是媒体的素养之一。如今网络空间中情绪表达的现象大量存在,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媒体应当明确责任、提高能力,做好情绪把关人。  相似文献   

17.
高峰 《视听》2023,(2):158-160
在疫情困扰下,公众不良情绪不断增长、积聚、发酵、扩张,对社会稳定、疫情处置、个体身心健康等都可能造成难以预估的影响,而公众和个体情绪都需要纾解、引导。抗疫主题视频《溪谷“三别”》应运而生,在情绪引导上做了有意义的尝试。《溪谷“三别”》在策划摄制MV短视频、有效引导公众情绪方面作出了努力,以正向情绪引导对冲负面舆情风险,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论流通馆员的负面情绪及其管理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瞿红 《图书情报工作》2006,50(7):132-135
针对图书馆流通部门及流通馆员的工作现状,提出流通馆员负面情绪的管理问题,列举和总结负面情绪在工作中的主要表现及造成 的不良影响;从工作因素、个人因素和人际关系因素三个角度分析负面情绪的形成。在此基础上,从个人调节和图书馆组织干预两大途径提出对 流通馆员负面情绪实施有效管理的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曲飞帆  付志惠  杜骏飞 《新闻界》2022,(12):4-12+36
在情感诉求日渐强烈的互联网语境下,主流媒体的新闻实践应如何适应情感逻辑?本文以三家地方主流媒体的双微账号为研究对象,使用情绪知识增强训练模型,对20万余条推文进行情绪分类,采用描述性统计,辅之以深度访谈,对样本媒体的情绪传播实践作了历时追踪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样本媒体存在一种多样态情绪传播的技术路径,即:既在不同平台、以不同尺度回应社交网络的消极情绪,也基于媒体逻辑,平衡引导用户感情。本文将这种路径称为“潜调适”,并讨论了其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隋岩  李燕 《当代传播》2013,(2):49-51
钓鱼岛事件中,历史情绪积累与现实社会情绪的交融共同掀起中国大规模反日浪潮。现实集合行为中的反日情绪以偏激为主,并在群体传播的群体感染、匿名性和无主管理等特性催化下演变成暴力行为。而网络群体传播则是理性情绪居于上风。在意见领袖的引导下,网络群体传播核裂变式地传递理性情绪,曝光暴力行为并制造群体压力,影响了网络意见环境和大众传播议程,在抑制义和团式爱国行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理性情绪的胜利并不能否认群体传播的高风险性,也不能证明微博的万能性,但却为我们认识并管理群体传播、研究新媒介和新传播现象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