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高中新课标《语文》2选用了陆蠡先生的散文《囚绿记》作为阅读学习材料。牺牲于日本宪兵队的枪口之下的现代散文家陆蠡,41年后的1983年终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陆蠡生前出过三部散文集,  相似文献   

2.
陆蠡散文《囚绿记》历来被誉为名篇,并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囚绿记》在“囚绿”与“不囚”之中,体现了陆蠡先生不屈的灵魂、卓异的人格,同时表达了作家深沉的人生惆帐。从文章的内涵和结构中,可以细细品味《囚绿记》独特的生命力量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李东美 《阅读与鉴赏》2008,(11):41-41,16
记得有一位诗人曾这样概括过散文表现生活的艺术特点:“一粒沙一个世界,一朵花一个天堂。”陆蠡的散文《囚绿记》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特点。读《囚绿记》能使我们享受到绿色天堂里的欢快和喜悦,一种生命、希望之树常绿的审美感,一种不怕挫折、执著、向上的激情。这是绿的呼唤。  相似文献   

4.
在陆蠡的《囚绿记》中,"绿"是生命,"绿"是希望,"绿"是寄托,"绿"是快乐,"绿"更是最为知心的朋友。在联系《囚绿记》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对"绿"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与探讨,以帮助师生深刻地理解作品,把握作品的题旨。  相似文献   

5.
陆蠡散文《囚绿记》最近被选入洪宗礼主编的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文章记叙了作家旅居古都北平,选定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和“囚绿”“放绿”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通过深入挖掘,于平淡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结构布局、抒情线索、象征手法、色彩调配和意境创造五方面较细致深入地分析论述陆蠡散文代表作《囚绿记》的艺术构思,从微观方面探讨陆蠡散文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陆蠡是我国三十年代一位有才华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文笔纯朴、清丽,感情细腻而又深沉,虽然内容比较狭窄,然而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却都闪烁着他自己特有的光彩。《囚绿记》是他的散文创作趋向成熟阶段的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囚绿记》写于一九四○年,“异族的侵凌,祖国蒙受极大的耻辱”(《绿池》)。当时作者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他那对河山沦亡的感叹和人民蒙受凌辱的愤懑与寂寞的情绪,以及对生命的爱恋,追求自由的  相似文献   

8.
陆蠡是"散文家中的纯艺术家",其散文"独创在于断然割舍繁文杂念,而全然投入单纯的情感,务求饱满的美感。"[1]《囚绿记》是其代表作之一,自从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以来,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笔者分析了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近五年来研究《囚绿记》的文献后,总结出关于《囚绿记》主题思想、语言表现艺术以及教学处理三方面的研究情况,并进一步提出了个人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9.
《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陆蠡是现代散文家,这一篇是他的代表作。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会鉴赏这篇散文。  相似文献   

10.
《囚绿记》(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是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陆蠡的一篇借物抒情散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上海孤岛。文章讲述了作家与常春藤的一段“交往”经历:“瞥见”绿、“留恋”绿、“幽囚”绿、“开释”绿、  相似文献   

11.
陆蠡的《囚绿记》是一篇结构精巧、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散文。我结合散文教学中的几个要点来谈谈我在备《因绿记》这篇课文时的一些心得。一,散文教学线索要清晰,教学流程与阅读流程要统一。散文是一种写作样式灵活的文体,学生较难形成一种合理的阅读经验,在这时,教师就要把自己的解读不动声色地贯彻到教学流程的设计中,  相似文献   

12.
<正>上期谈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必修二)》对陆蠡的散文名篇《囚绿记》的解读存在着政治主题预设和割裂逻辑关系的错误,其弊源自粗疏专制的阅读态度与庸俗僵化的解读立场。而欲求其正解,则须坚持关系还原的立场,将《囚绿记》的"绿"的含意置放于"我与绿"的关系轴线上来求解;则须坚持文本细读的立场,逐项厘清"我与绿"的关系、"绿"的含意、"我"自私魔念的心理行为的含意;最后,还必须将《囚绿记》  相似文献   

13.
喜欢陆蠡,喜欢陆蠡的散文。好多年前读陆蠡的散文集,就感动于他情感的纯朴、真挚与坦诚,惊讶于他文笔的雅净、流畅与优美。读他的散文,有如围炉听他夜话,温暖而亲切。然而《囚绿记》例外。尽管论文字,论结构,论技巧,都不可谓不炉火纯青,但就其手法及主旨看,却不可谓不丑陋。《囚绿记》本质上是一篇哲理散文,它所阐明的哲理极为普通——任何事物都有其天性,人  相似文献   

14.
陆蠡的《囚绿记》创作于抗战爆发的大背景下,因此不可避免地烙上时代的印记。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内蕴丰富、常读常新的。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之下,我们可以换一个视角再读这篇优美的散文,赋予作品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朱自清的《绿》和陆蠡的《囚绿记》可谓两个描写“绿”的散文名篇。但因各自的创作宗旨与风格的迥异 ,而形成了作品的不同境界。从创作背景来看 ,朱自清的《绿》写于1924年2月 ,当时的朱自清虽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 ,却未参加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 ,甚至对革命有些许的不理解 :“呀!黑夜里歧路万千 ,叫我怎么走好!”这就表明了他迷惘的情绪。在这种背景下 ,他试图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安宁的天地 ,于是将这种心情带到《绿》中。他将梅雨潭的“绿”同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绿壁”及西湖和秦淮河…  相似文献   

16.
同学们,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选入了陆蠡的散文<囚绿记>,这的确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语言纯朴清丽,结构谨严精巧,情韵深厚悠长.这说明选家很有眼力.但是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将<囚绿记>的主题归纳为: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笔者以为这种归纳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8.
文娟 《现代语文》2007,(2):75-76
与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把《囚绿记》的主题归结为民族气节的赞歌,这种解读是从政治功利价值出发对文本进行的宏观政治话语阐释,是对文本真实意图的曲解。从文本自身出发,进行微观细致的分析。探究能指链条上的所指,《囚绿记》应该是陆蠡理智与情感交锋的心灵独语,是作者对心灵印痕的真实回忆。  相似文献   

19.
喜欢陆蠡,喜欢陆蠡的散文.好多年前读陆蠡的散文集,就感动于他情感的纯朴、真挚与坦诚,惊讶于他文笔的雅净、流畅与优美.读他的散文,有如围炉听他夜话,温暖而亲切.然而《囚绿记》例外.尽管论文字,论结构,论技巧,都不可谓不炉火纯青,但就其手法及主旨看,却不可谓不丑陋.  相似文献   

20.
<囚绿记>(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是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陆蠡的一篇借物抒情散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上海孤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