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是人类社会的权威性准则,它根源于人的本性,正因如此,探索法律的人性基础至为重要,它是法哲学问题的关键。国内学者在此问题上的观点极不统一。笔者认为,道德性就是法律的人性基础。道德是理性人的社会生活之道和应有之德,它被人们认识之后成为一种内心的观念——价值观念,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评价事物的价值。最高的价值观念是正义。道德有着复杂的结构和种类,如作为个人品德的道德,作为制度的道德和作为社会秩序的道德。法律是一种特殊的制度道德,是一个社会在人们的道德共识基础上由公共的权力机构创制出来的行为准则,用以规制人们的行为,建立和维持一种秩序,使之符合人的社会道德本性。  相似文献   

2.
茅盾的《白杨礼赞》,是一篇形、情、理三者高度统一的散文,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其所以如此,重要原因之一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一种类似于“比”的形象思维方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除了可以用人们熟悉的事物去说明人们不熟悉的事物外,还可以用具体的事物去表现抽象的事物,引起读者的联想,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象征手法有类似的特点,它通过某一特定的  相似文献   

3.
<正>比喻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它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常见的、美丽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平凡的事物进行描述,化繁难为简单,化普通为神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帮助人们深入认识和理解事物。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说:"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一、使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繁难为简单对于抽象思维能力欠缺、人  相似文献   

4.
隐喻不只存在于日常的语言交流中,同时也表现在思维和行动上。当人们在表达抽象事物时,大脑会借用具体事物产生隐喻性思考,从而达到理解抽象事物的目的。隐喻的功能就是用一种熟悉的事物或想法来表述另一种相对陌生的抽象事物或想法。人们使用隐喻性语言来表达抽象思维,但不同语种对于同种抽象事物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这突出表现在思维中时间与空间的概念转化上。不同的语言在思维中对时间概念的表达是对等的,而对空间概念的表达并不是对等的。  相似文献   

5.
具象表现绘画是以具象为主体的艺术,用抽象表现主义的夸张和变形的形式,表达艺术家在视觉认知中对事物真实性的看法。作为一种绘画方法,它要求面对事物本身,现象学式的“看”,在视觉和意识的不断感知和流变的过程中,把握对象,直指事物存在的真实状态,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心象世界。它有助于观念的更新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数学作为一门较为枯燥,抽象的学科,它的课堂教学要重视直观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了教育领域中的有效辅助手段。它以容量大、形象直观和生形并茂等特点,为学生创造了有利的学习环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观,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相似文献   

7.
王礼平 《辅导员》2009,(20):13-14
大家好,我们是比喻“三姐妹”,昵称“百变美女(比喻)”,俗称“打比方”,是一种颇受人们青睐的修辞方法。相似点是我们的密码,也是我们的灵魂。其实我们的身份一点也不神秘,就是由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一般是把不常见的事物(甲)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乙)表达出来,或者把抽象的道理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道理表达出来。因为有了我们,深奥会变得通俗易懂,抽象会变得具体生动。  相似文献   

8.
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时,往往由于种种内在因素或客观因素的影响,妨碍了正确的建立物理概念。在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是值得注意的。一、学生的日常经验或日常概念对物理概念的形成可能产生着负迁移作用,成为正确形成物理概念的障碍。物理概念来源于感觉、知觉和观念。概念则不同于直觉,它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感觉、知觉、观念只是生动的直观,而概念则属于抽象的思维。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早已生活在丰富的物质世界之中,对于物质及其运动有着许多感性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作出了某种概念和抽象,如果这种抽象没有反映事物的特…  相似文献   

9.
数学建模就是对现实事物进行抽象概括,作出一个相应的数学模型,它是一个数学化过程.与人们观念中习惯的实物模型不同的是,数学模型只是一些数学符号、图表和表达式.实际上,数学建模就是一种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作为工具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一种技术化、艺术化的过程.而中学数学建模就是用中学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与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的过程.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可归纳如下: 实际问题往往是较为复杂的,因而只能首先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来进行定量的研究,这正是一种抽象和简化…  相似文献   

10.
孔子美学思想的实质与特点,诸如它的狭隘的阶级性和政治功利性,它的先验论性质和政治道德化倾向一样,集中而鲜明地体现在他关于抽象的内在美的观念中.在我国,关于抽象的内在美的观念早在孔子之前就已产生了.吴季扎至鲁观乐,评论“二南“时说:“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他根据古代流行的“乐象其德”的见解,把“二南”所体现的“王化之基”肯为美,这种美就是一种抽象的内在美。孔子继承了关于这美的观念并作了一定的发展,从而使它成为他的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于事物的一种审美评价,孔子所说的抽象的内在美由于受着他的奴隶主阶级立场的制约,而有其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它并非包括所有客观事物,而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领域,如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等等,是对于这些特定事物的审美评价。其具体表现形态则主要是  相似文献   

11.
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直观到抽象的一个上升过程,其中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直观形象的感知.通过事物的直观形象来考察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掌握,这就是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人们在具体的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观念和意向.具有普遍的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现象,它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隐喻的这种认知功能在当代已被大家普遍认同,成为认知语言学探讨的热点.作为一种认知手段,隐喻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用具体的实物来理解抽象的概念,使人类不断认识新事物新概念,成为一种给万事万物命名的主要手段(李国南,2001).  相似文献   

13.
张彪 《快乐阅读》2011,(26):135-136
比喻是用具体、通俗、浅显的事物或道理说明抽象、深奥难懂的事物或道理的一种方法。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运用比喻,是用一些形象或易理解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某些抽象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感到鲜明、生动且有实感的一种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4.
隐喻研究是认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言学界具有重要的作用,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本文采用北大语料库中的例句,运用隐喻的方法将抽象的思维用具体的事物来阐述。抽象的事物与具体事物具有相同的特点是我们使用隐喻的根本前提,隐喻的运用使抽象事物的形象更加清晰,人们才能更容易理解"思维"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列数据是一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它可以使人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准确,但运用不当,会失之枯燥、抽象。如何使枯燥、抽象的数据表述变得具体、形象呢?从教学实践来看,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比较 说明对象的某项数据用数量词直接标出后,随即用另一具体事物作比较,使说明对象的某项数据  相似文献   

16.
范红军 《成才之路》2010,(21):50-50
比喻说理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它能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从而增添文采;彰显智慧与灵气,增强说理性。  相似文献   

17.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就是借用具体事物引起人们对某种抽象观念的联想,表现某种特殊意义,以便把作品的主题表现得更生动、深刻,它是散文诗歌中常用的一种寓情表意的方式,是从总体上表现主题思想的方法,而不属于具体的修辞格。中学课文中有许多文章用了象征手法,其特点有以下三点:一.由此及彼的联想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才能实现。它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柯罗连科的《火光》,写在黑夜中航行,前边突然出现了一点火光,不管它若远若近,总是那样吸引人。但是在这里,作者仅仅是在描写火光吗?不  相似文献   

18.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就是人们常说的打比方。一般是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去描写或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用来打比方的两个事物,必须有某些相似的地方,这样才能运用比喻。一个比喻句是由三部分组成,即被比喻的事物(本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喻体)和比喻词,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所需的能力,大体有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这六个方面。认识事物一般从观察开始,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手段。人们通过观察,获得对客观事物鲜明而具体的印象,经过思维活动加工、提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促进智力发展。虽然观察看起来常常是一种表面现象,但它是认识事物内部的基础,由表才能及里,这是认识事物的必经之路。因此,  相似文献   

20.
修辞是研究如何选用各种语言手段,以提高语言 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方法。常用的修辞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比喻 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给甲事物作比 的修辞方法。能在积极调动人们的相似联想的基础之上 突出本体的某些特征。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把 抽象的事物描绘得形象生动;可以展示人物的外貌,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