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一篇文章,内容无异,在一九八六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凡礼先生点校)《苏轼文集》卷十二中题为《雪堂记》。而在一九八一年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注释的《东坡志林》中和中华书局出版的(王松龄生先点校)《东坡志林》中竟题为《雪堂问潘邻老》。孰是孰非?不能不辨.一苏东坡的这篇文章,公认现存最早的“东坡七集”不载。但是,同书所附宋人王宗稷撰《东坡先生年谱》“(元丰)五年壬戌”条下曾提到过它:“《雪堂问》云:……”.这个《雪堂问》到了明朝人赵开美的手里.就改为《雪堂问潘邠老》,出现在他刊刻的五卷本《东坡志林》卷四中了.他为什么  相似文献   

2.
傅山与顾炎武唱和诗共有六首。第一次唱和诗两首,是在清康熙二年(1663)所作。丁宝铨《傅青主年谱》:“(康熙)二年癸卯,五十七岁:崑山顾宁人访先生于松庄,赠五律一章,先生依韵答之。”丁宝铨刻《霜红龛集》(本文引《霜红龛集》,均为丁宝铨刻本)卷九载有傅诗,并附有顾诗)《亭林诗集》卷四载有顾诗。第二次唱和诗三首,也是在清康熙二年。《傅青主年谱》没有记载,《霜红龛集》也未收这次唱和诗,《亭林诗集》卷四收有顾诗两首。第三次只是顾炎武寄侮山诗一首。《傅青主年谱》:“(康熙)十三年甲寅,六十八岁:是年顾宁人有寄先生《土堂山中诗》。”《霜红龛集》附一、《亭林诗集》卷五均载有此诗。现把这六首诗按写作时间分三组,注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四川)人.自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至哲宗元祐年(1089),曾先后五次到过湖州.第四次自徐州移知湖州,时在元丰二年(1079),干四月二十九日到任,至七月二十八日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在湖州整整三个月,苏轼来湖期间,曾游览了湖州名胜古迹,如道场山、何山、岘山、卞山、法华山、白苹州、碧浪湖、飞英寺等,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也留下了数十首诗篇.本文辑选了其中二十五首,这些诗篇多数系记游之作,也有些诗篇系与湖地诗人往来倡和酬酢之作.这些作品,诗人尽情地赞美湖州山山水水和人物风貌,表达作者热爱湖州和湖州人民的深厚感情.我们选辑苏轼的湖州诗的目的,一方面表示对苏轼的怀念,  相似文献   

4.
《苏东坡集》有大全集本与七集本两种.大全集本原出坊本,书商往往增添改换,赝品较多,故世以七集本为善.所谓"七集",盖指《东坡集》、《东坡后集》、《东坡奏议集》、《东坡内制集》、《东坡外制集》、《东坡应诏集》与《东坡续集》.然据苏辙所撰《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北宋时仅有前五集.至南宋蜀本《苏东坡集》出,始增《东坡应诏集》.明仁宗时,尝以内阁所藏宋本命工翻刻,然其事未竟.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海虞程某为吉州守,继刻东坡集,世称成化本.据李绍所撰《重刊苏文忠公全集序》,此刻乃以宋时曹训所刻旧本及明仁宗所刻未完新本,重加校阅,旧本无而新本有者则为续集并刻之.由此可知,至此本之出,方有《东坡续集》,七集  相似文献   

5.
据《宋史·苏轼传》记载: (苏轼)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何正言(臣),摭其表语,并谋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这段不足八十字的正史,记叙的是距今九百多年前的北宋神宗朝,杰出的文学家苏轼“坐作诗讪谤罪”,被御史台关进监狱,酿成我国历史上闻名千古的文字狱“乌台诗案”[1],只是,记叙太简单了.乌台诗案的档案材料,南宋蜀人朋九万手录付刻,成《东坡乌台诗案》,其他还有周紫芝的《诗谳》,清人张秋水编纂的《眉山诗案广证》,今人陶道恕著的《乌台诗案新勘》等书,才使乌台诗案的真象,得以大白于天下,流传至今. 起因:新旧党争,种下祸根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一位文学天才,同时也是一位关心人民疾苦,较稳健的政治革新家.正因为如此,他的政敌才从他的文字入手,有意陷害他.乌台诗案的起因是较复杂的.宋神宗赵顼,是一位希望自己有所作为的国君.熙宁二年(1069年)他任命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苏轼早在宋仁宗时,就曾上书言事,提出改革吏治的主张,但他与王安石的新法主张有所不同.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上书神宗针对新法,提出不同政见,王安石非常不满,支派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从此,苏轼与变法派结下不解之怨,受到变法派的排斥.由于在朝中十分孤立,苏轼请求外放,先后出知杭州、密州和徐州.在这段时期,他长期亲民,深知民间疾苦,在执行新法时,“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政绩斐然.同时,他对于新法的弊端,又寄物托讽于诗文,“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于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宋神宗由变法转为改制.但是,混入新党的一批奸佞小人,仍然窃据要津,他们把变法改制蜕变成专门打击陷害异己的政治角逐,对政绩昭著的苏轼,唯恐其还朝受重用;对苏轼嘲讽新政的诗文,更是恨之入骨,因此,这批奸佞小人,常思伺机报复,置苏轼于死地.应该说,政治上苏轼为政敌所不容,文字上又授人以把柄,这便是乌台诗案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东坡全集f别一咨)/苏轼了,工:沼苏东J皮集(!。士,分装6册)//苏轼了商务厂汀书污(上海)出版,1负3只东坡七集(4:卷)/苏轼了宝华吮刻木,;。cs苏东坡集(l。卷,分3册)/苏轼沪两务印书馆出走)19:33苏东坡集(3册)/苏轼了商务印书馆出版,”58苏东坡全集‘上下册影印本)/苏轼了中因书店(北下)出版,19:6苏软文集(l一6卷)/苏轼著,孔凡礼点灰了中华书局(北京)出版,:。80.;;苏轼苏辙集拾遗一一《永乐大典》诗文辑佚之三/雍贵明了文学评论,工洲1.;苏著作书目及苏砰书‘目/林语堂,苏东坡传,远景出版公司(台北)出版苏研参考书目及资料来源/井二堂了苏东坡传…  相似文献   

7.
晁补之与苏轼交游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苏门四学士中,晁补之在创作上受苏轼影响最大。熙宁五年,晁补之20岁,在杭州始拜于苏轼门下,《七述》作于谒见苏轼之后。熙宁十年,苏轼离密州赴京,晁补之前往汶上谒见,并结识李常等人。元六年八月,苏轼赴颍州时,晁补之已在颍州任所。元七年三月,苏轼移知扬州,晁补之以“门弟子佐守”,公余诗酒唱和,见于篇什  相似文献   

8.
道光《褒城县志》所载苏轼牛头寺诗,各种苏轼诗集皆未收录,但这一记载渊源有自,明清相关方志可为佐证,此诗题目当为《赠牛头寺明上人》。苏轼至少两次经过褒城,具备创作此诗的条件和可能,且此诗深层意蕴与熙宁元年苏轼除父丧还朝时心境若合符契。牛头寺诗存在并未收入苏轼诗集、仅在褒城地区长期流传的可能,诗作本身也没有任何有意作伪痕迹,因此,我们认为这首牛头寺诗为苏轼佚诗当无可疑,应当据以补遗。  相似文献   

9.
据《苏轼年谱》,元丰八年(1085)八月下旬,苏轼从常州赴知登州任途中经过扬州时,杨康功献醉道士石请苏轼赋诗。在次年九月,苏轼在大风淮口舟中写下《醉道士石》诗。由此看来,苏轼作此诗时,他只是凭他的记忆写,石仍然为杨所藏,这就排除了苏轼在石上自书的可能性,现存于山东青州博物馆里的醉道士石上的苏轼的《醉道士石》诗并非苏自书,当是后代好事者所为。  相似文献   

10.
苏轼自神宗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在湖州任上被捕解京入狱算起,到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得旨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为止,足足坐了五个月的冤狱——“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的奇耻大辱,对苏轼的思想、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对于这样一件在北宋历史上罕见的文字狱,历来说法却并不一致.总起来说有两种互相对立的说法:一是说苏轼讥讽朝政、谤汕中外臣僚,罪有应得.神宗朝的御史台作如是观;后世研究王安石者,在肯定王安石新法、批判保守派时,也往往作如是观.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乌台诗案”是一个大冤案.苏轼的弟弟苏辙最早提出这一看法.他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苏轼“徙知湖州,以表谢上,言事者挺其语以为谤,遣官逮赴御史狱”.①在这里,由于当时的现实环境,子由不可能说得更加彻底,只能这样吞吞吐吐,略而不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诗,"气魄豪迈,颇有李白概".现保存下来的有"四千多首",其中居琼三年,所写的也算不少.据苏轼《居儋录》(又名《海外集》)所载,苏轼居琼期间共写诗一百六十九首,散文一百二十八篇,辞赋五篇,颂十八篇,铭四篇,平均近两天写一篇(首).其弟苏辙(子由)对他在岭南的著作这么评价:"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之未达."又说:"东坡谪居儋耳,独善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哀惫之气."(苏辙  相似文献   

12.
东坡闲话主诗人龙吟:作为苏东坡人生重要分水岭的"乌台诗案",究竟是因何引发的?始末如何?且听黄玉峰先生细说端详——元丰二年(1079年),在湖州任上的苏东坡被押到了京城。这是怎么回事呢?当年三月,苏东坡离开江苏徐州,四月二十日到浙江湖州上任。此前,他因在徐州抗洪救灾,立了大功,得到了皇帝嘉奖。他的警惕性更差了,对新政的弊端又口无遮拦地批评起来。他不知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1036~1101),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坛领袖。他一生两莅密州,第一次任密州知州,第二次赴登州任知州时路经密州。熙宁七年(1074年),苏东坡卸杭州通判任,诏命其以太常博士直史馆权知密州军州事,五月得“移知密州之命”,九月动身赴任。路上,苏东坡写下(沁国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东坡乐府笺》卷一)一词。词云:“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搞锦,朝露团团。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  相似文献   

14.
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由"苏东坡"引出的话题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东坡精神的内涵相当丰富,值得我们不断深入研究、挖掘、传播。新时期研究苏轼的论文、专著、诗词校注、年谱、传记颇多,呈多维度、多方式、多风格的态势,韩国强先生的《寻访东坡踪迹》就是在这种学术语境中产生的新颖之作。该书以一种轻灵、优美的方式传播东坡精神,体现了景真、意深、情茂的三大特点,作者寻访东坡踪迹,跟随东坡一世,活现东坡一生,融贯千年与当今体验。  相似文献   

15.
一、苏学士错续菊花诗苏轼,北宋文学家,号东坡居士,故后人经常称之为苏东坡。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记载了苏东坡续错王安石诗的故事,说的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刚好王安石不在,却见案上有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相似文献   

16.
问题解答     
苏轼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是怎么回事? 答:毛主席在1941年作的《关于农村调查》的重要讲话中有一段说:"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要用个'四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见《红旗》杂志1979年第1期,第5页)"八面受敌"一词见于苏轼(东坡):《又答王庠书》(载《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四十六  相似文献   

17.
我对于碑和帖都是外行,从来没有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要为一部苏帖写个“说明”,实有滥竽之嫌。苏轼是元丰三年(1080)贬到黄州的,初住定惠院,四年改寓临皋亭,五年随在临皋亭近东坡筑雪堂,自号东坡居士。后世称“苏东坡”之名,自此始。是年因黄州之赤壁,于长江作舟游,成前后《赤壁赋》。六年、七年均在黄州。同年四月量移汝州。苏东坡在黄州前后约五年,至今留下许多遗迹。因为有赤壁之误(火烧赤壁实在蒲圻),他写了赋、诗、词(《赤壁怀古》),反而使黄州的赤壁更为有名了。两个赤壁,互相邻近,我不相信苏轼连这点历史常识都没有。他因在黄州既也有赤壁,正好借题发挥而已。  相似文献   

18.
北宋著名文学大家、词赋革新派领袖人物苏东坡(名苏轼,号东坡居士,1036-1101年),自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因贬谪到达黄州,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一日别离黄州赴汝州,在黄州谪居了四年又四个月(两个闰月).  相似文献   

19.
《东坡先生墓志铭》是苏轼之弟苏辙的亲笔墓志,苏辙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再现了苏轼的一生。元代脱脱《宋史.苏轼传》是在墓志铭、笔记史料的基础上加以润色而成的,中间穿插有不同时期苏轼上表的疏、议,内容详实,前后连贯。林语堂本《苏东坡传》和王水照、崔铭本《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都是可查可考、资料详实、内容丰富的人物传记。  相似文献   

20.
宋绍圣初年,派系矛盾加剧,朝廷对元祐党人的打击报复日趋严重.其时,滴居广东惠州的大诗人苏东坡写了一首《纵笔》诗:“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阎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首描述个人孤寂情状的生活小诗,传至京师,竟触怒了天子.宰相章惇不满苏东坡“春睡美”,笑曰:“苏子尚尔快活耶?”于是东坡再贬海南,赴昌化军(儋州)安置(事见《舆地广记》、《艇斋诗话》等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