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见《论语·泰伯》篇。郑氏曰:“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民从之;若皆知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郑氏认为民皆愚顽,所以,王者设教,只要他们跟从,不须知道本末。这种解释和孔子思想不相符合。《子路》篇记载,孔子适卫,冉有仆。孔子回答冉有的问话说,“民庶”之后,要“富之”,“教之”,没有认为民愚顽不教的意思。西晋何晏《论语集解》修正了郑氏的解释。他说:“由,用也,可使用而不可知者,百姓日用而不能知。”何氏采用了战国时期对民的相当流行的看法。如孟轲说:“行之而不著焉,穷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尽心》下)《中庸》也说:“百姓日用而不知。”朱熹《论语集注》承袭了何氏的解释略有更益。他引用程子的话说:“圣人设教,非不欲家喻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耳。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四暮三之术,岂圣人之心乎?”近人也相信这种解释,如钱穆《论语新解》说:“民性不皆明,有智在中人以下者,故有不可使知也。若在上者每事於使民由之之前,必先家喻户晓,日用力于语言文字,以务使之知,不惟无效,抑且离析其耳目,荡惑其心思,而天下从此多故矣。”徐英《论语会笺》说:“盖政令之推行,有不得不然者,势也。政令既行,  相似文献   

2.
许鹤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1):74-75,90
关于《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解读,历来争议很多,本文根据孔子生平事迹以及《论语》一书所载孔子言行,从考察孔子思想入手,对此句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论语·泰伯》中“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历来有不同的断句和解释,分歧的关键在于对其中重点词“民”的理解。下面略陈己见。早在“五·四”运动前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为倡导民主,曾说这句话古人圈点句读错了,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有人认为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都是“老百姓可以  相似文献   

4.
许鹤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1):74-75,90
关于<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解读,历来争议很多,本文根据孔子生平事迹以及<论语>一书所载孔子言行,从考察孔子思想入手,对此句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论语·泰伯》中有一句话: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一般认为该句有三种标点法: 一、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相似文献   

6.
《论语·泰伯篇》第九章很短,但很有名。原文只有“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12个字。就这句话,有两种句读法,意思截然相反。其一,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20世纪70年代的批林批孔运动中,除了批孔子的“克己复札”外,重点批的就是这句话了。当时,这句话的句读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里的“子曰”被翻译成“孔老二说”,孔  相似文献   

7.
孔子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是在强调治民以德礼而不以刑辟,其历史背景应是针对春秋晚期出现的德礼与刑辟之间的争论与抉择而表明自己的立场,其历史渊源则可追溯到叔向那里。叔向和孔子的抉择有着深层的历史背景。《尊德义》"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与"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还不能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8.
《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根据.但记录者不是一个人,记录也不系统.有的篇章比较长.内容较详尽.几乎可以作为小说来读;有的短得无头无尾.甚至不能成句.限于古时的书写条件.遣词造句尽量从简,又没有标点之法,因而有些章句读起来就令人费解了.《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由于句读的不同,导致对孔子思想的铨释不同.本文拟对这一个问题作一些讨论.传统的句读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朱熹《四书集註》)按照其字面来理解,意思是很明显的.于是,批孔者抓住这两句话,认为是孔子专制思想的典型表现.指责孔子主张推行愚民政策.大加挞伐.尊孔者或避而不谈.或惋惜地称之为孔子思想中的自我矛盾,或是保守思想的表现.孔子的原意是不是这样的呢?宋儒早有看法.朱熹引程子曰:“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岂圣人之心乎!”(见同上)认为孔子原意并不是不使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对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篇》)这句话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这句话与‘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滑稽列传》所载西门豹之言,《商君列传》作‘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大致相同,不必深求”(杨伯峻《论语译注》第87页)。具体解释为,对于老百姓只可以  相似文献   

10.
下面是《论语》中的一句话,由于标点符号位置不同,意思也发生了变化。真可谓褒贬只缘标点异。例: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1.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对于老百姓,可以任由他们处于自在状态,不可让他们知道国家的重要事情。(孔子是十足的推行愚民政策,看不起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文无标点,靠读者的理解去断句。同是一文,因断句不同而文意大相迳庭甚或相反者,比比皆是。《论语》中的个别断句不同而意思截然相反者,古已有之。如《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传统断句是:“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唐朝陆德明在所著《经典释文》中主张断句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现拟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断句法提出,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2.
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列举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五种标点方法,并通过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生平作为,得出了这句话的句读体现孔子的“仁民爱物”思想。  相似文献   

14.
《隋经籍志考证》是乾嘉时期的学者章宗源所撰写的一部对于《隋书.经籍志》加以考证的著述,此书虽然成书较早.但是此书长期秘不示人.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所存的光绪三年(1877年)由湖北崇文书局刊本仅有史部。至于此书是否全部完成,还是仅完成史部这一部分.众说纷纭.其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复旦大学的李庆《关于(隋书经籍志考证)的三个问题》,对于该书的成书、类目次第以及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是否窃取章宗源成果诸问题做了分析,还认为:此书仅完成史部,其他各部章宗源并没有做。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相似文献   

16.
现行高中文言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入文中“异乎王子者之撰”一句的“撰”字,课文注为:“撰,具,才能,指为政的才能。”这个说法来源于魏何晏的《论诗集解》,他在注中引用西汉孔安国的《论语训解》的解释:“撰,具也,为政之具。”宋代邢员对此作了进一步说明,他在其《论语注疏})中说:“撰者,撰具也。未敢言其志,先对此辞言已之所志异乎三号者所陈为政之具也。”对于孔、何这个训释,历代聚讼纷法,王力先生在其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文选注中仍在沿袭孔、河之说:“撰,才具(才干),指从事…  相似文献   

17.
"讷于言而敏于行"之"讷于言",即君子言无所苟之谓,其义当为"谨慎""慎重",而历来之"迟顿"则是表象的反应;"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当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反映的是孔子德政学说的精神;"赐不受命"之"命",既非天命,又非官命,乃为教命,即师命;"游于艺",指优游于道之外的一切才艺,与为本、为体的道相比,则为末、为用,皆属形而下之"鄙事";"吾与女弗如也",孔子肯定子贡有自知之明,故判之曰"弗如也",又以"吾与女弗如也",慰勉子贡。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列举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五种标点方法,并通过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生平作为,得出了这句话的句读体现孔子的"仁民爱物"思想.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传王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曰:“文学不可任邪?经术不可任邪?吏事不可任邪?”介曰:“安石好学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熙宁二年二月行新法。王安石荐吕惠卿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司马光谏曰:惠卿奸巧,非佳士。…  相似文献   

20.
朱熹受程颐的启发,把理分为“所当然之则”与“所以然之故”两个不同的层面,并认为后者比前者“更上一层”。朱熹以此诠释《论语》“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而认为“所以然之故”就是“天命”。从现代的观点来看,“所当然之则”相当于具体的特殊的自然法则、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属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所以然之故”相当于抽象的普遍的最高原理、原则,属于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