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出版传播的本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版是一种历史最悠久的借助于载体而进行的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它是由传播者(作者、出版者)、传播渠道(运用印刷、复制等手段,借助载体)、受众之间的一系列的传播关系构成的社会信息的传播活动,是以人类精神文化的创造成果为传播内容,以载体为传播介质,以复制为技术手段,以社会公众为传播范围,以有偿传播为传播方式的一种社会信息的传播活动.出版的根本目的是传播知识信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2.
谈出版信息资源积累的原则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版信息资源是出版活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狭义的出版信息资源是指储存在出版物载体上的信息内容;广义的出版信息资源是指出版物的信息内容以及出版活动所需信息资源的集合,主要包括出版物知识内容信息、出版宏观环境信息、出版行业信息、学科信息、作者信息、读者需求信息、  相似文献   

3.
数字出版信息资源是指数字化载体的出版信息资源,是出版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同时也是出版企业制定战略规划的重要依据.对数字出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贯穿出版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全过程,具体体现在分析出版企业战略环境、明确出版企业战略目标、选择出版企业战略途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马俊 《出版参考》2012,(21):16-17
正有人说,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的掘墓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出版,实现了出版信息载体的多样化和全球化、信息组织的数据库化、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和高速化,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传统出版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新技术催生的新兴出版形态,如博客、播客(视频分享)、拍客、维客、文学网站、手机报、网络游戏、网络出版等,发展迅猛。这些出版形态脱离了纸张、油墨等实物载体,出版环节少、效率高,读者随时  相似文献   

5.
浅论网络学术出版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载体的优越性及新一代信息检索者的趋向,将使网络学术出版应运而生。学术出版由纸质媒体向网络载体的转换也是一种范式革命。为此就有必要探讨网络环境下学术出版的范式。 对于学术出版来说,网络可以超越纸质媒介的一些局限性。以网络为载体,信息的数字化、环境的虚拟化使学术出版具有了无限的信息容量、便捷的传输方式,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1.能够  相似文献   

6.
出版信息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仅指出版信息内容本身;广义不仅包括出版信息内容本身,而且包括与出版信息相关的技术设施、人员、资金等。出版信息资源的分类以"载体是否数字化"可分为非数字化出版信息资源和数字化出版信息资源;以其构成来源可分为出版内容信息资源、出版生产经营信息资源和出版环境信息资源。出版信息资源自身的特点主要有广泛的社会性、明确的目的性以及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PUBO:面向出版的数字资源本体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出版业在出版载体和出版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出版机构而言,出版物不再是单一的资源,不仅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光盘、附件、元数据等多种资源的集合,还包含出版过程中的相关资源,如结构信息、排版信息、设计信息、字体信息等。如何对所有这些资源及其关系进行建模,以实现这些出版资源的统一表示和复用,是数字出版面临的问题。文章详细介绍了基于OWL-DL标准的出版物数字内容资源本体模型PUBO,包括内容结构、内容特征、表现形式、载体方式以及资源之间的关系,最后介绍了该模型的应用方式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一、出版信息管理——出版工作的基础。出版信息是出版工作有关信息的总称,它是出版行为的客观表征。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存在着出版活动,哪怕是最基本、最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就必然伴生出相关的出版信息。由此看来,出版信息实在是太广泛、太庞杂了。  相似文献   

9.
纵览出版业数千年历史,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与信息载体的变化有着重要联系。从甲骨、竹简、帛到纸张,出版业经历着一次又一次激动人心的革命。 互联网作为一种革命性的生产力工具,在出版业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它与传统出版业的整合,必然结束一个传统出版时代。网络出版的出现,促使传统纸介质的分子书向比特介质的电子书转化,出版业将发生一场最彻底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缩短学报出版时滞是当务之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郑福寿 《编辑学报》1993,5(3):157-160
自然科学学报(以下简称为学报)是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缩短它的出版时滞(收稿日期到出版时间)就等于缩短科学技术向产业、商品转化的时间。科学技术信息具有时效性。时间是科技信息的生命线。在信息社会里,赢得信息的时间,就等于赢得金钱。可见缩短科技信息的载体——学报的出版时滞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1 缩短出版时滞适应经济腾飞 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要靠生产力的快速前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和交流及传播等诸因素。那么,学报的出版时滞的长短必须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学报论文出版时滞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信息社会里,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抢占学术制高点的重要手段。高校学报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应以最快的速度且以高质量的载体形式向社会各阶层介绍高校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以最短的时间被科技工作者在实践中推广、运用,产生其客观价值。但目前高校学报出版时滞普遍较长,不适应当前信息时代的要求。为了探讨高校学报论文出版时滞,作者对新乡医学院学报(以下简称新医学报)1991—1998年所载全部论文的出版时滞分布作了统计分析,旨在客观反映出新医学报论文出版时滞状况,为同道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速度、接入设备和存储介质的发展,信息的出版已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信息的载体也越来越丰富,由传统的纸张印刷品,逐渐扩展到以CD-ROM为载体的光盘出版物,以及基于WEB的网络出版物,如电子书。新世纪将成为多种媒体并存的出版新时代,并由此而出现了跨媒体出版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目前电子音像出版的资源利用。企业规模、产品质量和经营策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大矛盾。首先是条块分割与资源综合利用的矛盾。音像制品的普及和电子出版物的流行,弥补了印刷图书在声像信息、数据容量、交互阅读等方面的不足,国内外的出版社越来越重视出版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多种载体的配套开发。这不仅符合现代化知识信息的传播需要,而且多载体综合开发配套销售,可以节省成本,有利降低价格,减少被盗版风险。电子音像出版是现代化高科技生产,对信息资源共享和技术投人的需求量远远超过其他出版方式。而出版行业条块分割造成独占出…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OA(开放存取)逐渐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期刊出版模式,与由读者付费的传统出版模式不同的是,开放存取属于一种需作者付费的出版模式,具体包括赞助或广告植入、作者个人付费和统一付费等。印刷版或电子版是传统出版模式最为重要的信息载体,而网络电子版则是OA的主要信息载体,通过无偿方式向广大读者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尽可能无障碍地传播学术成果供全世界  相似文献   

15.
数字出版环境下的信息资源采集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与信息资源采集最为密切相关的出版视角切入,对数字出版环境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数字出版环境对信息资源采集在载体选择、内容选择、采集结构、采集方式和采集经费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提出了梳理关系、准确定位,合作采集、协调共享,突出特色、调整结构,加强调查、合理配置等数字出版环境下信息资源采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的时代,社会信息的广泛传播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人类活动的每一个角落都存在着信息和信息的运动。 社会信息依据载体特征分为非记录信息和记录信息。前者是一类即生即灭的瞬间信息,后者可分为非公开出版信息和公开出版信息。尽管从数量、品种和使用的频率、广泛性方面,非公开出版信息均大大超过公开出版信,但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看,公开出  相似文献   

17.
在所有信息载体中,期刊是一种最重要的信息资源.期刊内容新颖、出版快捷和信息量大,是了解各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水平的重要信息工具.  相似文献   

18.
针对电子资源不同的类型特征、信息出版特征、内部信息特征、载体形态特征,探讨了电子资源著录信息源的选取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信息市场的角度出发,来考证信息交流的社会变化和发展轨迹.文章研究了社会信息交流的经典模式,构造了传统信息市场中典型出版交流链,指出了我国传统信息市场中的出版交流瓶颈问题;分析了网络环境下信息出版过程、信息市场结构、信息载体和信息市场规模等方面的变化情况,构造了网络环境下信息市场结构变化和规模变化模型.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数字化出版时代的来临,在互联网上以数字化信息为流通载体的编辑、制作、发表、销售的网络出版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一些有远见的出版社也早已满怀信心地迈出了实现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相结合的坚定步伐。纵观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相结合这一现代出版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它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的结合是传播学理论在出版领域的完美体现。这主要表现为两者的结合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传播学原理中的几大基本原则。(1)充分发挥信息的最大效用(信息最大效用原则)对于如何发挥信息的最大效用,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