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索跆拳道运动员前横踢动作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差异性。方法:采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Kistler三维测力台和Deado电子护具计分系统,采集13名跆拳道运动员前横踢动作下有效得分时髋、膝、踝关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使用Visual3D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逆向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并对结果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1)进攻腿:髋关节屈曲力矩峰值、膝关节伸展力矩峰值优势侧大于非优势侧(p<0.05),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优势侧大于非优势侧(p<0.01),髋关节伸展力矩峰值、外展最大角度非优势侧大于优势侧(p<0.01)。(2)支撑腿:髋关节屈曲幅度、屈曲功率峰值、外展功率峰值优势侧大于非优势侧(p<0.05),髋关节外展力矩峰值、膝关节伸展力矩峰值优势侧大于非优势侧(p<0.01),髋关节伸展角速度峰值、踝关节跖屈力矩峰值非优势侧大于优势侧(p<0.05),髋关节外展角速度峰值、膝关节屈曲力矩峰值、踝关节旋外角速度峰值非优势侧大于优势侧(p<0.01)。(3)进攻腿击打力度值及进攻腿和支撑腿垂直...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20m×5负重往返跑对下肢爆发力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交互设计,14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分别完成2次20m×5负重往返跑,分别在运动后即刻和20min进行下肢爆发能力测试,并记录RR间期。结果:与安静状态相比,优势侧和非优势负重运动后,心率、运动后过氧消耗和运动冲量均显著增加(P<0.01),但优势侧和非优势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安静值相比,优势侧和非优势侧运动后即刻整体表现下肢爆发力纵跳高度显著降低(P<0.05),同样的,最小作用力、垂直蹬伸速度和腾空时间在运动后即刻显著下降(P<0.05),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动力学指标运动前后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运动后20min内均除平均速度显著增加外(P<0.05),其余指标均恢复到安静状态(P>0.05)与安静值相比,优势侧和非优势侧运动后即刻整体、前后和左右方向摆动均显著增加(P<0.05),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运动后20min内均恢复到安静状态(P>0.05)。整体上,表明单侧负重,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爆发力能力的波动程度相同。结论:下肢优势侧不影响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恢复期爆发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种不同方向(前跳、斜跳与侧跳)单腿跳跃落地侧切变向及运动疲劳对踝关节扭伤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与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15名男性大学生业余球类运动者在疲劳前后完成3种不同方向单腿跳跃落地侧切变向动作时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指标。结果:在触地时刻,不同方向落地侧切时踝跖屈角度和踝内翻角速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侧跳最大,前跳最小在缓冲阶段中,最大踝内翻角、最大踝内翻角速度、最大踝内翻力矩和最大垂直地面反作用力指标在不同方向落地侧切时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侧跳最大,前跳最小。疲劳前后不同方向落地侧切的各项指标中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方向落地侧切动作可对踝关节动作模式造成影响,侧切变向角度增加可能导致更高的踝关节扭伤风险。运动疲劳可能不会增大男子落地侧切动作踝关节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优势侧肢体动作技能水平与示范模式对非优势侧肢体复杂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方法:首先,以足球正脚背踢球为载体,8名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运动生物力学方法对非优势侧肢体动作与优势侧肢体动作的差异特征进行研究,提取能够反映双侧动作技能差异的指标;然后,将48名被试分为低水平十学习型示范组、低水平十熟练型示范组、高水平十学习型示范组、高水平十熟练型示范组,共计4组,以学习非优势侧正脚背踢球为任务,对4组被试分别进行了学习后即刻、24 h保持测试以及迁移测试.结果表明:在学习、保持/迁移测试中,具有优势侧学习经验者,无论采用何种示范模式,其非优势侧肢体复杂动作技能的学习绩效均优于无优势侧学习经验者;在保持/迁移测试中,具有优势侧学习经验者,其非优势侧肢体复杂动作技能的学习绩效,采用学习型示范优于熟练型示范;无优势侧学习经验者适宜采用熟练型示范;具有优势侧学习经验者适宜采用学习型示范.  相似文献   

5.
对31名(13男,18女)普通大学生完成急停起跳、侧切和垂直落地前冲动作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指标进行测试与分析,以了解不同前交叉韧带危险动作和性别对下肢力学指标的影响.应用红外光点运动测试系统和测力台对受试者完成动作过程中膝关节三维角度和地面三维反作用力进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3个动作着地阶段的力学指标有显著不同,证明3种运动形式在前交叉韧带损伤机制上存在差异.与急停起跳和垂直落地前冲动作相比,完成侧切动作将受到较高的水平方向地面反作用力,产生较小的膝关节屈角和较大的膝关节外展角.3个动作着地阶段中的力学差异不受性别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立定跳远与纵跳的动力学比较分析,探讨采用纵跳或立定跳远来评价下肢爆发力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方法:运用三维测力台对10位普通大学男生进行立定跳远和纵跳的测试。每个受试者按要求进行三次立定跳远和三次纵跳,对于每一个受试者,取其最好的测试成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纵跳中的地面反作用力比立定跳远的地面反作用力要大12.90%,最大功率更是相差49.30%。纵跳中最大功率与纵跳成绩相关系数高达0.83,而立定跳远中最大功率与立定跳远成绩相关系数仅0.29。结论:纵跳比立定跳远能更准确有效地评价普通学生的下肢爆发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比跳高运动员足弓刚度对单腿纵跳成绩的影响,为跳高运动员选材及专项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招募15名男性国家二级跳高运动员,对受试者足部形态进行红外光学扫描,采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和测力台同步采集受试者纵跳动作的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结果:在纵跳表现中,足弓刚度与地面反作用力峰值间存在线性关系,高刚度足弓受试者的峰值vGRF显著大于低刚度足弓的受试者(P<0.05),高刚度足弓组冲击加载率为15.2BW/s±1.8BW/s,低刚度足弓组地面反作用力加载率为12.3BW/s±0.9BW/s,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高刚度足弓组的峰值vGRF时刻踝屈角度(21.24°±4.4°)显著性高于低刚度足弓组的峰值vGRF时刻踝屈角度(24.43°±3.6°),P<0.05。结论:在优秀跳高运动员中,足弓刚度与纵跳过程中的踝膝关节屈伸角度、地面反作用力及加载率有显著影响,且与地面反作用力峰值间存在显著正向线性关系。因此,在跳跃类项目我们应该关注运动员足底肌肉力量训练。在描述跳跃过程中的足部及其生物力学特征时,使用静态足部分类值得纳入考量。  相似文献   

8.
研究背景:现有研究文献尚无有关在着地过程中不同表面倾斜度和踝关节护具效应的运动学、动力学和地面反作用力的综合数据。通过对比25°斜面和平面的着地以及使用和不使用踝关节护具情况下来检测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研究方法: 11名健康受试者[年龄:(24.6±3.5)岁,身高:(24.6±0.10)m,质量:(65.6±14.9)kg)参与本次研究。受试者在4个动态运动条件下各进行5五次实验:从0.45米高处垂直下落至25°的斜面(IS)或平面(FS)上,使用或不使用半刚性踝关节护具,同时采集三维运动学和测力台地面反作用力数据。利用2×2(表面X踝关节护具)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来评估选定的变量。研究结果:与平面着地相比,斜面着地造成较小的垂直和内侧地面反作用力峰值。研究还发现踝关节背曲运动范围、着地角度和背曲速度、最大外翻与跖曲角速度提高,但产生了更大内翻角度和运动范围、着地内翻速度和最大跖曲力矩。踝关节护具在斜面着地时减少了达到地面反作用力第二垂直峰值的时间、着地角度、背曲速度、最大外翻和跖曲速度,但增加了跖曲力矩的最大值。研究结论:斜面增加踝关节额状面的运动范围和踝关节负荷。但是,就斜面着地而言,踝关节护具对踝关节额状面的运动范围和踝关节负荷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主要运用生物力学的方法研究不同踝关节保护措施对足球运动员侧切时支撑腿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运用红外光点运动捕捉系统同步三维测力台,对足球运动员在不采取踝关节保护措施、贴扎和佩带护具3种状态下侧切过程中支撑腿有关力学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在侧切过程中,贴扎缩短了受试者从接触地面到达首次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的时间,减小了足最大背屈角度、最大内翻角度和最大内翻角速度;护具显著减小了足最大背屈角度,明显增加了最大内翻角度和踝关节最大外翻力矩。结论贴扎能有效地减小踝关节活动度,但使人体侧切着地初期缓冲能力下降;贴扎能为人体保护机制提供更多的时间来应对踝内翻,也许会减少踝关节潜在的损伤。护具能有效地限制了踝的屈伸活动度。二者的使用并未对膝关节带来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足、篮球运动技术掌握过程中肢体对侧迁移的观察,采用半径误差(Radial Error,RE)和命中率对迁移效果进行评定,找寻肢体对侧迁移不对称性的方向。结果表明,在一定阶段非优势侧向优势侧的迁移效果比较显著;非优势侧的肢体对侧迁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两侧肢体运动技术的同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