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相差关系”应用题教学是低年级应用题的重点和难点。此类题由“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两大类构成,其特点是两个同类量进行差比,在教学中,学生容易在认识上出现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2.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两种应用题都是求两数相差关系的应用题,它们共同反映了大数、小数、相差数三个量之间的联系。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教学,则便于及时对比、提前比较顺叙题和逆叙题。我们的具体设想是:一、精心设计准备题,理解基本概念教学“比……多”、“比……少”应用题,必须与“求相差数”应用题挂上钩,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同样多”、“谁与谁比”、“谁多谁少”、“相差数”等数学术语。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三组题。  相似文献   

3.
杨发勇 《江苏教育》2000,(10):39-39
“相差关系”应用题是低段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其中“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有顺叙也有逆叙的情况,对于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一、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确实较难,对智力发展较迟缓的学生来讲难度更大。由于他们思维慢,分析能力又差,解题时往往会乱做乱猜,针对这情况,我教学生运用“符号分析法”,帮助学生解题,效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4.
简单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分为四类,即部总关系、相差关系、份总关系、倍数关系的应用题,而这四类应用题中最基本的是部总关系和份总关系的应用题.所以在教学部总关系的应用题时,要让学生弄清加法、减法的意义;在教学份总关系的应用题时,要让学生弄清乘法、除法的意义.相差关系、倍数关系的应用题分别与部总关系、份总关系的应用题有关.因此,在教学相差关系、倍数关系的应用题时,要注意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已学的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这就涉及到学生知识的迁移.  相似文献   

5.
“比多(少)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虽然属于简单应用题,但却是以后学习复合应用题的基础。但不少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常出现一些错误,如片面理解“比多(少)”,尤其是间接叙述的题,更易造成概念不清。数量关系模糊,表现为见“多”就加,见“少”就减,不去具体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掌握概念,明确数量关系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必须让学生掌握“同样多”、“甲比乙多”、“甲比乙少”、“谁多”、“谁少”、“求多”、“求少”等概念。上新课前可先复习一些旧知识,通过复习,找出两…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三年级数学教材与二年级相比,难点多,坡度大。例如:(1)多位数的四则运算很复杂,一道题需经多次计算,只要其中一步出错,就会导致全题出错。(2)低年级的应用题比较简单,题材大多取材于实际生活,学生熟知,较易理解;而三年级的应用题很复杂,题材已扩大到生产、流通等其他领域,学生感到陌生,较不易理解。 二、应用题内容很复杂,多步计算的复合应用题是重点,综合运用明显增强,与低年级相比,坡度较大。 作为三年级的数学教师,对教材以上几方面的特点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若没有及时突破“难点多”、“坡度大”这两个大关,学生的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7.
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一单元里,编写了“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一步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是本单元的知识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把它同“正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混淆.有的学生一见“多几”就用加法或见“少几”就用减法.  相似文献   

8.
教师在数学中要有整体观念,不能把一个例题看作是孤立的个体,就题讲题,而要很好地研究每个例题的意图,例题之间的联系,该例题和今后的学习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前想后,不断地使新旧知识形成网络,为学生建立起知识整体结构,例如“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是低年级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往往见“多”就加,见“少”就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相似文献   

9.
简单应用题既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又是低年级数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二册中的“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如教学不得法,学生往往会见“多”就加,见“少”就减。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现就新教材的编排特点谈谈教学建议。 一、新教材的编排特点 “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这三种类型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在旧教材中是分散编排的,虽然学生容易按类型逐个掌握,但所获得的知识是孤立的、零散的,需用较多的时间反复多次地对比练习,学生才能较好地掌握解题方法。“九义”教材则是把这三种类型简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五年制数学第三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应用题”时,我准备了一些卡片,上面分别写着“三年级比四年级少栽树150棵”、“小华比小刚重10斤”、“一年级比二年级多50人”、“弟弟比哥哥矮15厘米”等文字,每节课用几分钟时间利用这些卡片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于突破难点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训练的方法有: (一)看卡片,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说出以谁为标准来比较,谁是较大数,谁是较小数,相差数是  相似文献   

11.
一、严密地、合理地设计联系新旧知识的中介题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在教学“求比两个数的和多 (少 )几的数”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时 ,首先抓好铺垫复习和新知识的导入环节 ,应精心设计联系新旧知识的中介题。(一 )以旧引新 ,抓住知识的生长点 ,瞄准知识的发展点。由于学生在以前学过“求比一个数多 (少 )几的数”的应用题 ,而新知识是“求比两个数的和多 (少 )几的数”的应用题 ,因此 ,可据此设计一组与新知紧密联系的复习题 ,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 ,又能促使学生知识的迁移。如出示“苹果比桔子多 1个或苹果比桔子少 1个” ,…  相似文献   

12.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正叙的;一种是反叙的。虽然小学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解答常见的加减应用题,但在解答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往往把它同正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相混淆,机械地见到“多几”就用加法,见到“少几”就用减法。为了防止学生如此错误地理解和计算,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一)目的。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就必须摸清教学现状,以便提出改进措施。为此,我教研室曾对全区应用题教学现状作了摸底调查。(二)做法。分年级定内容,分学校定时间,分步数定标准。在不复习的情况下统一试题进行调查。具体做法是:①按整、小数应用题的阶段性,分别了解一、二年级的一步计算应用题,对三年级调查;二、三年级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对四年级调查;三、四、五年级的多步计算应用题,对六年级调查。②为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求相差数”、“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及“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同一数量关系的三种不同形式(以下统称为差比类应用题)。这类题是简单应用题的重点及难点,教学中常常产生这样的现象:每教一类时,解题正确率很高,综合在一起就容易混淆;刚教学如何辨别时学生较能掌握,过一段时间,错误率就明显增高。其原因在于过去教学存在以下几  相似文献   

15.
“相差关系”应用题,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难点之一。教材是分散编排的。如能在教学中将这组应用题编排在一起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可使学生掌握这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明晰有关的基本概念,理解并掌握基本数量关系。从整体上认识这组应用题之间的内部联系。  相似文献   

16.
部编小学二、三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先后多次分散出现了“比一个数多几”和“比一个数少几”这类数量关系的应用题,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上,都比省编算术教材加深了。我们曾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摸底检查,出了这样一道题:“学校食堂本月用煤2500公斤,比上月少用了500公斤,求上月用煤多少公斤?”与考的54个学生,仅8人解答正确,出错率达85%。因此,我们认为对“比……多”和“比……少”这类应用题的教学必须引起重视,对它的教法应予研究。下面谈谈我们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相差关系”应用题是低段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其中“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有顺叙也有逆叙的情况,对一J几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  相似文献   

18.
“相差关系”应用题就是九义教育五年制小学教学第二册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是建立在“同样多”的基础上学习的。“相差关系”应用题由“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三种形式组成。其特点是两个同类量进行差比。如何教学以上“相差关系”的三种形式的应用题呢?  相似文献   

19.
启发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的关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本第四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这个单元中,在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这类应用题时,教材安排了一些“多几”用减、“少几”用加的例题和习题,但这种利用间接叙述形式的题目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要独立解答,难度比较大。由于分析问题的能力所限,学生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往往不注意数量关系的分析,而出现看见“多几”就用加法、“少几”就用减法的错误。要克服这个难点,本人认为关键是启发学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低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刚刚听完(或读完)应用题的条件之后,不管后面问的是什么,就列出算式;有的学生在计算出结果后,不论是加法题还是减法题总是千篇一律地回答:“一共是……”,有的学生在解答比多、比少类型应用题的时候,只要看到题中有“多”字就用加法计算,有“少”字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