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是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优劣首先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韩愈在《进学解》中说 :“记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钩其玄。”“提其要”、“钩其玄”就是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抽象、概括、归纳、总结 ,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 ,既便于记忆贮存 ,又便于应用时随时提取 ,也有助于从宏观角度上把握历史 ,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体系 ,谈点自己粗浅的看法和做法。一、建立中学历史知识体系的基本方法(一 )引导学生分析建立历史知识体系的总体思路《考试说明》中能力要求的第一个方面“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包括…  相似文献   

2.
唐代古文家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思是:对于记事的书一定要抓住它的要点,对于立论的书一定要探索它的深奥道理。其实,韩愈的意思未必是这样机械,将两者截然分开。我们可以把这两句话理解为互文,即记事的书和立论的书都要既提其要又钩其玄,不过有时有所侧重罢了。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片言居要,散点察微 如下面这段文字  相似文献   

3.
概括,就是韩愈所说的“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这里“提其要”、“钩其玄”就是指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用简洁明晰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内容。阅读方面的概括能力包含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语段内容和层次的概括,全文中心的提炼等等。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扣住文章内容的特点去设置问题,让同学去思考回答,可以开拓他们的思路,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达到提高他们概括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唐代韩愈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读一部书,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纲要,钩出其精义.从哲学意义上说,也就是要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读书上,特别是在文科的学习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以政治学科必修模块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为例,谈一谈如何提要钩玄——理清"理"和"序".  相似文献   

5.
韩愈治学,不仅以“勤”著名,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概括了一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而且还十分讲究治学方法.他在《进学解》里写道:“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就是说:读书,不仅要看,要读,要想,而且一定要勤动笔头,勤记笔记。学习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书,  相似文献   

6.
文本综合法     
每读过一个文本之后.大都会在记忆里留下一些印象,这印象也可谓整体的感知或把握。但若停留于这个层面.显然是不够的。换言之就得在进一步的解读中,有所综合。关于综合.前人多有论述。比如韩愈在《进学解》中就说过:“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相似文献   

7.
唐朝著名古文大家韩愈在《进学解》中写道:“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里所说的“记事者”是指史书,即叙事性文章;“纂言者”是指学术论著,即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韩愈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即提要钩玄法。它适用于一切文章的阅读,尤其适合高考卷中的社科类自然类科技说明文科技论文以及叙事性散文的阅读答题,是高考阅读训练必不可少的行之有效的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提要钩玄,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增强概括、分析的能力,从而真正快速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那么,在阅读中如何运用提要钩玄法?在运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8.
一、带题求解法:带上渴望解答的问题去读书,就好象给你的思想安上了一个钻头,不致泛泛而读,空无所得了。二、交替阅读法:大脑皮层是分区接受信息的。如果文理书交替阅读,相应区的脑细胞就会得到轮换休息,读书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了。三、钩玄提要法:韩愈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读书就要通观全篇,反复琢磨,融会贯通,然后提炼出文章的主旨,这会加  相似文献   

9.
课文撮要,就是集纳、提取课文的妙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说“穿插引进”是为了“引进外资”、丰厚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那么,课文撮要就是进行阅读理解的“精兵简政”,培养学生高层次的阅读技能和思考能力。   提到“课文撮要”,我们可以想到韩愈的“提要钩玄”读书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意。”我们又对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一些遗憾:在中学语文课的日常阅读教学之中,很少见到用“课文撮要”的方式设计教学方案、结构教学步骤的教例。   “课文撮要”的教学设计不大同于阅读及写作教学中的复述、缩写。其…  相似文献   

10.
整体阅读,就是重视整体而不轻视部分,使部分服从于整体的阅读方法,它的基本思路分为两个阶段。   宏观把握。阅读时应通读全文,观其大意,做到提纲挈领,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这是微观分析的基础。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全文,才可以正确理解文章主旨,避免断章取义,才能避免答非所问、知识结构混乱。要做到这一步,就要把语文基础知识系统化,建立全局观。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画知识树。首先要学生确知自己在语文学习树上,要学到哪些“枝节”,明确它们分别处在哪个知识环节上,使学生“成树上胸”。这…  相似文献   

11.
韩愈《进学解》一文提出的"记事者必提其要"为学方法,千古以为美谈。然而细细考究,这个概念含义并不明确。前人对"记事者必提其要"做了各种阐释和解读,经过梳理,认为它大体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即对史籍一类的著作要抓住其纲要;采摘经史,据事以类义;整理史实要含咀英华、删除冗赘。  相似文献   

12.
政治科高考中,通过设置新情景、新问题所呈现出来的许多问题,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带有一定的综合性,要求学生完整地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这就需要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今年把“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这一要求明确地写进《考试说明》中,对此,我们应予高度重视。在思想政治科教材中,根据发掘知识点间关系的难易程度,可将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分为显性联系和隐性联系,推而广之,就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教科书中那些有着具体文字描述的东西,即具体的知识内容”。(见蒋超《哲学感想录》)这些知识是显而易见的、容易被发现的。如价格与供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物质与意识、理想与现实、国体与政体、和平与发展等。隐性知识是指“教科书中那些无形的没有文字描述的东西”,(同上)这些知识是含而不露、有待发掘的。下面仅就如何把握隐性知识作一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3.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人们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目”、“比较抽象的概念”和“主观臆测与意象”。通俗的讲,认知结构就是一个人的全部观念的综合。从内容上看,它指人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从组织特点上看,主要指知识经验的层次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正确与否,主要取决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对学生来讲,其主要任务是以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形式获取并牢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只有把教学内容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才能发生。因此,正如奥苏伯尔所言:“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知道了什么”,即…  相似文献   

14.
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新探索所谓概念教学立体化,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分析概念的内部成份结构和对概念的全貌进行认识,即概念本身的立体化;其二是明确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了解其相互关系.这样既使学生在微观上构建起概念本身的立体模式,又使他们在宏观上明确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这对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大有益处的.这种模式在物理学习中的运用,是指对每一个概念作纵向、横向、立向分析,以把握物理概念的本质特征,揭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认识能力的飞跃.  相似文献   

15.
<正>结构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以"结构"为载体,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这里的"结构"有两类,一是知识概念结构,二是方法程序结构。我们在学习数学概念、原理、法则等概念性知识时,要从结构上去理解把握知识概念,在解答数学综合题时,对解题涉及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操作步骤及内在联系进行抽象概括,形成解答综合题的方法程序结构,也就是综合题解题策略。学生掌握了知识概念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就能有效地掌握某一类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从而实现举一  相似文献   

16.
学习现代汉语文字部分也可以利用图表的方式,把分散的知识点集中在表格中,给人以视觉的冲击,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一、笔画和笔顺笔画指的是构成汉字的各种形状的点和线。在工整地书写楷书的时候,从落笔到提笔就叫一笔或一画。传统上把汉字的基本笔画分为八种,即:横、竖、撇、点、捺、提、钩、折。196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规定了五种基本笔画,即:横、竖、撇、点、折。传统笔画中的“捺”被归并到“点”类,“提”被归并到“横”类,“竖钩”被归并到“竖”类,“竖钩”以外的所有复合笔画…  相似文献   

17.
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已经把我们带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 ,也带来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速度的加快。可是语文教学却存在着与形势发展极为不协调的一面 ,那就是内容的“深、重、繁、难”和结果的“费时、低效”。究其原因 ,是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未能对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作宏观的、整体的把握与调控 ,类似的课文反复地教 ,相同的知识重复地练 ,长期把学生的视野禁锢在教科书这个狭窄的圈子内 ,造成学生知识的单一 ,教师教学的费时低效。实行“块状链式”教学法 ,即把教材按文体横向分块 ,按内在联系纵向拉线 ,纵横交错 ,使不同…  相似文献   

18.
我们讲《师说》,总不免要提一下唐代古文运动。那么,《师说》与古文运动是个什么关系呢?弄明白了这一点,对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无疑是有帮助的。先从古文说起。“古文”这个概念,是韩愈最先提出来的。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之为古文,并把它与“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开来。在中唐德宗统治的后期,由于韩愈等人的努力提倡,古文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到宪宗元和时期,又得到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于是业绩更著,影响更大,终于渐渐压倒了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谓的“古文运动”。从贞元十二…  相似文献   

19.
关于更新观念 我们要更新的是陈旧、过时的教育观念 ,而不是一切教育观念。有些教育观念如“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等 ,经过千百年的实践 ,证明它是正确的 ,就应把它发扬光大 ;有些教育观念如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 ,只要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 ,就可以继续发挥作用 ;有些教育观念如“分数高、升学率高就是质量高” ,因为它不全面 ,就应加以更新。关于能力培养 强调培养人的能力、情感、态度 ,并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基础教育不宜提从“知识中心”转移到“能力中心”、从“学会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授人以…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义在于,从载体学科出发,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概念、思维等促进学生理解本学科的知识、概念,结合或融通其他学科完成与解决本学科的任务、问题,最终指向对载体学科的深度理解。在实施过程中要把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边界,区分其与综合实践活动、其他综合学习课程、劳动课程、学科类综合课程、项目化学习、学科主题学习的不同。同时,还要把握跨学科主题学习之“学”的转变,即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从封闭固化转向开放增值,从低通路迁移转向高通路迁移,在学习结构与学习方式上努力实现新突破,注重学科实践与单元视角的整体安排,打造“学科+”的融合课程体系。学校在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时,要整体规划,设计内容框架;重构学科单元,联结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任务;研究“跨”的方式,形成“1”与“X”不同关系的实践形态;规避实施误区,把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