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作为译学界的新课题,翻译的主体间性的研究结果能更好地揭示翻译的本质。近年来,翻译的主体与主体间性问题研究逐渐受到译学界重视,译者地位也逐步提升,而协调好翻译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译者面临的至关重要的课题,只有将各个主体置于平等互动的平台上,方可将主体间性研究推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在于以交互原则取代主从原则,以对话取代独白.以主体间性理论观照翻译活动,即作者、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共在的主体间性关系.本文指出翻译的主体研究是对各个翻译主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翻译的主体性应该是主体间的主体性,即翻译的本质在于主体间基于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协商的平等对话,译者角色应定位于这...  相似文献   

3.
对于"谁是翻译主体"的问题,目前在翻译研究中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从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这一问题出发,回答了"谁是翻译主体"的问题,从而得出"译者主体性"这一结论,并且简要说明了"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关系,为进一步论述翻译的主体间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关于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然而,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的成果。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认识与把握翻译活动中作者、译者与读者三者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达到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领域的主体性翻译范式正面临变革问题。从哲学角度阐释"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概念,通过分析主体性翻译范式所存在的问题,指出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翻译范式转化的必要性,并探讨主体间性翻译范式的实现与规范,意在呼吁译者在工作中关注文本、作者、读者与译者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林纾的翻译看翻译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解决翻译主体间性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通过对林纾翻译的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对整个翻译过程具有控制力并占有中心地位。只要译者的视界与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视界部分融合,主体间性问题就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关于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然而,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的成果。为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译研究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达到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70年代的解构主义思潮消解了近代哲学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引起了哲学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进而导致翻译研究领域各种中心论的破除和主体间性主题的浮现。此外,现象学引发了认知科学的二次革命,抛弃了计算隐喻的具身认知科学在诸多领域引发了变革,其动力系统理论在整体主义思想、耦合关系、持续动力交互方面对翻译主体间性研究有重大启示,可揭示翻译活动的文化具身性和主体间对话交互实质。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文化杂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翻译的主体间性与文化杂合问题,并对主体间性与杂合进行了比较,讨论了这两方面的研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最后总结指出这两个概念反映了全球化大背景下对差异性和多元性的诉求;把握好多元因素之间的动态平衡,保持这种差异性和多元性,促进人类文明,这是译者神圣的职责,是翻译的根本使命所在,也是翻译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0.
钟慧连 《海外英语》2013,(4X):140-141
翻译的主体间性是指各翻译主体在翻译活动中相互交往所形成的内在关系。在翻译活动中,只有相互作用的主体(译者、原作者和读者)平等交流和对话,才会取得成功的翻译。该文通过对林语堂先生所著Moment in Peking的三个中译本进行比较,具体论述了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主体间性已成为翻译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但大多数的研究都停留在理论表面,并未将此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当中。论文从主体间性的理论出发,通过具体例子来探讨文本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三个主体间的关系。只有相互作用的主体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才会取得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主体间性已成为翻译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但大多数的研究都停留在理论表面,并未将此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当中。论文从主体间性的理论出发,通过具体例子来探讨文本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三个主体间的关系。只有相互作用的主体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才会取得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问题一直萦绕在学界。出于对"原语中心论"的推崇,作为译者的主体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过于强调作为原作者的主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译者的主体性意识的觉醒使人们将目光不再聚焦于原作及原作者,开始将译者纳入包括原作、原作者、译作、译者和读者在内的整个"翻译主体集",产生了对主体间性的研究。本文主要梳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历程,进而提出并阐释"翻译主体集"观点。  相似文献   

14.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在前人对翻译主体性、主体间性以及译者身份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缺憾主体间性”这一概念,并结合缺憾主体间性,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四重身份进行了研究阐释。  相似文献   

15.
翻译的主体间性指翻译主体与文本进行多方对话、交流与协商。它不仅包括作者、译者、读者、赞助人的对话与协商,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翻译主体间性有助于建立平等交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良好翻译模式。  相似文献   

16.
吕永红  赵速梅 《海外英语》2012,(17):151-152,155
中国著名的翻译家,林纾,在翻译界享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其翻译之特点甚至其翻译的过程都是与众不同的,其中最为出名的要属其翻译的"讹"了。间性,是翻译界现在很热门的一个研究话题,间性包括主体间性和文本间性。文章首先回顾了林纾先生的翻译特点,举例说明了林纾译作中能体现其"讹"的翻译选段。文章第二部分介绍了文本间性,即互文性,以及主体间性,探索林纾翻译的"讹"与间性断裂间的关系,指出林纾翻译特点"讹"的出现是其"无心"所为。文章最后则指出"讹"也是林纾"有意"根据中国当时的国情,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作品有些创造性的改动,并赋予文章第二次生命。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一项包含原作者、译者以及读者的多主体活动。他们之间的交往形成了翻译主体间性。这一交往涉及到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总的说来,对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打破了译者与原作者之间的二元对立,更重要的是,为翻译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但是这一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8.
从主体间性理论出发,探讨译者与翻译活动所涉及的各主体之间交往时所体现出的主体性,指出译者作为翻译主体,与其他各主体之间是一种平等、共生的关系,译作是翻译活动各个主体在此基础上理解、对话、交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以李清照创作的《如梦令》及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为例,阐述在翻译主体间性理论的观照下翻译过程中各主体如何积极地对话以形成各主体间的视域融合,从而阐明主体间性理论对于诗词英译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翻译研究现转向主体间性研究,认为翻译过程中作者,译文,译者之间主体性关系是平等的,翻译是译者基于译文与原文及作者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对话,帮助译者对翻译策略进行针对性选择,使译文更能传递原文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