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城乡医疗保障的统筹发展研究:理论、实证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呈现出嵌入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制度特征.在全民医保的背景下,城乡居民基于经济联结和社会资本的行为选择,需要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筹资、管理、支付、服务和环境的统筹衔接.基于东莞、太仓、成都、西安四地调查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统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城乡医保整合的重要前提,不同群体医保受益的均衡是实现城乡医保整合的重要保障.因此,统筹城乡医疗保障的核心在于公平筹资和均等受益;统筹发展方向是分阶段、有步骤地化异趋同,最终实现构建城乡居民健康保障体系的目标;统筹发展的政策路径可从制度框架、筹资机制、统筹层次、经办资源、管理体制、转移接续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2.
城乡统筹进程中出现的新型社区发展问题,一定程度上是我国社会转型阶段所面临的必须着手去重视并需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成都市新都区在新型社区建设方面更是做出了大胆探索与实践,并形成了一定的创新模式,对研究统筹城乡背景下新型社区建设路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基于此,以成都市新都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对新型社区的发展现状作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3.
重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重庆探索统筹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的方法和路子:牢固树立城乡文化平等共进的观念;让城乡统筹文化建设成为重庆人统一的精神寄托;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在城乡统筹文化建设中的先锋作用;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建立城乡文化产业链。让文化事业真正成为重庆——“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力向前发展所倚重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浙江统筹城乡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从什么角度来审视浙江统筹城乡路径探索的成功之处是问题的关键。本文认为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视角是对浙江统筹城乡发展理念与实践的一个很好的诠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浙江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五个统筹",其中"统筹城乡发展"又摆在"五个统筹"的第一位。今年国家又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这是党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个突破性的政策调整。由此可见,统筹城乡发展这一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本文围绕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最终"花落"成渝的主要原因以及成渝特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国外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胜 《软科学》2011,25(5):111-115
不同国家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路径各有特点。比较分析英美日韩四国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其中以日本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最符合我国国情,特别是农村工业化战略很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7.
日益突出的城乡发展差距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一大障碍,如何解决这一复杂的现实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的紧迫任务之一。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探寻正确的发展途径,生物经济无疑是最符合需要的。就生物经济统筹城乡资源互动发展的政策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探究城乡发展现状中,城乡统筹视野下的"人才-智力"资源的存在与流动状况,解读高校与地方基层"人才-智力"资源互动的现存方式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剖析造成"人才-智力"资源流动率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以高校作为核心纽带,以基地共建作为主要途径,实行"人才-智力"资源互动,突破城乡二元体系的束缚,以实现城乡之间的有效互补和有序流动。  相似文献   

9.
城乡互动发展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文章界定了城乡互动、城乡协调、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城市化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分析了城乡互动发展的以城带乡模式、以乡促城模式、融合模式和网络化模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提出了城乡互动发展要营造城乡平等发展的外部环境,其目标是消除“城市偏向”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城乡统筹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公共组织对其介入的力量都是有限的,需要调动其他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的力量,进而有效整合整个城乡社会资源。志愿者及其组织,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在城乡统筹进程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认识城乡统筹进程中志愿者的参与状况,并思考相应管理制度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乡经济关系的评价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我国城乡经济关联强度和协调系数的测度,考察了城市互动发展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域分异现象,并尝试通过寻找市场化、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来解释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关系的转型及其空间差异,揭示城乡互动发展的空间变化规律.显然,这种分析和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新型城乡关系的本质,探索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的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通过加大对农村的公共财政投入,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论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仲平 《软科学》2006,20(4):78-81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发展应当走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发展之路。通过集中力量培育增长核,不断增强其经济实力,培育和完善城镇功能,形成聚集效应,成为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平台,以推动县域经济通过不平衡的发展,实现县域经济的整体进步。培育经济增长点既体现了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也是逐步改变我国城乡多元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杨学丽  弓萍 《科教文汇》2014,(32):220-221
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结合生态文明相关理论,阐述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关联和动力机制,结合大庆生态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现状,探索两者协调发展路径,以期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5.
农村服务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和农村城镇化的客观需求和保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服务业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主导,以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需要为目的,统筹城乡服务业资源,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建设用地评价指数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通过对城市化内涵的分析和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利用问题的研究,发现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并不会对耕地带来威胁,而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保护耕地的有效途径.因为世界经验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越高.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利用的问题在于,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过程中,城镇规模扩大,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并没有减少,部分地区反而呈现出快速增加趋势,而且"两栖"占地、空心村现象严重.同时,我国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总量规模很大,是城镇用地的建设用地规模的6倍以上,如果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积极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减少两栖占地现象,农村居民点整理必然为城镇扩展提供动力.当然,有农村居民点作为城镇扩展后备土地来源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盲目地扩展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了,由于农村居民点整理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目前最为关键的解决途径是提高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建筑容积率.而发展农地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此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文章尝试定义了土地利用城市化指数:LUUI=(城镇用地 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并验证其可行性,旨在倡导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减弱城镇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国内外农村建设实践的考察,结合现实的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发展存在问题的实证分析,在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内深入探讨了城市化、农地产权制度与"三农"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农地市场化改革,是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序、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范雪娥 《科教文汇》2013,(25):204-205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进城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在农村催生了一批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妇女。本文以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切入点,探讨这一特殊群体背后政策扶持的缺失及需采取的相应对策,希望引起社会对留守妇女关注,切实改善她们的生存现状,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崔卫国  李裕瑞  刘彦随 《资源科学》2011,33(11):2014-2021
以黄淮海平原南端的郸城县为例,利用157个农户、63个村干部的问卷调查数据和深度访谈资料,以及村级农业普查数据、县域遥感影像资料及各类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我国重点农区农村空心化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调控策略。研究认为:①产业空心化、基建空心化、人口空心化和宅地空心化是农村空心化的四个主要特征;②农村空心化的形成可理解为特定城乡地域系统内城乡二元制度体系作用于农村“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系统而产生的一种不良演化结果,资源禀赋与地理区位是其资源环境诱因、历史基础与社会文化是其社会经济诱因、城乡二元制度体系是其外源性制度原因,而不同维度农村空心化之间的非线性交互作用也不可忽视;③农村空心化调控的核心目标与路径应当是以健全的制度为前提、以完备的市场为导向、以当地的农民为主体,逐步实现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内生发展能力的稳步提升,科学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可为其搭建新平台。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城乡关系演变的一般逻辑,从城市类型、产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城乡资源流动和城乡关系五个层面的动态运动中,探讨了城市化与城乡关系演变的一般规律,说明快速城市化是农村资本和劳动力双重流出的过程,城乡差距扩大存在必然性,要缓解城乡关系的恶化,必须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利用市场机制,转变农民组织形式,使资源能够留到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