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颖传》是韩愈另类于其载道文的一篇奇文,后世仿作颇多,其中很多“元素”也影响深远。历代对《毛颖传》的评价,低至“文章之甚纰缪者”,高至“千古奇文”,价值增减高下,因时因人而异。《毛颖传》文体特色、结构意蕴是学者关注重心所在,归《毛颖传》于“传”之“变体”。储欣评曰“以史为戏,巧夺天工”,简约而深刻地揭示了《毛颖传》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以文为戏“本是唐代裴度对韩愈散文创作中一种倾向的否定批评.本文首先为韩愈的“以文为戏”正名,指出它是一种艺术创新,朝愈用“以文为戏”的笔法写作《毛颖传》等作品是发其积郁,是以戏谑的形式和笔法表达严肃的内容.继而,论证《庄子》是它的艺术源头.然后,梳理了“以文为戏”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表现及规律,归纳出几种基本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3.
继韩愈的《毛颖传》之后,苏轼为歙砚作《万石君罗文传》。《万石君罗文传》是一篇以物拟人、为物作传的滑稽列传。苏轼以其卓越的才华、超常的智慧、幽默诙谐之笔法详尽记述了罗文一生跌宕起伏的际遇。文章模仿《史记》体例,文章结构周严缜密、情节故事跌宕起伏;形象性格鲜明生动、栩栩如生,立意高远深刻,幽默诙谐,意趣横生,别具一格,富有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李汝珍作为度辞高手,深谙"别解"造谐的妙处:翻新词语,"以文为戏",幽默诙谐,其"别"在"戏";制谜猜谜,见其才学,出奇制胜,其"别"在"奇";解码《山海经》,暗寓劝惩,点石成金,其"别"在"新".而"戏""奇""新"又都非李汝珍所独有,各自的文化传统与匠心独运,成就了他的创意与别解.  相似文献   

5.
韩愈创作的《毛颖传》是一部争议最多的作品,对它的评价、思想主旨乃至归类都存在着不统一的看法。透过这众说纷纭对《毛颖传》进行审视,会发觉《毛颖传》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文体学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毛颖传》在韩愈的集子里是一篇突出的以滑稽闻名而又感慨淋漓、才情横溢的文章。这篇文章大约写于唐宪宗元和一、二年间,即公元八○六或八○七,当时韩愈作国子博士。这篇文章写出后曾遭到许多人的指责,据当时的记载看来主要是讥笑他的“俳谐”,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不严肃”。柳宗元曾为此专门写了《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来为韩愈辩护,说“俳谐”并不违反“圣人之道”,而且在教育后进时还有解倦提神的效用;并极力推崇这篇文章,说它的气势如同“捕龙蛇,搏虎豹,急与之角而力不敢暇”。这些话都是就文章的形式方面说的。若从直到后晋刘昫写《旧唐书》还攻击韩愈,说他“作〈毛颖传〉,讥戏不近人情,此文章之甚纰谬者”的情形来看,恐怕这篇文章受攻击不只是因为它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由于戏乐之风的盛行、词科取士的影响和文坛大家的提倡,南宋中后期文坛掀起一股"以文为戏"创作的热潮。刘克庄不仅肯定他人的"以文为戏"的创作,同时还积极参与其中,并总结出"以文为戏"的创作经验:一要翻空出奇,以"假"作真;二要意新语绮,变态无穷,三要以书为料,累文字气骨。"以文为戏"的倡导,体现出宋人对文学娱戏功能的回归和对文学审美功能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史传文学对小说产生了强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韩愈《毛颖传》和唐传奇的考察,说明史学家写实传真的创作态度对小说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代假传文创作兴盛,在韩愈《毛颖传》基础上渐成一种新文体,相较于《毛颖传》的托讽意味,明代假传文强调虚、实与真、幻的“幻笔”特征,以及在表达上呈现世俗教化之趋向。而于目录分类上,明代假传文选本由集部向子部转变,由散文选本发展为类书体式,并在小说琐语、日用类书之间承担不同功能。因此,明代假传文又在创作上进一步开拓对文化、医药、博物等知识与文字技巧的运用,展示出明代士人的日常生活空间,其背后亦隐含明代知识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唐叙事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热点,《毛颖传》既有其作者韩愈对史传、俳谐、咏物、诸子等文学传统的能动吸收,也有对中唐时期文道关系、重史传统、传奇手法、审美娱乐等文学风貌的自觉接受。同时,《毛颖传》也昭示着古文创作手法转向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笔墨纸砚古称“文房四宝”,是古人书写不可缺少的工具。到唐朝,韩愈写了一篇《毛颖传》的古文,文房四宝就有了各自不同的拟人别名。《毛颖传》是一篇“设幻为文”的寓言,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由  相似文献   

12.
借助互文性理论,尝试分析《忠臣水浒传》之于《水浒传》的仿作和戏拟。山东京传的《忠臣水浒传》通过对原作《水浒传》情节的直接引用、转换引用以及对人物形象的组合拼贴等,与原作发生多重层面的互涉关系;并且通过互文性的叙述手法,超越了原作《水浒传》的主题,使小说文本获得了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拉伯雷的《巨人传》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瑰奇之作,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研究主要徘徊在它所体现的民间文学、文化的"狂欢化"特征上。文章尝试从另一新的角度对之加以审视,以期揭示这部作品除和民间诙谐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外,还和骑士文学发生了密切关系: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传》在许多方面戏拟了此前中世纪的骑士文学。这种戏拟归纳起来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微观方面,即作品细节;二是宏观方面,即情节结构。对于拉伯雷,戏拟主要是一种艺术手段,借以更自由便捷地、一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观察、见解和思想,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相似文献   

14.
《贝多芬传》篇幅较长,又有很多对音乐作品的描述,使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难以去芜取精做精短理解。文章从文本解读角度出发,对《贝多芬传》中"狮子""一天雷雨的日子""力"三个核心比喻对表现人物形象、经历以及影响作用进行阐释,为提纲挈领整体理解《贝多芬传》提供一个巧妙角度。文章同时介绍了学生在解读三个核心比喻之后以贝多芬为本体所做的新的比喻,为学习《贝多芬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唐代的寄托传记,如韩愈的《毛颖传》、柳宗元的《河间传》和《李赤传》等,因其虚构的传主、离奇的情节而呈现出浓郁的小说化倾向。究其原因有三:发其郁积,自我保护;传奇兴盛,濡染沾溉;奇味之说,一新耳目。  相似文献   

16.
以诠释表思想,以诠释成经典,是中国学术思想的两大形式特征。要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就有必要研究中国古代经典诠释。中国古代经典诠释,形成了许多诠释体式。具体研究这些诠释体式,是研究中国古代经典诠释的基本做法。"传"是中国古代经典诠释之最初体式。"传"体开创于《春秋左氏传》,完善于《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后衍生出"内传""外传""大传""小传""别传"等形态。"传"体在创立和衍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经典诠释的两大诠释思想传统,即"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  相似文献   

17.
毛颖,是退之先生笔下寓言体名作《毛颖传》的主角,他"始以俘见",继而"日见亲宠任事",后虽"赏不酬劳,以老见疏",但"终于管城"。如果将他的人生遭际置于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整个封建王朝来观照,可说其是一生三幸。  相似文献   

18.
<正>写好借物明理散文有四招,下面以《草有德》《稻草人》《萤火虫》《人间草绿》为例,逐一"解密"。一、亦物亦人。借物明理散文中,物的性状特征须与人的品质融合为一,实现物与人"属性"的自然统一,收到"亦物亦人"的表达效果。具体方法有寓人于物和由物及人。如《草有德》一文,文中将草原有的"随处而生""青葱常在"等特点,赋予了"无欲""不屈""坚守"等美德,赞之曰:"真正的乐天派、天生的快乐神""青青草色生生不息""坚守的根,不移;坚守的志,不变"  相似文献   

19.
从课文中挖掘学生作文的因素,符合“读为基础,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原则。既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学生手头的教材,又能借助学习课文的余兴,唤起作文欲望,让学生愉快作文。利用课文中的作文因素进行习作训练具有德育功能、智力功能和读写功能。一、借鉴性作文因素课文都是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很强的范文,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借鉴的主要方式是仿写。仿写是作文的“阶梯”,它包括仿结构、仿写法、仿体裁、仿中心和仿语言等内容。学了《落花生》,便可仿其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写《向日葵》、《松树》等;学习《黄河象》一文通过栎树,鸵鸟、羚羊等事物间接描写闷热天气的手法,便可让学生仿写一个反映“冬天寒冷”  相似文献   

20.
唐代传奇     
<正>"唐代传奇"是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记述奇闻轶事,后人称"唐人传奇"或"唐传奇"。唐代传奇的语言,一般运用散体,但多四字句,句法较整齐,文辞较华艳,沿袭了六朝志怪小说的传统。中唐时代是唐代传奇发展的兴盛期,名家名作蔚起,唐代传奇的大部分作品都产生于这个时期。古文大家韩愈、柳宗元等在时风影响之下,也写过几篇接近传奇的文章,如韩愈的《毛颖传》、柳宗元的《河间传》等。唐代传奇除部分记述神灵鬼怪外,大都记载人间的各种世态,人物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