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北宋馆阁藏书事业的兴盛超越之前各代,实为古代书籍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功绩。本文即以《麟台故事》残本卷二中《书籍》所载为主,分析了北宋政府藏书形成的三个主要方面:几次重大的典籍获取奠定了馆阁藏书的基础,民间所献之书又是构成北宋馆阁藏书的重要部分,后置秘阁典藏实为当时堪称精华和极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欧阳脩《新唐书·艺文志》补充、修订《旧唐书·经籍志》,存在三种文献来源,合《旧唐志》本身,《新唐志》实际由四部分组成:(一)《隋志》,即贞观见存书;(二)《旧唐志》,即开元见存书;(三)《崇文总目》等,即以馆阁藏书为主的北宋见存唐人书;(四)史传文献所载唐时所当有书。其中(一)(二)共同构成了《新唐志》的"著录"部分,而(三)(四)共同构成了《新唐志》的"不著录"部分,并对"著录"部分进行了修订。《新唐志》力图反映唐时藏书、著述之盛,综合了贞观、开元可以考知的官府藏书,补入了北宋犹存的唐人著述,更据史传文献推求了唐时应当有的著述。而根据《新唐志》讨论某书存亡与卷帙增损,甚至认为《新唐志》所载系北宋确有其书、实存其卷,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中国图书馆学诞生之前,即"前图书馆学"中有关藏书的分类、编目、访求、庋藏、保管、建筑、设备以及应用等方面的一些知识和理论。分别介绍了《汉书.艺文志》序、《隋书.经籍志》、《通志.校雠略》、《通志.艺文略》、《麟台故事》、《南宋馆阁录》、《澹生堂藏书约》、《藏书记要》、《流通古书约》、《儒藏说》等文献的内容及其在我国藏书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解题的私家藏书目录,收录比较丰富,共著录书1496部,除去重见者为1492部,基本上包括了南宋以前我国古代的各类著作,尤以收罗唐、宋(北宋和南宋初)时的书籍更为完备。可补《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之阙。更有不少书籍在今天已残阙,甚至亡佚,因而就显得有较大的史籍参考价值。《郡斋读书志》以其著录丰富,解题完备翔实,不但开私家目录优良传统之先,而且为后世目录学家所推崇仿效。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就是仿《读书志》而作,同时称该书“其所发明,有  相似文献   

5.
保存于《南宋馆阁录》中的南宋秘书省“校雠式”,是今天可以见到的最早的一份古代国家藏书机构有关书籍校点的工作细则。近年,随着学术界对宋代馆阁典籍收藏整理工作重视程度的增加,“校雠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相关研究中,往往被看作是“我国古代文献学史上最早确定的较为完整的校勘条例”、“宋代校勘学向理论发展的重要体现”,甚至“标志着中国古典校勘学到宋代已成专门之学”。但这个“校雠式”是否真的具备上述性质和意义,却值得仔细推敲。 “校雠式”载于《南宋馆阁录》卷三《储藏》门,其原文如下: 诸字有误者,以雌…  相似文献   

6.
霍艳芳 《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27(5):123-125,137
北宋馆阁制度发展成熟,馆阁藏书作为国家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颇具特色.从其藏书类型、藏书管理和藏书利用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的《五代两宋监本考》《两浙古刊本考》是当下关于宋代刻版史料整理的两部经典著述。从其撰写时间、材料选择、客观限制、具体内容等看,这两部著述有明显的时代印记,或者说缺憾:对一些关键的典籍,如《宋会要》《南宋馆阁录》《宋朝事实类苑》等未能征引;因其时藏书秘不示人等原因,还有一些宋元刻本没能目验(其基本上仅限于江南一地的藏书);引书不够规范,过于简略,还有一些记载错误,等等。而今,得力于交流便捷、图书开放等有利条件,得以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从敬重前哲、尊重学术的角度,再一次审视这两部撰写于20世纪20年代、时隔100年的版本学专著,对于揭示当下如何全面、科学地整理宋代刻书史料,也是一件颇有意义和价值的事。  相似文献   

8.
宋廷位 《兰台世界》2013,(19):153-154
<正>范成大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曾官至参知政事,在宋孝宗和宋光宗时期做过四川、桂林等地高官。范成大也是著名的诗人,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并称为"南宋四大家"。范成大在很多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作为官员劳碌奔波但绝不仅着眼于政治或者单纯旅游。他记录下各地风土人情、自然景观及民俗、文化等丰富内容,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与精神财富。深受后人重视的"三录二志"——《揽辔录》、《骖鸾录》、《吴船录》、《桂海虞衡志》和《吴郡志》就是南宋  相似文献   

9.
北宋元丰改制后,馆阁归于秘书省的领导之下,致使秘书省职官的设置、职事、选任及编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馆阁的皇家藏书性质进一步减弱,国家藏书的特性趋于强化。相比较而言,北宋以馆阁为核心的国家藏书制度在这一时期趋于完善,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秘书省宿直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秘书省借书制度的完备、秘书省馆职待遇的制度化、新建省舍、北宋国家藏书再盛。  相似文献   

10.
王照年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1):134-133
介绍三馆迁入崇文院后,随着崇文院从一个依托馆阁藏书为主的文化服务部门发展成为职能更为丰富的文化管理机构,北宋以馆阁为核心的国家藏书制度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并出现宋人称道的“景徳之制”,也迎来北宋国家藏书“一盛于庆历”的实况。同时随着崇文院时期馆阁地位的日渐显赫,它已成为国家高层次文化活动的中心场所和天下士人向往的琼楼玉宇。尤其在北宋国家藏书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发展中的一些特点也益加显著。  相似文献   

11.
对《丽宋楼藏书志》所录域外文献学术价值的考察,需在东亚文化交流畛域下,穷究陆氏辑录域外文献之因,追溯汉籍在东亚文化融通中的传播轨迹,方可加以洞悉。其学术价值体现于三方面:一是书目提要于原书序跋、名家手跋多所辑录,二为《四库全书总目》之补充,三是补撰《清史稿·艺文志》、《续修四库全书》之阙漏书目。  相似文献   

12.
《永乐大典》所录南宋《江州志》虽然有所残缺,但它所含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特别是其中《文籍》部分,具有独特的目录学价值,对于官府藏书的研究和地方文献的研究均有助益。  相似文献   

13.
赵晨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141-146
[目的/意义]《玉函山房藏书簿录》是清代文献学家马国翰的私人藏书目,其分类具有独到之处,本文意在探讨其特色与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方法/过程]将《玉函山房藏书簿录》的四个部类分别与《经义考》、《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公私书目进行比较,以明确其特色。[结果/结论]《玉函山房藏书簿录》的设类体现出守旧与创新的结合,经编诸类目既借鉴《经义考》,又吸收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创新之处,史编、子编则相对保守,在分类设置上墨守旧规。通过对《玉函山房藏书簿录》分类设置的探讨,明晰其兼具保守性和创新性的鲜明特点,也因为这种特点,《玉函山房藏书簿录》的类目设置和书籍归类也存在一些不当之处。尽管如此,《玉函山房藏书簿录》作为一部私人藏书目,也是具有独特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一、韩元吉韩元吉字无咎。宋淳熙间任建州守,二年(1175)于建安郡斋刻印汉戴德《大戴礼记》十三卷。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著录。嘉靖《建宁府志·名宦志》载:"韩元吉字无咎,颖川人。绍兴间知建阳县,用广而赋啬,乃贸迁盐鹾以佐其费。迁守建州,表率端庄,笃意学校。以军兴调发功转朝奉大夫。赴召去,民甚怀之。后官至吏部尚书。"董天工《武夷山志》称其"当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张富祥点校的《南宋馆阁录·续录》为据,对南宋秘书省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论述,详细阐述了秘书省馆藏档案、机构及职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一、何焯号"憩闲主人"之误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四"何焯屺瞻"条云: 昌炽案:先生弟煌,字心友,号小山,尝自署"何仲子"。《义门题跋》或署"承筐书塾",或署"语古小斋",又自号"憩闲主人",见《皕宋楼藏书志·宾退录跋》。《百宋—纏赋》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除了作为北宋历史上著名的股肱之臣、文坛宗师、金石学家,还是著名的藏书家。其一生藏书历程分为具有明显差异性的三个阶段:早年家贫藏书稀少,但却收获一部影响深远的韩愈文集;中年聚书最快,这主要得益于长期任职馆阁的经历和文坛盟主的地位;晚年藏书增长缓慢,精力转入营建藏书室六一堂以及编撰自己和友人的著作。  相似文献   

18.
在北宋庆历前这段时期,政府非常重视医学藏书的修撰工作,并努力使之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这些都为北宋国家藏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本文首先对北宋庆历前馆阁医学藏书的管理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其医学藏书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同时希望能够古为今用,为当今生活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略论宋代馆阁藏书来源及其基本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初设昭文馆、史馆和集贤院,合称"三馆",又建秘阁及秘书省,三馆、秘阁或秘书省总称崇文院或馆阁.馆阁是宋代中央政府的主要藏书机构,兼备访书、购书、抄书、藏书、借书以及对图书的编目、校勘、修撰等各项职能.宋代历任统治者均极其重视馆阁藏书的建设,多方搜求,善加利用,以期向天下显示其文治盛事.  相似文献   

20.
中兴馆阁书目》《中兴馆阁续书目》为南宋的两部官修目录,具有重要的目录学价值,但因亡佚时间较早,后世学者难窥其貌,幸赖民国赵士炜爬梳坟典,成《中兴馆阁书目辑考》一书,然其辑佚工作百密一疏,尚有遗漏、讹误等问题。论文试图通过对《中兴馆阁书目》的重新辑佚与研究,对《中兴馆阁书目辑考》进行全面考察,增补该书所漏辑的《中兴馆阁书目》六条、《中兴馆阁续书目》十一条条目,并对其讹误进行订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