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晖 《教书育人》2004,(4):17-17
常常听见周围的教师不断抱怨: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听话,把教师的忠告当作“耳边风”,越来越难教了。我想在这里提醒一下我们教师:你在责怪学生的同时,可曾反省过自己:你何曾仔细听过学生的话?又何曾知道学生的心理需求?我想许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倾听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威信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指个人、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对于其他人们的一种影响力。教师的威信是由其资历、声望、才能与品德等决定的。随着新的课改理念的确立,传统的师道尊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少教师开始报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尊重老师了”“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了。”……的确,对教师唯唯喏喏的“好学生”已不复存在,现在的学生个性越来越张扬,他们敢于对自己所不喜欢的东西说“不”,善于公然表达自己的好恶,善于用他们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如果说作为教  相似文献   

3.
“新教师”.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多少教学经验,没有多少教育经历.对教育工作而言尚处于懵懂状态的“新人”。新教师初次踏上讲台,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担忧和焦虑:害怕自己在课堂上会出错,害怕自己过于年轻的外表不能让学生信服自己,害怕自己没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担心学生在课堂上不听话等等。  相似文献   

4.
谢丹 《南昌教育》2007,(12):37-38
谈起信息技术课,很多教师都有一个感触: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不爱学信息技术知识,爱上课的原因多数是因为可以趁老师不注意玩一玩游戏。游戏也就因此成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个劲敌,有些教师索性就把计算机上所有的游戏,甚至Windows自带的游戏也删掉了,可还是抓不住学生的心。有时学生宁愿自己漫无目的改动计算机的各种设置,也不愿意做老师指定的练习。所以每堂课下来老师都觉得疲惫不堪,总是抱怨学生不听话。其实,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5.
邝红军 《师道》2009,(7):90-92
师生关系是一个“热门”话题。之所以成为热门话题,并不是因为师生关系好得不得了,而是因为师生关系出了问题——出了大问题。 教师怪学生“捣蛋”“不听话”“跟老师对着干”。学生说老师“专制”“没有爱心”“没有耐心”。“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如以前了”,“教师这碗饭越来越难吃了”,一些老师在抱怨。  相似文献   

6.
一、张扬学生个性,“破”、“立”结合,师生才有“用武之地”。现在教师议得最多的大概是学生吧:不听话,不守规矩,厌学好动,蠢笨野蛮;学生呢,议得最多的恐怕是教师。学生要自立自主,被认为不听话;学生质疑逆反,被视为不上“道子”;学生好讲,很少有讲话余地;学生好动,一个声音叫着“不许动”;学生好奇,被当成幼稚可笑,乳臭未干,“后生小子”实在少点儿“用武之地”了。“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在哪儿,试问教者能因势利导吗?“教育评估”以及“社会公众”,能正视学生之“为”吗?  相似文献   

7.
龙熙银 《教书育人》2001,(11):18-19
常常听到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也越来越不好教。果真如此吗?笔不是在这里对此进行讨论,而是就自己利用语课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几点尝试作点“王婆卖瓜”式的叙说,这或许可以看作是一种回答。  相似文献   

8.
许多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都有一个疑惑:我为学生做了很多很多,甚至是奉献了自己所有的心血,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什么学生不仅不理解、不听话,甚至处处与我作对?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9.
日常教育教学中经常听到有的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如学习不努力、贪玩、不遵守纪律、不听话等,就连那些学习好的学生,也会不断犯一些小毛病,教师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学生接受有限,让教师深有“恨铁不成钢”之感受。也有的教师经常会对某些所谓“差生”摇头叹息,  相似文献   

10.
颜丹梅 《考试周刊》2009,(34):159-159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学科。一些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不爱学信息技术知识,爱上课的原因多数是因为可以趁老师不注意玩一玩游戏,因此游戏也就成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个劲敌。有部分教师把计算机上所有的游戏,甚至Windows自带的游戏也删掉了,但还是难以抓住学生的心。有时学生宁愿自己漫无目的地改动计算机的各种设置,也不愿意做教师指定的练习。所以每堂课下来教师都觉得疲惫不堪,总是抱怨学生不听话。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存在哪些不足。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枯燥的知识传递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手段,把信息技术知识有机地融入学生喜闯乐见的任务中,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完成学习。  相似文献   

11.
冼洁丽 《中学文科》2009,(2):131-132
一、什么是逆反心理 平时我们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你叫他往东他就偏偏往西.”“有时候你刚要说话他就非常烦躁,不愿意听你说下去.”曾听过一位家长伤心地说:“我的儿子学习很不用功,我痛骂了他一顿,他当时并没有过激的言行,谁知道他为此出走了一个星期,把我们家长急坏了,现在都不敢说他啦,我真想不通现在的孩子怎么啦?”在教学管理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个别“不听话的”学生,常与老师“顶牛”、“对着干”.有的学生明知自己做错了事,面对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劝告,不但听不进,反而反感、抵触甚至采取过激的言行.这些就是平时我们说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2.
一、什么是教师威信在现实生活中,时常可以听到一些教师这样抱怨:“我们班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了,你说他一句,他项你两句,好像觉得他有理。”“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没大没小,我有时管教他,他还说这个你不懂,有时真的很生气。”诸如此类反映出来的缺失教育效果问题,仔细推敲起来,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在学生面前缺失威信,这样教师的教育效果一定不会好。由此可见,教师具有威信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条件。马卡连柯指出:“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要求任何的论证,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的尊严,他的力量和价值。”教师的威信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换位思考是逆向思维的一种方式 ,它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和体验对方的情感。教师的“换位思考”是教师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 ,从心理上去体验学生的思想、动机和行为。这种思考是主观上的一种假设 :假如我是什么 ,我会怎样想 ,怎么做。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 ,不了解他们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 ,就说不上教育。要了解、教育学生 ,“换位思考”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绪强加于学生 ,造成学生逆反心理逐渐增强 ,从而使有些教师感觉到“现在的学生不听话、不好…  相似文献   

14.
初为人师,由于和学生“过于亲近”。结果出现了学生“不听话”“成绩差”等现象。此时,作为教师如果简单地一反常态,笑脸变阴是不可取的。作为青年教师,更应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查根源。想办法,真正走出暂时的困惑。  相似文献   

15.
正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幼儿,他们爱动手打人、爱抢别人玩具、没礼貌,被家长和教师统称为“不听话”的孩子,在小朋友眼里是“不受欢迎”的小伙伴。针对这种个性强、性格倔强的幼儿,教师应该怎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呢?一、针对幼儿具体表现分析“不听话”的原因每个“不听话”的幼儿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认为自己做的都对,没有必要听家长的;有的认为是别的小朋友太娇气,总爱找家长告状;还有的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对待不同的问  相似文献   

16.
“很多知识我自己心里明白,但是想不到好的方法教给学生;碰到不听话的学生,我也不知道怎么去教育他们。”奉贤区宏翔小学教师郭守珍说出了很多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的困惑。而这种困惑随着奉贤区“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全面开展而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17.
初为人师,由于和学生“过于亲近”,结果出现了学生“不听话”“成绩差”等现象。此时,作为教师如果简单的一反常态,笑脸变阴是不可取的。作为青年教师,更应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查根源、想办法,真正走出暂时的困惑。  相似文献   

18.
郑小强 《成才之路》2012,(11):86-85
在大多数教师的眼里,个性化强的学生大都是一些不听话的孩子。听不听话是衡量学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杠杆。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师能否在看到学生短处的同时,也能找到学生的长处,将会直接影响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影响着我们的学生观。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的意义在于使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得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主导”为何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笔者认为:“主导”一词在此应理解为“引导”之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同学、朋友,努力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要由“独奏”的角色转换成“伴奏”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本文谈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哪些方面为学生引路。  相似文献   

20.
姚萍 《班主任》2000,(8):5-6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1)对于教师的“说理”教育,学生视为耳边风。而当学生不接受意见、行动上依然我行我素时,老师就发牢骚:“不是没教育啊!该说的都说到了,就是不听话。”(2)教师只抓行为习惯的训练,忽视教育过程中“晓之以理”的思想疏通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