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开卷有益。青年人要读书,老年人也要读书。青年人读老年人写的书有益,老年人读青年人写的书,也有好处。我昨天打开《学作文报》慢慢看来,越看越愉快,越看越高兴。我一边看,一边想,这些青年人多可爱啊!现在有些人看见社会上还有少数青年思想不好,行为不端,甚至还有犯罪分子,就摆头、叹息,以为出现了什么信仰危机。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一个次要的方面。还有更重要的一面,更广泛的一面。眼前的几期《学作文报》便是鲜明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最近几年来,读者购书中有一个明显的迹象:只要青年人喜欢购买的书,就畅销,销售量就大;反之,一种书如果青年人侧目而视,反应不明显,销售量就小。所以,了解青年人读书、购书的特点和需要,对我们发行工作有积极的意义。今年4月,我们试拟了二十个问题(附有选择答案),采用问卷法,在嘉善县县城范围内,对机关、学校、工厂、商店的200个青年进行抽样调查,收回答卷142份。下面报告调查的结果并进行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关于书和读书,古往今来的许多.人谈过,在我们这一次的读书漫谈中,也有意识地展现了一些见解、认识和感受。我们来聆听一些各国大师对于读书的意见吧。  相似文献   

4.
中国青少年读者图书消费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者按:青少年读者是图书出版业的主要支撑者,作为面向市场的出版业来说,了解这部分读者的图书消费状况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继上期的《中国读者图书消费状况分析》后,我们这期刊登这篇有关青少年读者图书消费状况分析的调查报告,希望能对图书出版、发行界有所裨益。了解青少年读者图书消费状况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我们采用访问调查法在全国18个省市调查了近3000人,其中年龄在6-35岁间的约1800人,本文即是希望以这个年龄阶段的读者作为研究对象,找到他们在购书和读书过程中的一些特点。相对青少年的总数而言,1800人…  相似文献   

5.
有史以来,人们常把读书看作是一种特殊活动,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读小学时,因淘气不爱读书,触发老师一番感慨说: 小人不知书中有黄金,若知书中有黄金,点灯费蜡也甘心。”这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论调,不足为训。绝大多数人,读书不一定为钱、为官、为美女、为有惊世之作,惊人之举。古人云:“读书旨在明其道”。读其书,能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是收获。那么,如何“明其道”?首先必须读好书,不读坏书。记得一位名人说,一部好书,能教给你如何做人。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青年人,世界观尚未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根据各个层次的读者不同需要开展了以下一些工作。一、指导青年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根据青年读者思想活跃、乐于交流的特点,成立“书友会”,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举办有关作品的文学讲座、“书与我”和“可爱的家乡”等征文比赛,编印《书友会月刊》。书  相似文献   

7.
读书:当代中国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 读书在当代中国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书自然是读书人天天都在读的,但人与人读的书不一样.于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读书,只能先把它界定在通常意义上的文化人、知识分子的读书.比较而言,文化人的意义又更宽泛一些,退而求其次,只说说知识分子的读书.  相似文献   

8.
今年二月,我们在机床电器公司的青年职工中和北京炼焦化学厂、北京开关厂和丰台车辆段等15个单位的青年职工中做了有关读书趋向的调查。下面,先谈谈调查结果。机床电器公司被调查的青年共100人。男53人,女47人。最大年龄29岁,  相似文献   

9.
书,是人类智慧、社会文明的结晶与标志。衡量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文明水准,最有明显效力的尺度莫过于看人们读书、用书、写书的社会风气了。一环顾身处的社会现实,我真为书被冷遇而困惑乃至不平。请看这样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有权者不读书——或者无心读书,或者无时间读书。书,难能通过权力的运用而有益于社会有钱者不买书——当今社会上的富有者,大  相似文献   

10.
如何使我们的节目真正靠近青年,让它洋溢着青年的气息, 青年的特点,让它和青年人共忧乐,让青年人听来觉得可信、可近、可亲、可慕,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想先从青年节目介绍青年中的一些先进人物说起。一般地说,不管是我们记者还是通讯  相似文献   

11.
请救救他们     
《图书馆》1982,(3)
最近,我们到桃源县城郊中学作了一次调查,发现部分青年学生在转抄传阅一本十分下流的手抄本。仅206名高中学生中,就有56名看过此书,其中还有团员23人。另外初中学生中也有看此书的,有个班就有16人看了此书。致使有些人精神恍惚、学业荒废、甚至堕落犯罪、毁灭了青春。为此,有个同志向该校党支部写了一封题为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是我们局开展“读书年”活动的第一年.全局上下都掀起了学习的热潮。为了提高大家的档案业务知识,增强业务素养.我们订阅了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档案“五五”普法基础读本》一书,这本散发出油墨香的书邮寄一到.大家就争先阅读.一睹为快,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多掌握一些业务知识。不看不知道.一看就感受颇深.感觉到编辑的良苦用心。它通俗易懂,尤如一场春雨.浇灌了我的心田:真是久旱逢甘雨,我的心灵得到了又一次深刻的洗涤。  相似文献   

13.
李明 《中国广播》2009,(6):66-67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是当前中央对台湾工作的重点。而青年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如何做好青年人的工作是重中之重。由于台湾当局刻意“去中国化”的教育和宣传,当代台湾青年对大陆了解甚少,对大陆的无知与偏见普遍存在于台湾年轻人身上,如何吸引这些人来关注我们的广播,关注大陆的方方面面的发展状况,作为广播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军 《大观周刊》2012,(8):71-71
当今的社会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的重点就是当代的活力四射的青年人,本文从当代青年人的特点出发,以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教育和开展读书活动为重点说明如何进行青年人的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与人才     
延安出版的《中国青年》,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篇文章,一篇是冼星海的传记,一篇是何其芳的传记。当时,中央青委的负责同志提倡写一些人物的传记来教育青年。我们知道,青年人是喜欢看引人入胜的传记文学的。有不少青年人就是受了人物故事的鼓舞,而走上革命道路或献身于科学事业的。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也有个如何宣传人才的问题。现在不是出现一门“人才学”吗?人才学是应运而生的,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而生的。贵州有两个青年人,写了一些论人才问题的文章,开始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他们就自己刻钢板,到处印发,后来《人民教育》登出来了,才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新闻工作者应当支持他们,使这门学科得以确立起来,使新闻学和人才学并肩作战。  相似文献   

16.
新书评点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图书馆学专著出版一派繁荣,图书馆人读书的品味也越来越高,于是想到建立这样一个栏目,作为倡导高品味读书的园地。但栏目创建一年,始终没有形成一定的人气。开始是我对稿件挑剔,到后来,编辑部也不想用那些稿子打搅我了。书评的首要目的,也许是向读者荐书。作者看到了自己喜爱的书,写下自己读书的感受,让更多的人去读它。从这一目的看,今天刊发的两篇,都是非常称职的书评。王素芳所评的《拓展社会信息空间》,是一部典型的于良芝式风格的公共图书馆研究专著,郑红军所评苏新宁  相似文献   

17.
万彬彬 《视听界》2013,(1):83-86
2012年4月,由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中国新闻出版报》在“世界读书日”推出了特刊,首次对全国的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开辟读书版、读书周刊、读书栏目(节目)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仅存六档电视读书节目。即,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读书》(原《子午书简》)、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书香北京》、河北卫视《读书》、上海星尚频道《今晚我们读书》、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人是否爱读书,又读了些什么书?本文从图书馆、书局和读书会着手,探讨当地的阅读形态。 图书馆借阅情况:主妇学生看小说 上班族看励志和财经 国家图书馆管理局亚洲图书服务处自1997年开始,连续几年都对来馆借阅华文书的读者群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读者群喜欢借阅哪一类华文书、对哪一国家或地区出版的图书感兴趣等。综合这几年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最受华文读者喜爱的书籍首推小说,尤其是言情、推理、武侠、科幻、探险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许多传统概念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传统出版商发出了“狼来了”的呼声。eBook究竟能否被大众接受?能否成为纸介质出版物的替代品?还是将与纸介质出版物平分秋色?FM365“天天读书”频道在网上进行了上述问题的调查,最终显示的调查结果应该说代表了现阶段网民对读“书”方式的选择。调查问题:读书,你会选择纸版书还是eBook?,选择结果分别如下:纸版书,因为不习惯在屏幕上阅读,839人;eBook,因为它快捷、方便,而且便宜,243人;纸版书,因为挑选余地大,132人;二者都可以,只要内容好,659人;二者都可以,得看谁方便,364人;总计2237人。从上述选择中看出:现阶段坚持纸版书阅读的971人,占43.38%;挑选E-book阅读的243人,占10.87%;对载体的选择无所谓,持发展观望态度的1023人,占45.75%。  相似文献   

20.
《每周一书》是全国首家电视读书专栏节目,已播出50余期,推荐、评介了许多知名作家、作品,在社会上引起很好的反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大报都曾给予高度评价。这样一个毫无商业气息的读书栏目却率先在商潮滚滚的广东开创,实在很有意思。你能不能谈谈这个栏目的创立情况? 由广东电视台推出的《每周一书》栏目开播至今仅仅一年,就获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功:广东电视台进行过一项收视调查,这个读书栏目的收视率一直名列前茅,成绩最好时排在第四位,观众最多时达1080万人,平时拥有600-900万稳定的观众。想当初开设这个栏目时只听到一片担心声:现在人们都忙于赚钱,在电视上一本正经地谈书,有人看吗?但事实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