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余人画廊     
“多余人”画廊,是指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一类贵族青年知识分子的群像.这些人既不满足于贵族上流社会,又不能跳出那种生活的小圈子与人民结合,最终成了社会上的“多余人”.主要有:普希金的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奥涅金,赫尔岑的小说《谁之罪》里的别尔托夫,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里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摩夫》里的奥勃洛摩夫,等等.这些人具有共同的特征:他们多数出身于已破败没落的名门豪族,素受文化教养,不为官职,钱财所利诱;:也能看出现实生活中的弊病与缺陷.在反动专制与农  相似文献   

2.
“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中期以前出现在俄罗斯文学中的一系列文学形象的总称,即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前俄国长篇小说中主要的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有: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中奥涅金,莱蒙托夫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赫尔岑长篇小说《谁之罪》中的别里托夫,屠格涅夫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中的朱尔卡都林,长篇小说《罗亭》中的罗亭,《贵族之家》中的拉夫列茨基,涅克拉索夫长诗《萨沙》中的阿加  相似文献   

3.
在俄国绝大多数文学评论者眼里,奥勃洛摩夫与“多余人”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学典型,但在我国文学评论界,奥勃洛摩夫往往被列入“多余人”画廊,而且还被视为“多余人”历史的终结者。我国文学研究者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借用杜勃罗留波夫的观点对奥勃洛摩夫的形象意义进行阐释时,既没有对之加以客观解读,也没有加以适度诠释,有时甚至还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某些“不同声音”加以屏蔽。本文从新的角度论证奥勃洛摩夫既非“多余人”,更非“多余人”的末代典型,他只是以独特的方式实现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抗争。  相似文献   

4.
《谁之罪?》中别里托夫苦闷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不具备从事革命活动的条件,“多余人”没有出路,唯有以绝望自娱.柳波尼加与别里托夫在精神和理想上相契合,但他们对各阶级的人性和政治的未来的分析都错了.  相似文献   

5.
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塑造了一个著名的典型人物奥勃洛摩夫。小说通过这个人物的一生,本质地揭示了“奥勃洛摩夫性格”的形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即在俄国十九世纪的历史过程中,贵族革命性业已消退殆尽的那个时代。早在1849年,小说的一个片断《奥勃洛  相似文献   

6.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不久,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出版了,在这场战争中,尽管俄国士兵表现了英勇顽强的献身精神,但是,俄国终归败北。那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这就是摆在俄国人民面前翘首以待解答的问题。 冈察洛夫的小说就象一把打开认识俄国社会现状的“钥匙”,它揭示了国家腐败无能的根本原因在于农奴制。  相似文献   

7.
爱.摩.福斯特的长篇小说《印度之行》和约瑟夫.康拉德的中篇小说《黑暗的心》中塑造的欧洲人都经历了复杂而艰难的心灵旅程。在“东方主义”的语境下,通过比较分析,可以认为这些欧洲人形象都不同程度地带有“东方主义”的色彩,这也是他们最终从东方失望而归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文学的画廊中,多余人占着一席很重要的地位,多余人的鼻祖,应该追溯到阶级社会之初。阶级产生以后,无论人们意识到与否,多余人都客观地存在着,但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被明确表现出来,却是在十九世纪的俄国。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同时也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何谓多余人?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无用的、多余的人。对俄国来说,是指十九世纪前半期既没有站在反动政府那边,又不站在人民这边来的知识分子。他们接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认识到贵族生活的空虚无聊,决心抛弃它,并打算寻找一些  相似文献   

9.
文章深入地论述了19纪世俄罗斯文学中出现的“多余的人”及其身边的女性人物形象:20年代的奥涅金和达吉亚娜、40年代的罗亭和娜达丽亚、50年代的奥勃洛摩夫和奥尔迦是其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孩子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然而,思想不是能教会的,在语言的笼子里,思想也许能展翅,却永远不会飞翔。因而,黎巴嫩哲理诗人纪伯伦在他的著作《先知》中这样谈论“教授”:“假如他是大智,他就不会命令你进入他的智慧之堂,却要引你到你自己心灵的门口”。作文素材积累课《男生女生》,显示的就是“引领学生站在自己心灵的门口”的智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我”的形象进行了分析,首次把“我”的形象纳入了“零余者”之列.在那个人被物化的社会里,“我”的精神守望,毕竟是一线灵性的曙光.  相似文献   

12.
毛主席在《做一个完全的革命派》这篇光辉著作中指出:“什么人站在革命人民方面,他就是革命派,什么人站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方面,他就是反革命派。什么人只是口头上站在革命人民方面而在行动上则另是一样,他就是一个口头革命派,如果不但在口头上而且在行动上也站在革命人民方面,他就是一个完全的革命派。”毛主席用阶级分  相似文献   

13.
心灵之狱     
程应峰 《教育现代化》2005,(10):127-128
曾经有三位前美军士兵站在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前,其中一个问道:你已经宽恕那些抓你做俘虏的人了吗?第二个士兵回答:我永远不会宽恕他们。第三个士兵评论说:这样,你仍然是一个囚徒!显然,回答“我永远不会宽恕他们”的士兵心中有狱,所困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事实也是这样,不宽恕别人就是不放过自己。  相似文献   

14.
当代知识分子只能自己拿出勇气和承担来,站在边缘的位置。思考中心的问题,发出独立的声音。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是“学者+精神界战士”。他们永远不会满足现状.是永远的批判者,因为他们怀有更高的彼岸的理想。对此岸是永远不满足的。  相似文献   

15.
《天方夜谭》是同学们熟悉的一本书。但对《天方夜谭》的“谭”字为何是“谭”而不是“谈”字,却不一定了解。“夜对”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实就是夜谈。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写“夜谈”而写“夜谭”呢?这得说到我国古代的一种习惯——避讳。在封建社会里,说话写文章时,如果边到皇帝和*长的名字或与他们相关连的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甚至避免念同音字,必须用别的字来代替,这就叫过讳。譬如说皇帝去世,就不能直接说死,要说“驾崩”。柳宗元在《捕蛇者说》的结尾写道:“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中的“人民…  相似文献   

16.
《当代英雄》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莱蒙托夫(1814——1841)最享有盛名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高峰。别林斯基称这部作品是“一部洋溢着强大创作才能的泼辣、年轻、而又华美的生命力的诗情的作品。”(《别林斯基选集》二)小说的主人公皮却林,也被他称作是“现代的奥涅金,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普希金的奥涅金和莱蒙托夫的皮却林,都属于十九世纪前期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的  相似文献   

17.
对俄罗斯文学有兴趣的读者,大约都是知道或听到过所谓“别车杜”的说法。这一称呼乃是指俄罗斯19世纪著名的“三大批评家”:别林斯基(1811-1848),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杜勃罗留勃夫(1836-1861)。他们在哲学、美学、批评方面的理论建树,倍受世人与后来者的仰视。“三大批评家”中,车尔尼雪夫斯基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那就是他不仅是位大批评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小说家,长篇小说《怎么办?》(1862-1863)、《序幕》(1877)等便是他影响深远的杰作。说起小说《怎么办?》,让人想起一位俄罗斯文学专家说过的话:“俄罗斯文学是提问题的文学”…  相似文献   

18.
叶甫盖妮·奥涅金是普希金在《叶甫盖妮·奥涅金》(又译《欧根·奥涅金》)里塑造的文学典型。评论家一直把奥涅金定位为“多余人”,有人据此对奥涅金形象提出了一些否定性的解读。文章结合文本主要驳论了这一解读倾向,并提出用“边缘人”一词取代“多余人”以寻求更为客观的文本阅读。  相似文献   

19.
河南南阳霍子敬老师的回答: 在《语文世界》220年第2期的“这个问题谁来答”栏目里,陕西延安的刘欣同学问到“骆驼祥子”名字的由来,这是一个文学常识问题,中学生应该掌握。 “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他本来是30年代旧中国的一个破产农民,为了生计到城里当了人力车夫。《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就是取自祥子当人力车夫时的一段描写。这时候的他仍只叫“祥子”,还没被叫成“骆驼祥子”。后来祥子被军阀的匪兵抓走,而且千辛万苦挣来的人力车也被抢了去。祥子冒着风险从军营里逃了出来,还牵走了三匹骆驼从…  相似文献   

20.
《苏秦始将连横》是《战国策》中的名篇。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学术界对这句话中的“秦”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的是秦国,如刘忆苎在《战国策选讲》里解释道;“他(指苏秦)既不满意家人的态度,但又不敢怨恨他们,而把造成这种情况的罪过归于秦国不采用他的建议,以致不能‘衣锦还乡’,博得家人青眼。”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个“秦”字指的是苏秦自己,如杨公骥在其《中国文学》第一分册里译为:“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呀。”此两种意见,孰是孰非?我认为当以后者为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